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572075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12740.8
申请日:2018-12-11
IPC: B32B3/12 , B32B3/08 , B32B27/02 , B32B27/34 , B32B15/20 , B32B15/14 , B32B15/088 , B32B9/00 , B32B9/04 , B32B27/38 , B32B27/08 , B32B27/12 , B32B3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纤维带增韧蜂窝芯体的夹芯结构,在蜂窝芯体与蒙皮界面添加芳纶短纤维薄膜和纤维带,在结构上形成过渡区,通过芳纶短纤维的桥连作用和纤维带的连接作用,提高面芯界面接触面积和面芯结合强度,避免结构发生界面脱粘破坏。试验结果显示,纤维带具有裂纹阻隔作用,能够有效避免面芯界面大面积脱粘,保证结构发生整体性能,同时该增韧夹芯结构还能够提高结构局部刚度,避免结构发生局部屈曲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08081691A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711343339.1
申请日:2017-12-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32B5/024 , B32B5/26 , B32B7/12 , B32B9/007 , B32B9/047 , B32B27/12 , B32B27/34 , B32B33/00 , B32B37/12 , B32B2260/021 , B32B2260/046 , B32B2262/0269 , B32B2262/106 , B32B2307/304 , B32B2307/558 , B32B2307/7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芳纶短纤维增强的碳纤维预浸料、制备方法及应用。一种芳纶短纤维增强的碳纤维预浸料,包括树脂、芳纶短纤维薄膜和碳纤维织物;所述的树脂为环氧树脂或其它热固性树脂;所述的芳纶短纤维薄膜通过干法或湿法制备,面密度为0.1-500g/m2,由长度2-50mm,直径5nm-50μm的芳纶短切纤维构成;所述的芳纶短纤维薄膜置于碳纤维织物的表面,树脂通过压合完全浸渍芳纶短纤维薄膜和碳纤维织物中。本发明试用范围较广,可用于碳纤维层合板、复合材料夹芯结构和碳纤维-金属组合结构界面增韧,尤其是当应用于金属芯体的夹芯结构、碳纤维-金属组合结构时,具有明显的界面增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08045015A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711343390.2
申请日:2017-12-15
IPC: B32B9/00 , B32B9/04 , B32B27/34 , B32B27/12 , B32B27/02 , B32B27/04 , B32B33/00 , B32B37/10 , B32B38/08 , C08J5/18 , C08L7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32B9/007 , B32B5/02 , B32B5/26 , B32B9/045 , B32B9/047 , B32B27/12 , B32B27/34 , B32B33/00 , B32B37/10 , B32B38/08 , B32B2260/021 , B32B2260/046 , B32B2262/0269 , B32B2262/106 , B32B2307/206 , B32B2307/558 , B32B2307/718 , C08J5/18 , C08J2377/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强型碳纤维预浸料、制备方法及应用。一种增强型碳纤维预浸料,由树脂、芳纶短纤维薄膜和碳纤维织物组成;所述的芳纶短纤维薄膜由干法或湿法制备,面密度为0.1‑500g/m2,由长度2‑50mm,直径5nm‑50μm的芳纶短切纤维构成;所述的树脂完全浸渍碳纤维织物,同时在碳纤维织物表面形成富脂层,使至少一半芳纶短纤维薄膜没入富脂层中。本发明开发了一种轻质、绝缘、不限制气泡排除、材料利用率高且增韧效果优异的增强性碳纤维预浸料,该预浸料应用于复合材料金属芯体夹芯结构时,在不对结构引入损伤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优异的界面增韧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598754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411686747.7
申请日:2024-11-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5 , G06F30/17 , G06F30/27 , G06F119/02 , G06F119/14 , G06N3/0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冲击载荷衰减与拓扑优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显式拓扑描述的抗冲击超级结构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显式拓扑描述的二维单胞库构建;在拓扑描述方法下的单胞采用C4v对称性,通过对原始正方形设计域的划分用于二维单胞的生成,利用随机生成控制点的坐标以及初始组件的宽度信息,用于获得多种不同构型的二维单胞;S2:基于冲击响应谱的冲击环境描述;S3:通过Python接口的ABAQUS进行建模分析;S4:验证单胞构型是否会对冲击产生衰减;S5:对流程进行优化。本发明能够利用显式拓扑描述方法,得益于其清晰的几何边界,详细地描述结构的几何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79151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0494955.6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MC框架的非均匀点阵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周期性点阵结构作为初始设计,利用在设计域内不同子分区上分别定义的局部坐标摄动函数CPFs在设计域内生成不同的微结构拓扑形式,并同时确保相邻微结构之间的连接,使用B‑spline基函数作为CPFs的基函数,并在参数空间中采用控制点网络对每个分区进行局部控制,在给定有限的材料用量下,优化初始点阵结构,使结构柔度最小化,从而产生一个具有平滑连接和清晰边界的渐变点阵结构。本发明采用上述步骤的一种基于MMC框架的非均匀(56)对比文件李鹏;杜艺博;彭嘉潮;刘根柱.可移动变形组件法中组件数对拓扑结构优化的影响.制造技术与机床.2020,(第08期),全文.
-
公开(公告)号:CN116579151A
公开(公告)日:2023-08-11
申请号:CN202310494955.6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7 , G06F11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MC框架的非均匀点阵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采用周期性点阵结构作为初始设计,利用在设计域内不同子分区上分别定义的局部坐标摄动函数CPFs在设计域内生成不同的微结构拓扑形式,并同时确保相邻微结构之间的连接,使用B‑spline基函数作为CPFs的基函数,并在参数空间中采用控制点网络对每个分区进行局部控制,在给定有限的材料用量下,优化初始点阵结构,使结构柔度最小化,从而产生一个具有平滑连接和清晰边界的渐变点阵结构。本发明采用上述步骤的一种基于MMC框架的非均匀点阵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在各种载荷条件下,在更大的设计空间中获得具有复杂拓扑构型的渐变点阵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4741753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0312379.4
申请日:2022-03-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IPC: G06F30/13 ,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薄壁加筋结构优化方法、装置、计算机和存储介质。通过将薄壁结构划分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真实面片,并建立与真实面片一一对应的参数域和参考面片,参考面片的连接关系与真实面片一致,便于构建模型;以建立在参数域上的筋条构件的端部坐标和厚度作为设计变量,使用基于形状灵敏度的梯度类优化求解器,求解具有体积约束以及其他约束下的优化列式,得到筋条构件的优化分布和一种薄壁加筋结构的优化结构,优化过程不依赖于背景网格,设计变量数大大降低,计算效率提高;且该优化结构包含筋条构件的明确的尺寸、形状参数信息,可以直接导入到CAD/CAE系统,无需繁杂的人工识别、后处理过程。
-
公开(公告)号:CN112733402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011614372.5
申请日:2020-12-30
IPC: G06F30/23 , G06F11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灵敏度低串扰度压阻式单轴力传感器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首次将贴片位置和角度考虑进设计变量中,即本发明中的感应贴片区域可以进行移动,这极大的提高了优化设计的灵活性,使得传感器优化设计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由于低串扰度要求在列式中所对应的约束过于严格,使用传统的拓扑优化求解框架极易导致数值不稳定,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更为稳定,可以极大的提高严苛约束下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本发明所提的相关方法可以稳定的得到合理且满足高灵敏度低串扰度要求的压阻式力传感器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3644414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0774521.2
申请日:2021-0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线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通信装置,天线装置包括柔性基底和设置在所述柔性基底上的导线线圈,所述导线线圈由一圈或两圈以上导线绕成,相邻两圈所述导线之间有间隔,所述导线线圈包括交替连接的多个连接段和多个变形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柔性基底固定连接,所述变形段向所述柔性基底所在平面外拱起弯曲。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导线线圈所能承受的柔性基底的最大变形量。
-
公开(公告)号:CN11340817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720511.0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IPC: G06F30/23 , G16H50/20 , G16H50/50 , G16H70/60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骨骼模型构建方法,包括:根据患者骨骼的扫描数据得到几何模型,设定物理参数后得到原始模型;对原始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载荷,进行仿真分析,得到边界位移数据;将几何模型中的不同材质部分设定为至少一种各向同性材料,根据预设的边界条件、载荷和边界位移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得到所述各向同性材料的物理参数;将各向同性材料的物理参数赋给几何模型,得到骨骼模型。本发明通过进行反演计算,反推能表征原始模型生理力学特征的精简模型的物理参数,进而得到精简后的骨骼模型,以此进行仿真分析,可以在减少仿真分析计算量的情况下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此外,还公开了一种骨骼模型构建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