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120739A
公开(公告)日:2014-10-29
申请号:CN201410391135.5
申请日:2014-08-11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翟来生 , 宫本福 , 颜莓 , 杨秀仁 , 李振东 , 李宏安 , 汪挺 , 李爱民 , 王全贤 , 鲁卫东 , 郑昊 , 李斌 , 赵衍发 , 丁德云 , 黄婷 , 马景霞 , 任正录 , 曾德光 , 马晓卫 , 王文军 , 孙颖 , 张彦
IPC: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导洞开挖一次成拱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侧导洞施工→导洞内围护桩施工→桩顶冠梁施工→洞内实施扣拱拱脚→中洞开挖与支护→二衬扣拱→土方开挖→二衬结构施工。本发明的多导洞开挖一次成拱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效率高、工期短且施工安全等诸多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76365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525161.8
申请日:2023-11-16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矩形顶管动态背土破坏的判定方法。该矩形顶管动态背土破坏的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顶管上覆土的背土体参数,同时获取顶管机的顶管参数;S2,确定背土体计算范围;S3,根据背土体参数和顶管参数建立背土破坏的判定依据;S4,计算管土临界摩擦系数;S5,根据判定依据对背土破坏进行判定。本发明通过结合工程实际中的土体影响范围划定背土影响区域,并根据该区域范围进行判定依据的建立和背土破坏的判定,使得背土影响区域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达到了使得理想背土影响区域与实际背土影响区域更加一致的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理想背土影响区域与实际背土影响区域不符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622948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110835924.3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联络通道管道装置,通过设置多块管片、多根套管以及防水层,其中多块管片设置于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内壁上,且多块管片构成一个与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内壁形状对应的环形结构,以实现对联络通道的加固;多根套管设置于多块管片中相邻的管片之间,且多根套管的延伸方向与盾构隧道联络通道内壁垂直,以提高对联络通道的加固强度;防水层设置于多块管片与多跟套管之间的间隙处,用于封堵多块管片与多跟套管之间的间隙,以实现无水作业,从而提高作业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56417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491484.3
申请日:2023-05-04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蔡志勇 , 刘腾 , 王文正 , 孔恒 , 王全贤 , 杨祥亮 , 吕金彪 , 杨海健 , 杨冬梅 , 林雪冰 , 王蕾 , 王涛 , 刘县伟 , 李星晨 , 王英波 , 刘树锋 , 蔡思宇 , 李全才 , 陈恺 , 杨扬 , 商涛 , 张晟源 , 高枫 , 郑博枭 , 陈进财
IPC: E02D29/045 , E02D5/18 , E02D2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车站组合结构的施工方法,应用于地铁车站;包括:封闭第二结构区的道路,并施作道路下方支护结构;对第一结构区采用明挖法进行施工,在对第一结构区进行明挖至预设标高后,向暗挖区施工小导洞;对第二结构区采用PBA施工法进行施工,小导洞贯通后在小导洞内施作地铁车站的中桩和钢管柱;同步开挖第二结构区和第三结构区的下层土方,并施作对应土方的主体结构底板、纵梁、横梁和侧墙;拆除第二结构区和第三结构区的共用地连墙和施工站台板,明挖第一结构区依次向上施作结构。本发明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与高铁车站配套的地铁车站的施工会受到其他配套设施施工的相互干扰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85351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320505.7
申请日:2022-10-26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地铁渡线布置的盾构施工方法;通过在左线或右线之上布置一个始发井,利用地铁渡线预留的线路空间布置盾构电瓶车轨道车场,凸显电瓶车组折返,地铁左右线隧道施工均在一个始发井完成,施工安全性好,可在不影响既有站的内部结构施工中进行盾构施工工作;本工法操作简单,便于施工,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更好地进行盾构施工有轨运输的衔接与转序,利用既有站内渡线增加一条施工通道,可解决盾构始发掘进运输车辆的错车问题,对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安全风险均非常有利,对间接提高经济效益有显著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013009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852417.5
申请日:2022-07-19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D11/1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力隧道的矩形管片,通过多块沿电力隧道延伸方向排列的环形管片拼接而成;其中,环形管片包括沿电力隧道的环向内壁排列的第一管片、第二管片、第三管片、第四管片以及第五管片,第一管片、第二管片、第三管片和第四管片为L型结构,第五管片为一字型结构,相邻的管片之间通过环向接头连接,多个环向接头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错位设置;即将矩形管片结构沿两个方向拆分为多块管片,利用多块管片拼接以实现电力隧道的矩形管片结构,从而降低了矩形隧道的施工难度,并且将环向接头错位排列以避免同一方向上多个环向接头受力叠加,从而提高了环形管片的受力能力,继而提高了整个管片结构的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012959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852416.0
申请日:2022-07-19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力矩形盾构隧道的施工工艺,在盾构主机挖掘的同时,同步在挖掘空间内进行矩形管片拼装以将多片管片单元固定连接构成贴合隧道内壁的管片结构,利用多块管片单元拼接构成环形管片,环形管片沿隧道延伸方向拼接构成管片结构,并且在相邻的管片单元之间进行防水操作;然后向管片结构的孔槽内注入混凝土,以加强管片结构与隧道内壁的连接强度,从而实现矩形盾构隧道;即利用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流程化作业,以降低矩形盾构隧道的施工难度,提高隧道的断面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706713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589608.8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间组合密封结构,涉及顶管施工技术领域;该中继间组合密封结构,包括前段管体和后段管体,所述前段管体和后段管体之间设有中继间结构,中继间结构包括中继间前段和中继间后段,中继间前段和中继间后段分别与前段管体和后段管体连接,中继间前段和中继间后段之间设有驱动腔,驱动腔内设有第一固定板,中继间结构内设有连接组件,中继间结构外侧设有密封组件,中继间结构还通过支撑组件与前段管体和后段管体连接,通过设置中继间结构,能够实现对前段管体和后段管体的顶进作用,而通过设置连接组件,能够有效提高在顶进过程中中继间前段和中继间后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916936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1385428.2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郭玉海 , 王全贤 , 杨祥亮 , 蔡志勇 , 赵东华 , 靳立伟 , 李洪波 , 高超 , 刘勇强 , 白冰 , 薛彦 , 王彦钧 , 冀芸 , 代启辉 , 蔡思宇 , 杨海建 , 张亮 , 胡凡城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直径单洞双线地铁隧道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隧道本体、底板、中隔墙、道床板、轨道、疏散平台、线路管线以及接触网;其中,所述底板浇筑于隧道本体内的底部;所述中隔墙竖直浇筑于底板上;所述道床板水平设置在中隔墙上和隧道本体内;所述轨道设置有两条,其铺设在道床板上;所述疏散平台连接至道床板上,并位于两条轨道之间;所述线路管线铺设在隧道本体内的侧壁上;所述接触网安装于隧道本体内的顶部,并位于轨道的正上方。本发明的大直径单洞双线地铁隧道将上下行列车布置于同一隧道内,可以减小占用约一半的地下空间,且施工方便,节约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5649637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209118.4
申请日:2016-04-06
Applicant: 北京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D9/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盾构横通道平移接收施工工法,其包括如下施工步骤:1),完成盾构接收横通道结构施工;2),在盾构接收横通道底板铺设一层钢板,并进行固定;然后完成盾构基座安装以及洞口管片、洞口密封的安装;3),盾构设备掘进至盾构基座上设计的接收位置;4),在隧道内拆除盾构设备与后续台车的连接,并拆除螺旋输送机;5),在钢板上涂抹润滑涂层,在基座平移相反方向安装反力支撑点及千斤顶;6),进行盾构平移施工,联动调整千斤顶,使盾构基座整体平移,将盾构设备平移至盾构吊出井的解体位置处,完成盾构平移,进行后续盾构解体吊出作业。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