-
公开(公告)号:CN104412425B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380033327.2
申请日:2013-08-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IPC: H01M4/587 , C01B32/05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B01D11/02 , C01B32/05 , H01M4/622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 H01M2220/20 , H01M2300/00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来源于植物的有机物为原料、可以实现钾元素等碱金属以及钙元素等碱土类金属充分脱灰、纯度高且放电容量及效率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能够高效率、大量生产所述碳质材料的新型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碳质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上述课题可通过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来解决,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通过将来源于植物的有机物碳化而获得,其中,通过元素分析得到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的原子比(H/C)小于等于0.1,平均粒径Dv50为2~50μm,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计算得到的002面的平均面间隔为0.365nm~0.400nm,钾元素含量为小于等于0.5wt%,钙元素含量为小于等于0.02wt%。
-
公开(公告)号:CN104641435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380044862.8
申请日:2013-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11/50 , C01B31/00 , C01B31/02 , C01B32/00 , C01B32/05 , C01P2004/61 , C01P2006/80 , H01G11/24 , H01G11/34 , H01G11/42 , H01G11/44 , H01M4/587 , H01M10/0525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428/298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来源于植物的炭作为原料,钾元素和铁元素被充分脱灰、平均粒径小的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用碳质材料的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用碳质材料。前述课题可通过平均粒径3‑30μm的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用碳质材料的制造方法解决,该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1)将平均粒径100‑10000μm的来源于植物的炭在含有卤素化合物的非活性气体气氛中在500℃‑1250℃下进行热处理的气相脱灰工序;(2)将经气相脱灰的碳质前体进行粉碎的工序;以及(3)将经粉碎的碳质前体在非氧化性气体气氛下在低于1100℃下进行焙烧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3415948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280012551.9
申请日:2012-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大充放电容量、充放电效率高、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前述课题可以通过如下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来解决,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的特征在于,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002)面的平均层晶面间距为0.365-0.40nm,利用空气气氛中的差示热分析测得620℃以下没有放热峰,BET比表面积为1~7m2/g,平均粒径D50为5~25μm,而且(D90-D10)/D50为1.05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4641435A
公开(公告)日:2015-05-20
申请号:CN201380044862.8
申请日:2013-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11/50 , C01B31/00 , C01B31/02 , C01B32/00 , C01B32/05 , C01P2004/61 , C01P2006/80 , H01G11/24 , H01G11/34 , H01G11/42 , H01G11/44 , H01M4/587 , H01M10/0525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428/2982 , C01B32/2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来源于植物的炭作为原料,钾元素和铁元素被充分脱灰、平均粒径小的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用碳质材料的制造方法,以及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用碳质材料。前述课题可通过平均粒径3-30μm的锂离子电容器负极用碳质材料的制造方法解决,该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1)将平均粒径100-10000μm的来源于植物的炭在含有卤素化合物的非活性气体气氛中在500℃-1250℃下进行热处理的气相脱灰工序;(2)将经气相脱灰的碳质前体进行粉碎的工序;以及(3)将经粉碎的碳质前体在非氧化性气体气氛下在低于1100℃下进行焙烧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4412426A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380033933.4
申请日:2013-08-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 吴羽电池材料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 C01B3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C01B32/05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 H01M2220/20 , H01M2300/00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来源于植物的有机物为原料、可以实现钾元素等碱金属充分脱灰、纯度高且高温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以及使用所述碳质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通过将来源于植物的有机物碳化而获得,其中,通过元素分析得到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的原子比(H/C)小于等于0.1,平均粒径Dv50为2~50μm,通过X射线衍射法计算得到的002面的平均面间隔为0.365mm~0.400nm,钾元素含量小于等于0.5wt%,钙元素含量小于等于0.02wt%,通过使用丁醇的比重瓶法计算得到的真密度大于等于1.44g/cm3且低于1.54g/cm3。
-
公开(公告)号:CN102470328B
公开(公告)日:2014-12-31
申请号:CN201080031727.6
申请日:2010-07-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1F6/48 , B01D67/002 , B01D69/08 , B01D69/087 , B01D71/34 , B01D2325/02 , C02F1/444 , C02F3/1268 , D01D5/24 , D01F1/10 ,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其特征在于,通过聚焦离子束-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测得的从一表面开始连续的厚度10μm的部分的网状树脂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00nm以下且孔隙率A1为60%以上,该一表面侧表面孔径P1为0.3μm以下。该多孔膜除了具有适于滤水处理的小表面孔径以外,还具有由极细的网状树脂纤维构成且具有极高孔隙率的被处理水侧表面层,从而微粒透过阻挡特性优异,另一方面,耐污染性以及再生性极其良好。此外,通过下述方法来制造该多孔膜,所述方法是:将较大量添加聚酯系增塑剂而得到的熔融挤出膜从单侧优先地冷却,固化,然后提取增塑剂,将表面部分湿润化而进行拉伸,所述聚酯系增塑剂相对于大分子量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具有相容性、并向与1,1-二氟乙烯系树脂的混炼物赋予与1,1-二氟乙烯系树脂单独的结晶温度几乎相等的结晶温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415948A
公开(公告)日:2013-11-27
申请号:CN201280012551.9
申请日:2012-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大充放电容量、充放电效率高、充放电循环特性优异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前述课题可以通过如下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来解决,所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负极用碳质材料的特征在于,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002)面的平均层晶面间距为0.365-0.40nm,利用空气气氛中的差示热分析测得620℃以下没有放热峰,BET比表面积为1~7m2/g,平均粒径D50为5~25μm,而且(D90-D10)/D50为1.05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02548647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080039112.8
申请日:2010-09-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71/34 , B01D67/002 , B01D67/0027 , B01D67/003 , B01D69/02 , B01D69/08 , B01D2323/20 , B01D2325/022 , B01D2325/24 , B29C48/08 , B29C48/914 , B29C48/918 , B29C48/919 , C02F1/44 , C02F3/1273 , D01D5/08 , D01D5/24 , D01F1/02 , D01F1/10 , D01F6/12 , Y02W10/15
Abstract: 一种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其特征在于,具有间隔一定厚度的两主要表面,其一表面侧具有孔径小、支配过滤性能的致密层,该多孔膜具有从上述一表面向另一侧表面孔径连续扩大的不对称网状梯度结构,并且满足下述(a)~(c)的条件:(a)从上述致密层的上述一表面开始连续的厚度5μm的部分的孔隙率A1为60%以上,(b)上述一表面的表面孔径P1为0.30μm以下,并且(c)在差压100kPa、水温25℃的条件下测得的试验长度L=200mm时的透过量对整层孔隙率A2=80%的换算值Q(m/天)与上述一表面的表面孔径P1的4次方值P14(μm4)之比Q/P14为5×104(m/天·μm4)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262932B
公开(公告)日:2011-04-06
申请号:CN200680033797.9
申请日:2006-09-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71/34 , B01D63/024 , B01D67/0027 , B01D67/0086 , B01D69/02 , B01D69/08 , B01D69/087 , B01D2313/24 , B01D2323/12 , B01D2323/20 , C02F1/444 , D01D5/247 , D01F6/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空丝多孔膜,是具有适合(滤)水处理的尺寸(平均孔径)和更均匀的孔径分布的微孔(A),同时不但利用微孔进行的微粒子(细菌)阻止效率良好,而且具有大的透水量(B)的偏二氟乙烯系树脂中空丝多孔膜,由中空丝形状的偏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形成,具有下述(A)和(B)特性,其中,(A)是基于起泡点法测定出的试样长1m的最大孔径Pmax(1m)与基于半干法测定出的平均孔径Pm=0.05~0.20μm的比Pmax(1m)/Pm为4.0以下,(B)是在压差100kPa、水温25℃的条件下测定的试样长L=200mm的透水量换算为孔隙率v=70%时的换算值F(L=200mm、v=70%)(m/天)与平均孔径Pm(μm)的平方值Pm2的比F(L=200mm、v=70%)/Pm2为3000(m/天·μm2)以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偏二氟乙烯系树脂中空丝多孔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拉伸后的偏二氟乙烯系树脂中空丝多孔膜在非润湿性的气氛中经由至少2阶段的松弛工序进行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1641148A
公开(公告)日:2010-02-03
申请号:CN200880009541.3
申请日:2008-03-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吴羽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71/34 , B01D63/024 , B01D65/10 , B01D67/0088 , B01D69/08 , B01D69/087 , B01D2325/02 , C02F1/444 , D01D5/24 , D01F6/12
Abstract: 一种1,1-二氟乙烯系树脂中空丝多孔膜,其特征在于,由中空丝形状的1,1-二氟乙烯系树脂多孔膜形成,且在压差为100kPa、水温为25℃的条件下测定的试样长L=200mm的透水量换算为孔隙率=70%时的换算值F(L=200mm,v=70%)(m/天),与基于根据半干/泡点法(ASTM·F316和ASTM·E1294)测得的孔径分布的平均孔径Pm(μm)的四次方值Pm 4 的比,即F(L=200mm,v=70%)(m/天)/Pm 4 为7万以上。该中空丝多孔膜,平均孔径比现有的进一步降低,因而在微粒除去性能提高的同时,透水量降低被抑制。通过将含有与现有的相比增大了超高分子量树脂成分的树脂原料、比例增大了的增塑剂和良溶剂的原料组合物进行熔融挤出并低温冷却,来制造的上述中空丝多孔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