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变电场制备图案化液态金属复合材料的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497354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419425.5

    申请日:2023-04-1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变电场下制备图案化液态金属复合材料的方法。首先在基底表面覆盖图案化掩盖层,针对基底裸露区域上的含铜表面,采至用电化学方法,以含铜基底为工作电极,惰性电极为对电极,水基电解质溶液为导电液,通过滴加液态金属到裸露表面后施加交变电场,多次循环液态金属完全填充覆盖基底裸露的图案化区域,形成图案化液态金属层。本发明利用交变电场控制液态金属氧化‑还原的交替变化实现液态金属在基底材料上快速、充分、均匀的铺展和覆盖,形成的液态金属图案有强附着力,液态金属图案化方法可控性和重复性强。

    一种智能反应顺序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45544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121783.X

    申请日:2022-09-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反应顺序控制系统,包括进流通道、反应腔室、至少两个控制单元和至少两个输运通道,控制单元与输运通道一一对应;控制单元设于进流通道和输运通道之间,不同控制单元具有不同的流体跨膜压强阈值;输运通道设于相应控制单元和反应腔室之间并用于装设不同的反应物,对输运流体施压使其先后通过不同控制单元并推动相应输运通道内的反应物进入反应腔室进行反应,实现了反应顺序的智能化控制。基于本发明的反应顺序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具有控制简单、易操作、无需复杂程序等特点。

    一种高效低能耗的膜乳化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30918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110355326.6

    申请日:2021-03-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侯旭 余诗洁 樊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低能耗的膜乳化系统,包括液基多孔膜单元、分散相通道和连续相腔室,液基多孔膜单元设于分散相通道和连续相腔室的连通路径中;液基多孔膜单元包括功能液体和多孔膜,且功能液体至少部分浸润多孔膜,分散相液体在由分散相通道通过液基多孔膜单元进入连续相腔室的过程中与所述液基多孔膜单元之间形成液‑液界面。本发明还公开了其乳化方法。本发明能够显著提升乳化质量,降低能耗,具有普适性。

    一种液态金属复合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529075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010312233.0

    申请日:2020-04-2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态金属复合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是以金属多孔材料作为负极,以对电极作为正极,以浓度pH≤0的强酸溶液作为导电液,在负极上滴加液态金属,施加0.5~5V的电压使液态金属填充所述金属多孔材料的孔道,填充完成后持续施加电压稳定1~5min。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响应性门控系统,液态金属复合多孔膜设于流道中并作为流体通过流道的门控单元,响应物通过使液态金属表面存在或不存在固态氧化层使液态金属处于第一流动状态或第二流动状态,以控制流体通过液态金属复合多孔膜的孔道状态,其具有孔道“记忆”与“恢复”性质,在智能孔道开关及物质响应性检测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一种高效的碳纳米管垂直阵列杂化剥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375005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378224.5

    申请日:2023-04-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碳纳米管垂直阵列杂化剥离方法,首先通过化学反应在基底上沉积垂直取向结构的碳纳米管阵列,在沉积结束切断碳源供给后,在反应腔室的前端放置含杂原子的前驱体,加热至指定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实现碳纳米管垂直阵列杂化,之后,降温至指定温度,将反应腔室敞开在空气中,并保持一定时间,即可实现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原位完整剥离。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操作简单,绿色节能,不产生废气废料,适用于工业机械自动化过程,可以高效实现大面积的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剥离,对于任意几何结构沉积出的碳纳米管垂直阵列的基底均能实现剥离且无损伤,在碳纳米管基功能器件、柔性电子器件、电化学电极材料、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种电场调控气体脉冲释放系统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398510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371791.8

    申请日:2023-04-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场调控气体脉冲释放系统及其应用,该系统包括给气单元、输入通道、输出通道、响应性控制单元和电场调控单元;响应性控制单元设于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之间以控制气体由输入通道进入输出通道;给气单元包括气体腔室和推进装置,气体腔室连通输入通道,推进装置用于以恒定的推进速率压缩气体腔室内的气体至每次气体的压强超过临界压强阈值时通过响应性控制单元经输出通道输出,实现脉冲释放,并可由电场调控单元无级调控气体通过的临界压强阈值。该系统抗腐蚀、低耗能,可电场调控气体脉冲释放的单次释放量和单次释放间隔;当输出通道外接不同输出单元时,可以实现液滴移动控制、药物控释、化学反应控制等应用。

    基于过膜压强测试的薄膜力学强度表征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218772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110319895.5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侯旭 雷津美 樊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过膜压强测试的薄膜力学强度表征方法,是以多孔材料为载体,使待测薄膜承载于载体的第一表面上,将承载有待测薄膜的载体置于一密闭通道中,于密闭通道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通入流体,检测流体通过载体并破坏待测薄膜时的过膜压强。本发明还提供了原位薄膜力学强度表征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针对力学强度较低的薄膜难以采用常规方式检测的问题,利用限域空间压力测试的方式,能够实现较低力学强度薄膜的检测,测试方法可靠,稳定性强,得到的数值具有可比性。

    基于过膜压强测试的薄膜力学强度表征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21877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319895.5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侯旭 雷津美 樊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过膜压强测试的薄膜力学强度表征方法,是以多孔材料为载体,使待测薄膜承载于载体的第一表面上,将承载有待测薄膜的载体置于一密闭通道中,于密闭通道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通入流体,检测流体通过载体并破坏待测薄膜时的过膜压强。本发明还提供了原位薄膜力学强度表征方法及装置。本发明针对力学强度较低的薄膜难以采用常规方式检测的问题,利用限域空间压力测试的方式,能够实现较低力学强度薄膜的检测,测试方法可靠,稳定性强,得到的数值具有可比性。

    一种基于门控压力阈值变化的物质检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33180B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810106605.7

    申请日:2018-02-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门控压力阈值变化的物质检测分析方法,所述检测系统包括气体流道、门控单元、指示单元和待测液体,门控单元设于气体流道中且对待测液体具有刺激响应;门控单元包括多孔膜和门控液体,门控液体至少部分浸润所述多孔膜且两者配合形成气体流道的门控通道。检测时,由于待测液体与门控单元接触而改变门控压力阈值,在气体流道内存储的高压气体或者额外施加压力的作用下,气体将通过门控通道并作用于指示单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物质检测信号转化为气体过膜的临界压力变化信号的新检测方法。

    一种孔道膜材料受刺激-响应性调控的测试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4473137U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20277387.0

    申请日:2021-01-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孔道膜材料受刺激‑响应性调控的测试系统,其器件测试单元包括门控通道;门控通道由孔道膜材料形成,或由孔道膜材料与门控液体配合形成,输送单元连通器件测试单元,输送单元包括位于门控通道两侧的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以用于输送测试流体,门控通道在刺激性单元的刺激作用下产生响应行为而实现通路或断路,第一信号检测单元接收测试流体在通路或短路下产生的信号并传送至信号分析单元。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孔道膜材料性能的动态监测,可进行多单元组合并具有普适性,可广泛用于多尺度孔道膜材料性能的测试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