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491610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011344551.1
申请日:2020-11-25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4L41/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直流保护的FT3报文异常模拟测试方法,包括上位机生成FT3异常报文发送至FPGA电路,预设报文丢帧数目,根据报文丢帧数目与报文输出采样率的关系以及报文丢帧规律模拟报文丢帧的异常;根据预设报文堵塞类型,结合异常开始时刻和报文堵塞时长模拟报文堵塞的异常;根据上位机设置的报文比特率偏差值、比特率偏差起始位置和比特率偏差终值位置模拟报文帧内抖动异常和报文帧整帧抖动;本申请为直流站中FT3协议传输特性模拟提供技术支撑,对直流站中合并单元装置、光电式互感器装置、控制保护装置等支持FT3报文协议设备的现场检测、传输特性影响测试提供了技术手段,为直流站现场检验和直流站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3241743B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110617492.9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H7/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线路的纵联差动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集各线路两端故障暂态电流线模分量;计算各线路两端故障暂态电流的线模分量在20ms内积分值;计算各线路两端故障暂态电流线模分量在20ms积分值的和;计算各线路保护的整定值;将积分值的和与整定值相比较,若积分值的和大于整定值,则线路区内发生故障,相应保护动作;若积分值的和小于整定值,则线路区外发生故障,相应保护不动作。本发明只需计算线路两端故障暂态电流的线模分量在20ms内积分值,则具有20ms故障判据延时,与传统差动保护相比大大降低了保护的动作时间;本发明的方法有较强的耐过渡电阻能力、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对通讯要求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5986738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527722.3
申请日:2022-12-01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J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压滤波方法、电流滤波方法、设备和介质,在电压滤波时,获取等时间间隔采样得到的2h个全波电压值;获取预设待求解的基本分量;将这2h个全波电压值转换为基于基本分量和系数矩阵的形式表示;再根据系数矩阵的逆和2h个全波电压值计算基本分量中基波电压值所对应的滤波参数;最后基于滤波参数对采样得到的全波电压值进行滤波。在电流滤波时同理,可见,本发明通过全波采样值即准确可计算得到覆盖各次谐波的滤波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0556844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1910930147.3
申请日:2019-09-29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J3/24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异步送端电网自动调频方法,包括:检测电网系统的频率变化量和频率变化率;将频率变化量与调频高阈值进行比较;如果频率变化量小于调频高阈值,则根据频率变化率得到电网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调频层级;根据调频层级启动对应的调频域;根据频率变化量得到电网系统在调频域内的调频对象;启动调频对象对电网系统进行调频。本申请综合时间维度和对象维度确定调频对象,实现了对多个调频对象的阶梯控制,有效减小了多个调频对象的相互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15864488A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1619881.6
申请日:2022-12-15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nventor: 曾冠铭 , 奚鑫泽 , 黄立滨 , 邢超 , 朱益华 , 马遵 , 郭海平 , 李胜男 , 罗超 , 许守东 , 胡云 , 覃日升 , 卢远宏 , 李俊鹏 , 陈钦磊 , 戴云航 , 苏明章 , 和鹏 , 何鑫 , 邓灿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伏发电站接入新能源输电系统的适应性测试方法、装置及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每个光伏发电站与送端换流站之间的电气距离,根据电气距离对送端新能源电网中所有光伏发电站进行排序得到光伏发电站集;根据光伏发电站集的排序逐一控制光伏发电站运行,获取送端新能源电网各个节点的交流电压;逐一判断每个节点交流电压是否满足运行条件,若满足根据与该光伏发电站运行对应节点的交流电压判断送端新能源电网是否存在振荡;若不存在振荡,完成该光伏发电站的适应性测试;若存在振荡,闭锁该光伏发电站并生成振荡清单。该方法实现对光伏发电站接入新能源输电系统适应性测试,使得光伏发电站接入新能源输电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241805B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110652949.X
申请日:2021-06-11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网领域,提供一种电网二次调频方法及装置,建立协同控制模型,获取一次调频后的区域控制偏差,根据协同控制模型以及区域控制偏差生成实时总调节功率,通过实时总调节功率获得2M组调频机组分配方案,并获得对应的2M个适应度数值,根据最小的适应度数值对应的调频机组分配方案,将实时总调节功率分配给每个调频机组,并再次生成实时总调节功率,重新获取2M组调频机组分配方案,以及对应的2M个适应度数值,重复二次调频直到2M个适应度数值全部相等,通过2M个适应度数值中任一适应度数值对应的调频机组分配方案,将实时总调节功率分配给每个调频机组,实现了对二次调频的实时进行,并能够获得全局最优调节功率分配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622040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309772.4
申请日:2022-10-25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于滞环控制的多步长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和DSP控制器,属于高性能模型预测控制技术领域。本申请可以针对上一时刻的电压矢量对应的预测参数中的任一参数不满足预设的滞环范围条件、且目标时刻对应的电压矢量集合中存在电压矢量对应的预测参数均满足滞环范围条件,则利用线性外推法,多步预测该电压矢量对应的预测参数,直至该电压矢量对应的预测参数中任一参数不满足滞环范围条件,得到该电压矢量对应的预测步长;根据该电压矢量对应的预测步长,构建成本函数,确定与开关序列切换范围相匹配的目标电压矢量;利用目标电压矢量输出脉冲,以驱动逆变器开关管,由此,可实现提高模型预测控制效果、且实用性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513961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11268.0
申请日:2022-09-30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负荷动态响应补偿的监控方法,通过获取投切过程中系统的等值负荷曲线,并从所述等值负荷曲线中截取等值负荷断面后,获取所述等值负荷断面内包含的电线状态参数,从而实现对监控电路的补偿数据进行监控,本发明通过上述方法,通过获取扰动状态下监控电路的动态状态数据后,根据动态状态数据对监控电路进行投切补偿,并根据在投切补偿过程中生成的等值负荷曲线来对补偿数据进行监控的方式实现了可针对在执行投切补偿时的电路进行准确监控的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当中针对补偿时产生的负荷波动进行监控的技术方案仍较少的问题,实现了对补偿时产生的负荷波动进行准确监控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483682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031670.0
申请日:2022-08-26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配电网谐波指标数据评估、传输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在获取谐波指标数据后,直接根据谐波指标数据实时判断是否发生谐波异常事件,使得上传的谐波异常事件具有实时性。将谐波指标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系数并进行上传,使得上级终端如谐波分析平台可以根据拟合系数还原出任意时刻的谐波指标数据。同时本申请中还筛选谐波指标数据中的待传输数据,只将待传输数据进行上传,不仅减少数据传输量,还可以使上级终端通过待传输数据对还原出的谐波指标数据进行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15313895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896024.4
申请日:2022-08-01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M7/5387 , H02M7/5395 , H02J3/24 , H02J3/38 , H02M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换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变换器的实际输出电压以及实际输出电流;利用预设的传递函数对实际输出电压以及实际输出电流进行滤波处理,得到滤波后的实际输出电压以及实际输出电流;利用实际输出电流、滤波后的实际输出电压、滤波后的实际输出电流以及预设的未知动态估计器,确定变换器的总扰动的估计值;将估计值作为前馈补偿加至变换器的PI电流控制器的输出中,以对变换器的输出进行叠加补偿控制。通过上述方法,将总扰动的估计值作为补偿项叠加至变换器PI电流控制器输出中,以此减小系统未知动态对变换器控制效果的影响,减少并网系统的振荡,提高系统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