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程拓展的谐振式应变结构、应变传感器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95777A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510954769.1

    申请日:2015-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量程拓展的谐振式应变结构、应变传感器及制备方法,所述基于量程拓展的谐振式应变结构包括:双端固支音叉及量程拓展梁;所述量程拓展梁位于所述双端固支音叉的两端,且与所述双端固支音叉的两端相连接。本发明中,量程拓展梁可以降低双端固支音叉的应变量,从而实现谐振式应变传感器量程的拓展;通过设计量程拓展梁与双端固支音叉的尺寸,可以设定双端固支音叉上的应变与实际应变的比例;整个结构为一体化结构,制作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

    一种用于圆片级封装应力测量的应力传感器转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00606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10288541.X

    申请日:2012-08-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圆片级封装应力测量的应力传感器转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OI硅片的顶层硅上制作应力传感器;利用有机胶膜将应力传感器面对面地贴装到与待封装圆片相同尺寸的测试圆片上;腐蚀去除应力传感器衬底硅,将应力传感器芯片单元转移到测试圆片上。本发明将应力传感器在小尺寸硅圆片上制作,小尺寸硅圆片的加工成本显著低于大尺寸硅圆片,并且一片传感器圆片上切割出的芯片可以满足多个测试圆片的用量,使用成本远低于直接制作大尺寸测试圆片。

    利用阶梯形电极实现纳米梁驱动与压阻检测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65162A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910052443.4

    申请日:2009-06-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利用阶梯形电极实现纳米梁驱动与压阻检测结构及方法。其特征在于纳米梁上部的金属电极为阶梯形,电极两端与纳米梁间的间隙小于100纳米,而中间部分的电极间隙在1-2微米。所述的阶梯形电极两端与纳米梁形成MIS电容结构。当阶梯形电极与纳米梁间的电压超过MIS电容的阈值电压时,MIS电容下的空间电荷区达到最大值,空间电荷区下的电阻仅为应力的函数,可以用于纳米梁的压阻检测。阶梯形电极的中心部分由于间隙大,对纳米梁的电阻值影响小,中心部分对纳米梁的驱动效率高,用于对纳米梁实现静电驱动。

    基于量程拓展的谐振式应变结构、应变传感器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95777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510954769.1

    申请日:2015-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量程拓展的谐振式应变结构、应变传感器及制备方法,所述基于量程拓展的谐振式应变结构包括:双端固支音叉及量程拓展梁;所述量程拓展梁位于所述双端固支音叉的两端,且与所述双端固支音叉的两端相连接。本发明中,量程拓展梁可以降低双端固支音叉的应变量,从而实现谐振式应变传感器量程的拓展;通过设计量程拓展梁与双端固支音叉的尺寸,可以设定双端固支音叉上的应变与实际应变的比例;整个结构为一体化结构,制作工艺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

    硅基电容式声发射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41396B

    公开(公告)日:2019-05-28

    申请号:CN201510881188.X

    申请日:2015-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硅基电容式声发射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声发射敏感膜;停靠环,位于声发射敏感膜的下表面;边框,位于声发射敏感膜外围,且与声发射敏感膜相隔一定的间距;边框的上表面设有上电极,下表面设有第一绝缘层;支撑膜,位于声发射敏感膜与边框之间;下电极硅片,下表面设有下电极,上表面设有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与第一绝缘层上下对应,且通过焊料层焊接在一起。支撑膜在大气压作用下变形,使得停靠环贴置于下电极硅片的上表面,声发射信号可以较好地耦合到声发射敏感膜上;在大气压作用下停靠环贴置于下电极硅片的上表面之后,声发射敏感膜与下电极硅片之间形成亚微米/纳米间隙,可极大地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一种硅通孔互连的制作工艺、由此形成的硅通孔互连结构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8615704A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810261142.1

    申请日:2018-03-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通孔互连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在硅圆片的盲孔中形成多晶硅填充结构,在多晶硅填充结构的第一表面形成阻挡层结构;S2,减薄该硅圆片,使得该盲孔形成为硅通孔结构;S3,在多晶硅填充结构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形成金属电极结构;S4,在金属电极结构上形成金凸点;S5,加热硅圆片,使得金与多晶硅填充结构在硅通孔结构中形成金硅合金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由此形成的硅通孔互连结构。本发明又涉及一种硅通孔互连结构的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硅通孔互连的制作工艺、由此形成的硅通孔互连结构及其应用,结合了多晶硅TSV孔径小的优点,降低了硅通孔互连结构的寄生电阻。

    待测传感器芯片的电学引出结构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021985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110281248.6

    申请日:2011-09-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224/10 H01L2224/48091 H01L2924/000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待测传感器芯片的电学引出结构及其应用。所述待测传感器芯片(16)上设有焊盘(9)以及位于焊盘(9)上的金属焊点(10);该电学引出结构还包括设有焊盘和互连线的柔性基板(14),所述待测传感器芯片通过金属焊点(10)倒装焊于柔性基板(14)的焊盘上;通过柔性基板(14)的焊盘由焊线(15)实现电学引出。本发明通过采用柔性基板实现应力/温度传感器的电学引出,然后将已实现电学引出的传感器作为模拟芯片采用待测封装技术进行封装,通过测量封装前后的应力变化就可以得到该封装技术引入的应力。柔性基板电学引出的方法解决了封装用应力传感器难以实现封装前标定的问题。该传感器还可用于封装应力和温度的实时在线测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