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44871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210485864.8
申请日:2012-11-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乳酸/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聚乳酸55~99.8%,纳米纤维素0.1~15%,聚乙二醇0.1~30%,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配制5~15%微晶纤维素水溶液,滴加浓硫酸至硫酸浓度达40~60%,搅拌反应1~2h,离心、超声,调pH值至中性,得纳米纤维素悬浮液;将聚乙二醇溶解,与纳米纤维素悬浮液混合,在90℃搅拌1h~3h,真空干燥,得聚乙二醇/纳米纤维素共混料;将聚乙二醇/纳米纤维素共混料与聚乳酸在120~170℃熔融共混5~8min,得复合材料。该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制备过程耗时短,解决了纳米纤维素在聚乳酸中的均匀分散性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031089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10485640.7
申请日:2012-11-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IPC: C09J133/08 , C08F220/18 , C08F220/14 , C08F220/06 , C08F2/26 , C08F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钙塑瓦楞纸用聚丙烯酸酯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胶黏剂包括N-羟甲基丙烯酰胺3%~5%、软单体20~30%、硬单体5~8%、乳化剂0.45~0.7%、过硫酸铵1.5~2%、PVB1~6%、95%乙醇7~10%、乙酸乙酯7~10%、余量水。该制备方法为:在四口烧瓶加入乳化剂和1/2N-羟甲基丙烯酰胺、软单体、硬单体;加入1/3过硫酸铵和水;滴加剩余羟甲基丙烯酰胺、软单体、硬单体及过硫酸铵,85℃保温2h后降至50℃;调pH至6~7,得丙烯酸酯胶黏剂;PVB加入95%乙醇,得白色透明胶体,加入乙酸乙酯,加入丙烯酸酯胶黏剂,加热搅拌,得成品。该胶黏剂粘合强度好、拉伸强度好、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746206A
公开(公告)日:2006-03-15
申请号:CN200510060698.7
申请日:2005-09-0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G63/195 , C08G63/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聚芳酯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其链结构中含有双酚A结构单元、对苯二甲酰结构单元、间苯二甲酰结构单元;还至少含有一种双酚酸或双酚酸酯结构单元或双酚酸盐结构单元,侧链上含有悬挂的羧基、羧酸酯基和羧酸盐;采用至少含一种双酚酸或其衍生物的双酚单体与苯二甲酰氯单体为原料,以季铵盐为相转移催化剂,在10℃~50℃下进行界面缩聚反应,制备该共聚芳酯。该方法具有聚合速率快、聚合时间短、聚合温度低、聚合物产率高、分子量大的特点,得到的共聚芳酯带有悬挂的羧基、羧酸酯或者羧酸盐等官能团,相对于传统的聚芳酯有更宽且可调的性能范围,扩大了传统聚芳酯的使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9134942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810777257.6
申请日:2018-07-16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纳米纤维素抗菌纸,包括如下组分:海藻酸钠、甘油以及纳米纤维素,本发明还公开了该透明纳米纤维素抗菌纸的制备方法,将海藻酸钠、纳米纤维素和甘油按配比加入一定量去离子水中,搅拌、超声分散后进行真空抽滤,得到透明纳米纤维素抗菌纸。本发明制备的透明纳米纤维素抗菌纸材料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机械强度较高,并且抗菌性能优良,透明性能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与较高的商业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059130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810598143.5
申请日:2018-06-12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抗菌材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抗菌剂0~5%,PBAT95~100%,上述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为S1.将PBAT和抗菌剂按照配比溶解于三氯甲烷得混合溶液;S2.将混合溶液进行搅拌、超声,成型后干燥得复合材料;S3.将复合材料真空干燥即得复合抗菌材料。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的复合抗菌材料属于可生物降解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2)无机抗菌剂添加到PBAT基质中,不仅提升了PBAT复合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同时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3)复合抗菌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应用于医药、食品包装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237848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634082.X
申请日:2015-09-30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Abstract: 一种用于缓冲包装的高密度聚乙烯与硅藻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复合材料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备而成:高密度聚乙烯30%-40%,碳酸钙50%-60%,硅藻土3%-6%,增塑剂和偶联剂2%-4%。本发明通过合理的配方比例,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既降低了碳酸钙的含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高密度聚乙烯与硅藻土的协同作用使得制备出的材料能克服耐低温缓冲性能差,较易老化的缺点,有效提高延展性,有较高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撕裂强度,质轻软、耐磨性好;此外,本发明复合材料制备成缓冲包装材料具有防潮不怕水、韧性好不易折断、还有很好的耐冲击性,无尘无污染环保可多次回收再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334485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86564.1
申请日:2013-07-0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E03F5/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悬浮物分离井,所述悬浮物分离井带有在水平方向上相对布置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连线为过水路径,所述悬浮物分离井的内部包括沿该过水路径方向依次连通的配水区、悬浮物分离区和清掏区,所述悬浮物分离区的下方为沉泥区,所述悬浮物分离区通过折板组件分隔成若干个与所述过水路径相平行的通道;所述折板组件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至少两块折板,所有折板均立置在所述悬浮物分离区中。本发明是在原有雨水井的基础上,运用浅池理论通过加装折板组件,促进雨水中的悬浮物在悬浮物分离井内高效沉淀分离,实现雨水初期污染的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3182255A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310088619.8
申请日:2013-03-20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IPC: B01D71/34 , B01D67/00 , C08J7/12 , C08F212/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苯乙烯/聚偏氟乙烯阴离子交换合金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先将聚偏氟乙烯溶解,再与苯乙烯、交联剂和引发剂组成的单体溶液均匀混合,随后加热共聚,再经过挤出、固化、造粒、干燥、粉碎等步骤,得到聚苯乙烯/聚偏氟乙烯合金粉末;对合金粉末实施氯甲基化反应,得到氯甲基化聚苯乙烯/聚偏氟乙烯粉末,然后制得氯甲基化聚苯乙烯/聚偏氟乙烯预制膜;最后将预制膜与胺化溶液反应;用本发明制备的聚苯乙烯/聚偏氟乙烯阴离子交换合金膜,具有高分子互穿网络结构,消除了传统异相阴离子交换膜中阴离子交换树脂粉与高分子粘结剂之间不相容的结构缺陷,膜电阻因此较低,膜的综合性能接近于均相阴离子交换膜。
-
公开(公告)号:CN102618001A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申请号:CN201210087576.7
申请日:2012-03-29
Applicant: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IPC: C08L67/04 , C08L67/02 , C08L1/10 , C08L1/12 , C08L1/08 , C08J9/12 , B29C43/58 , B29B7/00 , B29B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纳米纤维素的聚脂肪酸酯微孔发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发泡材料由纳米纤维素或纳米纤维素表面改性衍生物、聚脂肪酸酯组成,其中纳米纤维素或纳米纤维素表面改性衍生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20wt%,泡孔密度大于108个/cm3;其制备方法为以有机溶剂为溶剂、纳米纤维素或纳米纤维素表面改性衍生物晶体和聚脂肪酸酯为溶质配制溶液,待有机溶剂蒸发后干燥混合物,排除混合物中残留气体,热压成膜,然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该发泡材料绿色可降解、无环境负担、材料泡孔密度大、泡孔均匀性优异、阻隔性好、机械性能强、适于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760321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609923.2
申请日:2023-11-29
IPC: C07D491/048 , A61K31/517 , A61K31/444 , A61K31/4709 , A61K31/498 , A61K31/4355 , A61K45/06 , A61P35/00 , A61P3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式(I)或(II)所示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的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类化合物对P‑糖蛋白高表达的耐药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抑制活性,有较强的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且部分化合物对P‑糖蛋白抑制活性明显优于第三代P‑糖蛋白抑制剂他立喹达,并且具有较小的细胞毒性。此外,该类化合物能够选择性抑制肠道上皮细胞P‑糖蛋白,与由于肠道P‑糖蛋白的抑制作用而不容易在消化道中吸收的抗癌剂联合口服给药时,提高抗癌剂的生物利用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