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82624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223114.4
申请日:2020-11-05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钴‑碳纳米管/氮掺杂活性炭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构树枝为原料,经过低温水热反应、KHCO3活化反应及钴原位催化热解等步骤制备了钴‑碳纳米管/氮掺杂活性炭(Co‑CNT/N‑AC)ORR催化剂用于锌‑空气电池正极。具体步骤为:首先将构树枝去皮、干燥、粉碎后,放入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反应釜中,加入水溶液,搅拌均匀,密封后放入烘箱中反应。自然冷却至室温后,过滤、热水洗涤、干燥;将干燥后样品与KHCO3研磨后在氮气气氛下高温焙烧、洗涤,然后通过钴原位催化热解等步骤制得Co‑CNT/N‑AC。本发明合成方法简单,过程环境友好,制备的Co‑CNT/N‑AC催化剂催化ORR性能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2429732A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1391743.8
申请日:2020-12-0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318 , C01B32/3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型活性炭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在磷酸活化法制备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时,烘焙预处理木质素基原料,然后与磷酸溶液混合,经浸渍、造粒、活化、漂洗后制得木质素基成型活性炭;烘焙温度240‑280℃,烘焙时间1‑5h。该方法通过烘焙预处理木质素基原料,打开了磷酸渗透活化作用路径,使磷酸与原料充分接触作用,有效提高活性炭性能;烘焙后木质素大分子部分解聚炭化,释放一部分气体,改变木质素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软化点,降低了木质素膨胀发泡反应,有利于成型和保持活性炭的耐磨强度。该活性炭碘吸附值大于800mg/g、亚甲基蓝吸附值大于180mg/g,耐磨强度大于85%。
-
公开(公告)号:CN111977653A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2010867241.1
申请日:2020-08-24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354 , C01B32/205 , H01G11/24 , H01G1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级电容器用改性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活性炭材料生产改性及应用技术领域。该方法先通过金属盐高温催化在活性炭外表构筑石墨化外壳,再通过氧化改性使活性炭孔道掺氧,得到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同步提高的改性活性炭材料。本发明解决了活性炭电极材料电子电导率和离子电导率互为消长的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两者的同步提升。本发明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应用于同时对电子和离子电导率有要求的活性炭材料改性中。本发明改性活性炭用于超级电容器时的倍率性能、比电容量均有大幅提高,组装成超级电容器后,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应用前景广阔。
-
公开(公告)号:CN107555413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710818580.9
申请日:2017-09-1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新技术研究所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05
Abstract: 一种含氮量可调控的掺氮有序中孔炭的制备方法,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碱的混合物用甲醛溶液溶解,搅拌下加入间苯二酚,搅拌反应;随后,上述混合溶液加入到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溶解的F127中,并加入盐酸催化反应,继续搅拌0.5~4 h;搅拌结束后,上述混合液在室温下陈化,倾去上清液,干燥得样品;氮气保护下,控制管式炉升温速率,对得到的样品炭化,得到掺氮的有序中孔炭。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时间短,工艺简单,掺杂氮含量可调控等特点,更适合规模化掺氮有序中孔炭的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0699175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947891.4
申请日:2019-09-30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活性炭精制四级稻米油的方法及其产品,属于油脂精制技术领域。该方法利用糖脱色活性炭吸附四级稻米油中的顽固色素,25-100℃下震荡15-120min,真空过滤分离,得到一级稻米油;再利用溶剂法将糖脱色活性炭再生。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精制过程不产生毒副产物;所使用的糖脱色活性炭使用后可再生,再生溶剂也可回收,不产生废水、废气及固废污染;通过活性炭再生溶剂的筛选可实现谷维素和叶红素的分别富集分离。再生分离得到的谷维素可返填至一级稻米油中实现稻米油中谷维素无损,也可作为药物、食品添加剂等使用。本发明可为四级稻米油的精制以及谷维素等营养成分的分离提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公开(公告)号:CN108975308A
公开(公告)日:2018-12-11
申请号:CN201810896653.0
申请日:2018-08-0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 东莞市百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层级孔道炭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室温条件下,炭源、金属盐和氯化钠混合加入蒸馏水中,磁力搅拌使炭源和金属盐完全溶解,随后蒸干溶剂;所得样品置于管式炉中,氮气保护下逐渐升温至活化温度,通入活化试剂,并在此温度下活化一段时间,再在氮气氛围下冷至室温;黑色固体依次用蒸馏水、酸溶液、蒸馏水洗涤,直至无金属盐和NaCl为止,干燥后即得层级孔道炭纳米片。所制得的材料具有层级孔道分布,厚度在纳米级可调,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751196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1079114.4
申请日:2018-09-1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39 , C01B32/342 , C01B32/3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B32/39 , C01B32/324 , C01B32/3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解决磷酸法活性炭转炉积炭弊端的方法,适应以松木屑、杉木屑及硬杂木屑为原料,采用磷酸法转炉活化工艺制备粉状活性炭。采用磷酸添加少量聚马来酸作为复合活化剂,其中聚马来酸相对分子量控制在600‑1000。木屑原料与复合活化剂混合,经充分搅拌后送入转炉,热解活化,活化温度为450-550℃。本法可以使木屑磷酸法转炉制备粉状活性炭活化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采用本发明的活化生产工艺,可以完全消除积炭弊端,转炉连续运行一年也无需清理积炭,对于改善活性炭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具有重要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706820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22696.9
申请日:2024-11-2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205 , H05K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质素基电磁屏蔽碳材料的催化‑高温协同制备方法,将木质素炭化处理后浸渍于含Mn2+的水溶液中过夜,之后干燥,在氩气氛围条件下,石墨化反应,冷却后即得到最终产物。通过将木质素热解碳浸渍Mn2+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过Mn的催化石墨化作用和高温作用协同促进石墨微晶的生长,最终进一步升高温度,在提高石墨化度的同时使Mn气化脱除,避免后续酸洗操作。所得产物对1~8.5GHz波段电磁波的屏蔽效能可接近40dB,达到中等屏蔽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390046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359750.8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05 , H01M10/054 , H01M4/587 , B01D61/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木质素解聚分离制备钠离子硬碳负极材料的方法和应用,属于木质素解聚分离和钠离子负极硬碳材料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将木质素氧化解聚成小分子后,经过膜分离仪器分级分离,得到分级分子量范围为3K Da以上、3K‑2K Da、2K‑1K Da、1K‑500Da、500‑200Da、200Da以下的木质素,经预炭化、高温碳化处理,制备得到木质素基硬碳。本发明通过对不同分子量段的木质素在炭化和高温重整过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分子结构、交联结构和活性位点暴露程度不同,实现木质素基硬碳微晶结构的定向调控,解决了前驱体分子结构不均一、结构不明导致的木质素基硬碳储能性能差,储钠机理不明确等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54569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65110.3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
IPC: C01B32/05 , H01M4/587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质材料制备具有长程无序微晶结构的生物质基硬碳材料的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质硬碳制备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生物质材料与催化剂混合,进行低温催化碳化、高温精炼,制备得到生物质基硬碳材料。本发明通过催化剂来调控生物质硬碳碳微晶结构,制备获得的具有长程无序微晶结构的生物质基硬碳材料,更加有利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稳定且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