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发热体用不锈钢箔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82395C

    公开(公告)日:2006-10-25

    申请号:CN200310113843.4

    申请日:2003-10-31

    Abstract: 一种粘结强度高的面状发热体用不锈钢箔及其制造方法。面状发热体用不锈钢箔,按质量比例计,是由含Cr15.0~20.0%、Ni5.0%~15.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夹杂物组成的不锈钢箔,其特征在于,表层的Fe氧化物的膜厚为0.3nm以下、且Fe氧化物的最大浓度为30原子%以下。本发明的面状发热体用不锈钢箔可通过控制最终退火时的还原性气氛气体的露点来进行制造。本发明的面状发热体用不锈钢膜与聚酰亚胺薄膜的粘结强度高,不必使用粘结剂,可制造厚度薄、且挠性好的面状发热体。

    黑化处理后低热膨胀性优良的平面屏框用铁-镍-钴类合金

    公开(公告)号:CN1145712C

    公开(公告)日:2004-04-14

    申请号:CN02108252.9

    申请日:2002-03-28

    Inventor: 小野俊之

    Abstract: 开发了一种平面管用屏框材料,在组装在阴极射线显像管上的状态下热偏移量小。黑化处理后的低热膨胀性优良的冲压成形型平面屏框用Fe-Ni-Co类合金含有Co:4.0~6.0%,Ni+Co:36.0~38.0%及Mn:0.01%~0.40%,并且含有Nb:0.20~0.40%,其余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通过对Ni、Co、Mn的比例的控制和选择作为提高强度元素的Nb以及严格地控制Nb添加量,可保持高强度,并可减小黑化处理后的热膨胀系数。

    具有高压制成型性并用作电子枪电极的Fe-Ni-Cr基合金带钢

    公开(公告)号:CN1109120C

    公开(公告)日:2003-05-21

    申请号:CN00135312.8

    申请日:2000-09-29

    Inventor: 小野俊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02 C22C38/001 C22C38/04 C22C38/44 H01J29/02

    Abstract: 提供了具有改进的压制成型性的Fe-Cr-Ni基合金带钢。该合金带钢基本上由15-20%Cr、9-15%Ni、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所述百分数是重量百分数,具有0.03%或者更小的JIS G 0555规定的纯净度,具有最终退火硬度和优选取向织构,所述织构的概念是(111)面在板材表面之间的中心部位的优选取向程度为50%或者更小,所述的优选取向程度由下列公式αc(111)表示:αc(111)=〔Ic(111)/{Ic(111)+Ic(200)+Ic(220)+Ic(311)}〕×100(%)。其中Ic(hkl)是(hkl)面在板材表面之间的中心部位的衍射峰强度。

    阴罩用Fe-Ni系合金
    2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8763C

    公开(公告)日:2002-08-07

    申请号:CN99104049.X

    申请日:1999-03-19

    Inventor: 小野俊之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只需将加压成形前的退火温度设定在预定值以上就能提高其加压成形性能的阴罩用Fe-Ni系合金。Fe-Ni合金含有按重量%计的:Ni 34~38%、Mn 0.5%以下、可溶性Al 0.02%以下、N 0.0005~0.010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可溶性Al的含量除以27所得的商和N的含量除以14所得的商这两个数值中之较小者在0.00015以下。这样,通过在800℃以上的温度退火,就能将0.2%耐力降低至260N/mm2以下。

    具有高压制成型性并用作电子枪电极的Fe-Ni-Cr基合金带钢

    公开(公告)号:CN1294202A

    公开(公告)日:2001-05-09

    申请号:CN00135312.8

    申请日:2000-09-29

    Inventor: 小野俊之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2C38/02 C22C38/001 C22C38/04 C22C38/44 H01J29/02

    Abstract: 提供了具有改进的压制成型性的Fe-Cr-Ni基合金带钢。该合金带钢基本上由15—20%Cr、9—15%Ni、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组成,所述百分数是重量百分数,具有0.03%或者更小的JIS G 0555规定的纯净度,具有最终退火硬度和优选取向织构,所述织构的概念是(111)面在板材表面之间的中心部位的优选取向程度为50%或者更小,所述的优选取向程度由下列公式αc(111)表示∶αc(111)=[Ic(111)/{Ic(111)+Ic(200)+Ic(220)+Ic(311)}]×100(%)。其中Ic(hkl)是(hkl)面在板材表面之间的中心部位的衍射峰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