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

    公开(公告)号:CN103004516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310007957.4

    申请日:2013-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作物根部互作的容器,尼龙膜通过中心支柱及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内部,中心支柱设置在盆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塑料条设置在盆体的底部和侧壁上,同时塑料条将盆体的底部和侧壁均匀分割成四份,塑料条上设置有固定尼龙膜边缘的小槽,盆体底部设置有固定中央支柱的凹孔,装配时,只需将中心支柱插入到盆体的凹孔中,并将尼龙膜滴有塑料液的一端插入到塑料条的小槽中即可;该容器有利于防止间作时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根系交叉生长在一起,利于单独分析一种作物根际或根围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根系互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避免土样采集过程中因采集土样位置的不同而产生的实验误差。

    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小斑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9311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63.4

    申请日:2005-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甘薯多样性种植控制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玉米和甘薯的栽培方式,玉米与玉米之间,甘薯与甘薯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地块开墒与常规相同,在同一田块中按不同比例进行玉米和甘薯的带状间作,玉米种植2~10行,甘薯种植2~6行,玉米与相邻甘薯的行距为20~45cm。本发明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小斑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玉米与辣椒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9309A

    公开(公告)日:2006-07-12

    申请号:CN200510048761.5

    申请日:2005-1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与辣椒多样性种植控制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辣椒育秧、辣椒和玉米的大田栽培方式,辣椒与辣椒之间,玉米与玉米之间的株距、行距和密度与常规栽培方法相同。在同一块田中以2~5m宽度开墒、深15~30cm,墒面上种植5~10行辣椒、墒边两侧上各种植1~2行玉米,玉米与辣椒之间的行距为10~30cm,玉米播种期与辣椒的移栽期可以相同或玉米在辣椒移栽前1~15天播种,玉米与辣椒可以对空错位种植。本发明对辣椒疫病和玉米大斑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能够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螺旋CT无损伤检测蛀蛀果、蛀蛀块茎虫害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4092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184615.7

    申请日:2019-03-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螺旋CT快速无损伤检测蛀蛀果、蛀蛀块茎虫害的方法,步骤一、利用CT对经马铃薯块茎蛾侵害,但表面未能看到危害状的马铃薯进行扫描检测;步骤二、检测时,将马铃薯可单独放置,也可用箱子装好;步骤三、扫描后重建容积图像;步骤四、利用容积图像重组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及VR图像,以供诊断需求。该方法在对果实和块茎无损伤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性快速检测多个果实和块茎的内部是否受到蛀蛀果类害虫或块茎蛾的危害,而且能够快速地通过CT后处理技术观测水果和马铃薯块茎表面和内部的情况,同时可观测物体内部是否发生虫害,且能观测到具体的危害程度。

    检测水稻稻瘟病菌基础抗性的基因型表达分子标记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4404152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410723122.3

    申请日:2014-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检测水稻稻瘟病菌基础抗性的基因型表达分子标记及应用,可用于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的鉴定。该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利用本发明所述引物对,以水稻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可以得到与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基因型分子标记。通过PCR扩增分析可以明确该标记的有无可以判断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的有无,能够用于水稻对稻瘟病菌基础抗性有无的检测。该基因型分子标记带型简单、分布较密等特点具有SSR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快速精确检测亚种内品种间的多态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抑制水稻稻瘟病的组合物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770850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810614562.3

    申请日:2018-06-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抑制水稻稻瘟病的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植物保护领域。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包括茉莉酸和水杨酸,所述茉莉酸和水杨酸的摩尔比为0.5:1~1.5:1。茉莉酸和水杨酸组合使用,可有效针对稻瘟菌不同营养型阶段的真菌,形成全方位防控。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组合物在防治水稻稻瘟病中的应用。实验验证,经上述组合物处理后的稻瘟病水稻,感染稻瘟病菌株120小时后的发病率可由60%降低至20%。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抑制水稻稻瘟病的方法安全、有效。本发明为半活体寄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绿色防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种抑制侵染水稻SA途径相关基因上调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54612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78517.6

    申请日:2017-02-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36 C12N1/14 C12Q1/6895 C12Q2600/1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侵染水稻SA途径相关基因上调的方法,利用弱酸/碱pH5,pH5.5,pH8,pH8.4溶液处理稻瘟菌效应蛋白基因过表达菌株孢子;用不同pH处理后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水稻叶片;于0h,24h,48h,72h和96h时间点取样,提取水稻样品总RNA;反转录成cDNA,real‑timeRT‑PCR检测cDNA;分析SA途径相关的两个主要基因PAL和EDS1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一种更为简便、直接有效准确地定量弱酸/碱处理的病原菌基因过表达菌株侵染水稻后对水稻SA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更快速准确地分析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时对弱酸/碱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