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风轮及迎风面的出流切线倾角的最优值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37683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269207.2

    申请日:2017-04-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1 F03D1/063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叶片、风轮及迎风面的出流切线倾角的最优值确定方法,该叶片,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迎风面的出流切线倾角α2为0°,其中,所述迎风面的出流切线倾角α2为空气流出所述叶片的初始绝对运动速度的方向与空气流出所述叶片的初始牵连运动速度的反方向之间的夹角。本发明通过改变迎风面的出流切线的倾角,并使其倾角值为零度,使空气动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叶片将流动空气的能量转化为叶片转动能量的能力,提高了风能利用率,即使风力发电叶片风能转化率最大。

    基于光伏光热的家庭热电节能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7132579U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20197057.4

    申请日:2017-0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10/10 Y02B10/20 Y02B10/70 Y02E10/44 Y02E10/6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专利设计了一种基于光伏光热的热电冷三联产系统,以分布式能源为用户端能源供应方式,对太阳能进行全面、综合的梯级利用。系统主要包括四部分:太阳能采集部分,包括槽式太阳能集热器(9)加热导热油与光伏电池板(8)光伏发电。热发电部分,采用斯特林发动机(6)或温差发电片对高温导热油进行第一梯度的利用,实现热变电。制冷换热部分(5),采用吸收式制冷对中高温导热油实现第二梯度的利用。热水换热部分(3),利用导热油余下的热量加热热水,实现能量的第三级利用。本设计以导热油为传热工质,过程中无蒸汽产生,能量梯级利用的各级温度刚好满足各部分的温度要求,大大的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符合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斜单轴跟踪支架光伏组件清洁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6716543U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20193826.3

    申请日:2017-03-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维护领域,特别是涉及斜单轴跟踪光伏支架组件清洁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斜单轴跟踪支架或双轴全跟踪支架的组件清洁装置。装置主要由机械臂、滚刷架(12)、液压站、除尘器、工程车(21)和定位控制系统组成。活动部件动力由液压缸提供,通过距离传感器调整滚刷架相对光伏组件距离,完成清洁作业的整个过程。除尘器在工作时,通过滚刷架(12)内分布的气孔除去滚刷(15)周围的尘土。与现有技术相比,能降低滚刷清扫造成组件表面磨损,减轻清扫作业对组件二次污染,不产生水清洗方式清洗完成后形成的水渍,避免了因水渍造成组件热板故障,整套装置至少需要一人进行车辆驾驶和简单开关操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四足机器人的躯干机构及四足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216916095U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20734128.0

    申请日:2022-03-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足机器人的躯干机构及四足机器人,用于提升四足机器人的平衡性、灵活性、稳定性与跳跃能力。本实用新型的四足机器人的躯干机构,包括后躯干以及与所述后躯干柔性连接的前躯干,当两个驱动机构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转动速率相同时,前躯干以第一方向为旋转轴旋转从而蜷缩或伸展;当两个驱动机构的转动方向相同或转动速率不同时,前躯干以第二方向为旋转轴旋转从而蜷缩或伸展,从而可以实现两个自由度的转向,使四足机器人拥有更高的平衡性、灵活性、稳定性与跳跃能力。

    一种防雾化清洁口罩
    2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492139U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721532713.8

    申请日:2017-11-1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雾化清洁口罩,口罩本体上侧连接有防雾棉块,防雾棉块包括左右对称的曲面棉块,曲面棉块内设有空心腔体,空心腔体内填充有干燥剂,空心腔体与曲面棉块外表面之间设有封口装置,口罩本体的四周采用松紧带封边,防雾棉块的下侧设有呼吸阀,呼吸阀的内侧设有活性炭滤棉网,活性炭滤棉网与口罩本体可拆卸连接,口罩本体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耳挂,通过在口罩本体上侧设有符合人鼻梁和面部结构的防雾棉块,并且在防雾棉块内设置有干燥剂,进而防止了水汽上升,在呼吸阀的内侧设有活性炭滤棉网,改善了空气流通的同时避免了空气中有害杂质通过呼吸阀进入口罩内部,同时口罩本体采用三层材料制成,起到对有害气体进一步过滤的作用。

    基于光伏光热的全太阳能驱动小车

    公开(公告)号:CN207128622U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20193824.4

    申请日:2017-0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83 Y02T10/9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专利设计了一种全太阳能驱动的小车模型,采用光伏、光热发电形式,能够实现对太阳光的实时手动或自动追踪;其中,太阳能电池板(4)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储存到蓄电池,聚光罩(5)将太阳光聚焦后加热斯特林机加热头(6),由斯特林机(7)带动发电机(8)实现热发电后储存到蓄电池;经度转盘部分(2)和纬度转动电机(9)实现系统对太阳光两个维度的追踪;该装置用比较简洁有效的结构和控制程序实现了对太阳光高效追踪利用,确保了很高的太阳能利用率,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太阳能利用原理演示效果,可作为玩具、教具、科普平台等,经过改进后还可以作为一种全太阳的能运输工具。(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半封闭回流式风洞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6891683U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720624411.7

    申请日:2017-06-0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型风洞试验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简便的风洞试验装置。风洞试验装置主要由风扇阵列、隔板、拐角导流片、风速仪、风速显示器、照明灯和壳体组成。装置采用半封闭式设计,试验者可以快速地安装或取出被试验装置并快速进行风洞试验,试验者在试验过程中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风洞试验情况。而采用回流式设计,装置可以在进行风洞试验过程中,减少对外界环境的干扰。

    一种用于指示风电机组位置的灯光信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6626548U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720306864.5

    申请日:2017-03-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电场风电机组维护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指示风电机组位置的灯光信号装置,能方便风电场人员在场区内查找某台机组。解决了喷涂的机组编号老化、褪色、掉漆和在光线不足、天气条件不佳时辨识困难等问题。装置主要由壳体(5)、塔筒门照明大灯(4)、机组编号投影灯(2)、投射灯(1)、灯光控制器(6)、光纤通讯模块(3)和稳压电源(7)等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装置具有远程控制、位置指示、机组编号灯光投影及塔筒门前区域照明的特点。因本装置采用光线投射方式避免了灯光信号装置安装和维护困难问题。

    自动传送分层车厢
    2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440076U

    公开(公告)日:2016-08-10

    申请号:CN201620305567.4

    申请日:2016-04-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传送分层车厢,包括厢体、输送机构、绕绳盘、支撑装置、导杆和底板,所述输送机构和绕绳盘分别安装在厢体的内底上,所述厢体顶部分别安装有穿绳板和滑轮,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厢体四壁上,所述导杆自上而下依次穿过穿绳板和底板与厢体内底连接,所述绕绳盘由电机一驱动,绕绳盘的绳索通过滑轮和穿绳板与底板连接,所述底板上设有与输送机构对应的通槽。本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方便对现有车厢进行改造,推广性强;极大地减小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力成本;分层结构实现了空间最大化利用,可以装卸易碎货物;结构适应性强,可用于多种运输场合;缩短了货车装货时间,提高了效率。

    四足机器人的腿部机构及四足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218172425U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22983389.9

    申请日:2022-11-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足机器人的腿部机构及四足机器人,用于提升跳跃能力的同时缓冲落地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四足机器人的腿部机构,包括小腿总成、大腿总成以及连接总成。在腿部机构蹬地起跳时,第二弹性件和阻尼器将积攒的弹性势能释放,可使小腿总成的足端获得更大的离地速度,从而提升跳跃能力;在落地时,阻尼器两侧的第一弹性件可吸收小腿总成的动能,从而实现较轻柔的落地缓冲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