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丹组培苗增殖及防止褐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36445C

    公开(公告)日:2007-09-12

    申请号:CN200510086591.X

    申请日:2005-10-12

    Inventor: 成仿云 李萍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组培苗增殖及褐化和玻璃化防止方法,用早春即将萌动的休眠芽为外植体,消毒灭菌后剥去芽鳞,切掉芽内小叶片,将剩余部分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定期进行继代培养,实现组培苗大量增殖并防止了褐化和玻璃化发生。本发明得到了适合不同品种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与最佳激素浓度配比,普遍提高了牡丹组培苗的增殖率、减轻了玻璃化和褐化。

    一种牡丹芍药远缘杂交的亲本组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47496A

    公开(公告)日:2007-04-18

    申请号:CN200510112550.3

    申请日:2005-10-10

    Inventor: 成仿云 何贵梅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芍药远缘杂交的亲本组合方法。它包括亲本材料的选择与杂交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花粉采集贮藏与萌发检测、杂交配合及药剂处理、杂种萌发催芽与幼苗管理的配套技术。其在亲本的选择措施中,所选亲本可以为芍药(Paeonialactiflora)实生苗1#群体、远缘杂交牡丹(P.delavayi var.lutea×P.suffruticasa)品种“金帝”(“L”Espérance’)、‘金阁’(‘Souvenir de Maxime Cornu’)、“正午’(‘High Noon’)和‘Golden Era’,紫斑牡丹(P.rockii)品种‘书生捧墨’和紫牡丹(P.delavayi)。所选母本可以为芍药实生苗1#群体和远缘杂交牡丹‘正午’,杂交组合方式可以为:芍药实生苗1#群体(♀)X‘金帝’(♂);芍药实生苗1#群体(♀)X‘金阁’(♂);芍药实生苗1#群体(♀)X‘正午’(♂);芍药实生苗1#群体(♀)X‘Golden Era’(♂);芍药实生苗1#群体(♀)X紫牡丹(♂);芍药实生苗1#群体(♀)X‘书生捧墨’;‘正午’(♀)X芍药实生苗1#群体(♂);‘正午’(♀)X‘书生捧墨’(♂)。通过上述亲本组合杂交,得到了419粒杂交种子和10株远缘杂种苗,实现了我国在牡丹芍药远缘杂交领域零的突破。

    一种牡丹离体植株再生的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3115708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10512437.3

    申请日:2021-05-11

    Inventor: 成仿云 徐莉 钟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牡丹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牡丹离体植株再生的方法及其应用。所述方法包括:挑选牡丹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置于分化培养基中,以10~11天为继代周期,继代培养11~13代得到不定芽原基;所述分化培养基为:改良WPM+0.5~1mg/L CPPU+0.5~2mg/L TDZ;将所述不定芽原基经过不定芽伸长和生根诱导得到牡丹幼苗。本发明通过采用特定的分化方式,在同一分化培养基中诱导牡丹胚性愈伤组织形成分生结节,进一步分化出不定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牡丹分生结节分化率低的难题。本发明构建了一种牡丹离体植株再生的方法,通过分生结节途径实现离体培养条件下植株再生,为牡丹离体快繁、遗传转化提供新技术。

    鉴定紫斑牡丹品种的SSR分子标记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868328B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1910270061.2

    申请日:2019-04-04

    Inventor: 成仿云 郭鑫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鉴定紫斑牡丹品种的SSR分子标记及应用。本发明提供用于鉴定紫斑牡丹品种的包括12个EST‑SSR分子标记的SSR分子标记组合以及如SEQ ID NO.1~24所示的对应的引物组合。在此基础上,本发明建立了264个紫斑牡丹品种的分子身份证和鉴定牡丹品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分辨力高、灵敏度好、结果可靠准确、高效快速等优点,能够准确快速地将264个不同的紫斑牡丹品种进行区分,确定待测紫斑牡丹的品种,实现了高效、低成本、操作方便的紫斑牡丹品种鉴定,可用于紫斑牡丹品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品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一种牡丹幼胚的组织培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950394A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711226102.5

    申请日:2017-11-23

    Inventor: 成仿云 徐莉 钟原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幼胚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盛花期后30天或之后的心皮进行表面消毒,取出心皮中的种子,珠孔朝上,接种于启动培养基上,培养至出现可见胚;所述启动培养基的组成为:改良MS培养基或MS培养基+0.2~0.3mg·L-1BA+0.2~0.3mg·L-1GA;2)将所述可见胚接种于成苗培养基中培养至生出幼苗。本发明在对种子进行接种的过程中控制珠孔向上,可大大降低种子的褐化率,提高胚的形成率,而且本发明的所选用材料是盛花期后30天或之后的种子,同现有技术最早可选用盛花期后65天的种子相比,种龄大大减小,这对于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及胚拯救工作有重大意义。

    一种简易高效的牡丹试管苗生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20210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256388.6

    申请日:2015-05-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试管苗生根方法,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IBA和维生素B2,并采取先暗培养再光培养的生根方式。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生根方法一步实现生根,中间不需更换培养基,简化了生根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生根率达到70%,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在生根过程中,组培苗基部几乎不产生愈伤组织,有利于组培苗的移栽成活;整个生根周期为50天,极大缩短了培养周期,有助于控制生产成本。

    一种牡丹硬枝切花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14742A

    公开(公告)日:2013-09-25

    申请号:CN201310206625.9

    申请日:2013-05-29

    Inventor: 成仿云 高平 钟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牡丹硬枝切花生产方法,包括1)牡丹植株预处理:春剪或秋剪平茬,平茬后植株基部壅土;2)牡丹切花枝培养和采收:当年秋剪或下一年春剪时选留切花枝,从基部剪掉其余枝条;下一年花期从基部采收牡丹硬枝切花;3)每年重复步骤2)。本发明保证了牡丹植株每年春季产生大量的萌蘖枝,确保切花枝选留、培养的需要,同时克服了牡丹枝条较短的弊端,满足花卉市场对切花产品质量与规格标准的要求,使牡丹切花枝有了质的提高。

    一种芍药切花促成栽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861822B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1010199397.3

    申请日:2010-06-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芍药切花促成栽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3~4年生、花芽饱满的芍药植株,将种苗在0~4℃下冷藏30~60天解除花芽休眠,然后在种苗根部喷液;随后上盆,每盆浇浓度为200mg/L~500mg/L的赤霉素溶液,然后经过温室培养60~90天,当萌芽长到5~10cm时,适当去除无蕾芽、最后从花枝根部进行采切。本发明解决了常规催花芍药对冷库面积的要求和因催花芍药植株矮小,开花质量差而影响切花质量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切花芍药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同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一种牡丹高效优质促成栽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25607C

    公开(公告)日:2009-08-12

    申请号:CN200510112551.8

    申请日:2005-10-10

    Inventor: 成仿云 李云飞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高效优质促成栽培方法。它包括将休眠种苗的晾晒、低温湿藏、根部喷液、上盆、浇水、温室培养、浇水措施,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在牡丹苗木上盆之前,用含有赤霉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生根粉的混合溶液喷淋根部,上述三种物质的浓度分别为100~500mg/L、500mg/L和500mg/L。所述的牡丹高效优质促成栽培方法,它还可以包括,在牡丹花芽发育到小叶叶柄露出芽鳞时,将外部鳞片和2-3片下部小叶剥掉的措施。本发明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省去人工涂抹花蕾的繁琐工序,节省人力、节约时间,花蕾开放时整齐度一致,质量也佳,同时可达到标准化生产、降低成本及提高经济效益。

    一种牡丹胚离体培养方法
    3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03882C

    公开(公告)日:2008-07-23

    申请号:CN200510086592.4

    申请日:2005-10-12

    Inventor: 成仿云 何贵梅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胚离体培养的方法: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到启动培养基培养30-40天,移至继代Ⅰ培养基中培养35-45天,再继代至继代Ⅲ培养基上,连续2-3次的继代培养,温室炼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牡丹幼胚离体培养方法,克服了牡丹播种繁育中种子萌发慢、萌发率低、变化大,很难获得整齐一致的幼苗以及幼苗生长缓慢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