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617526B
公开(公告)日:2016-05-18
申请号:CN201110145099.0
申请日:2011-05-31
Applicant: 上海长征医院
IPC: C07D307/58 , A61K31/365 , A61K35/655 , A61P35/00 , A23L3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海洋动物海绵中分离到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黑珀萜J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用乙醇按常规渗漉提取海绵,浓缩分离纯化即得黑珀萜J,其分子式为C25H36O3;制备工艺简单、得率高,性质稳定,使用制备的制剂质量稳定,质量控制简便,生产成本较低,便于工业化生产;该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人宫颈癌细胞Hela均显示抑制活性,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且疗效显著,安全低毒,使用方便,一物多用,其原料来源丰富、价廉,为预防、诊断、检测、保护、治疗和研究抗肿瘤、抗糖尿病和抗肥胖症及其直接相关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来源和安全原料。
-
公开(公告)号:CN115479995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110603359.8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上海长征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中药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升陷汤提取工艺的优选方法。本发明通过对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苷、芒果苷、知母皂苷B II转移率权重进行赋值得到综合评分,进而采用SPSS一般线性模型方法对最佳权重系数所评估分数进行方差分析,按照正交试验优选升陷汤最佳醇提工艺,为升陷汤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2501177B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1910870392.X
申请日:2019-09-16
Applicant: 上海长征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丹参侧根发育并提高丹参根中丹参酮含量的方法,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有这样的特征,通过在丹参根中过表达丹参SmMYC2b基因,从而得到侧根发育更好且丹参酮含量提高的转基因丹参根,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含有丹参SmMYC2b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步骤S2,将步骤S1得到的过表达载体转染入农杆菌,得到重组农杆菌;步骤S3,用步骤S2得到的重组农杆菌转化丹参组织并诱导发根,获得转基因丹参根,其中,丹参SmMYC2b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过表达载体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
公开(公告)号:CN112501177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910870392.X
申请日:2019-09-16
Applicant: 上海长征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丹参侧根发育并提高丹参根中丹参酮含量的方法,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有这样的特征,通过在丹参根中过表达丹参SmMYC2b基因,从而得到侧根发育更好且丹参酮含量提高的转基因丹参根,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含有丹参SmMYC2b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步骤S2,将步骤S1得到的过表达载体转染入农杆菌,得到重组农杆菌;步骤S3,用步骤S2得到的重组农杆菌转化丹参组织并诱导发根,获得转基因丹参根,其中,丹参SmMYC2b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过表达载体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
公开(公告)号:CN107227312B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1710447660.8
申请日:2017-06-14
Applicant: 上海长征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丹参毛状根中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丹参毛状根中过表达丹参漆酶SmLAC7基因或丹参漆酶SmLAC20基因从而得到丹酚酸B含量提高的转基因丹参毛状根,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含有丹参漆酶SmLAC7基因或含有丹参漆酶SmLAC20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步骤S2,将步骤S1得到的过表达载体转染入农杆菌,得到重组农杆菌;步骤S3,用步骤S2得到的重组农杆菌转化丹参组织并诱导发根,获得转基因丹参毛状根,其中,丹参漆酶SmLAC7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丹参漆酶SmLAC20基因的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
公开(公告)号:CN104211678A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310220390.9
申请日:2013-06-04
Applicant: 上海长征医院
IPC: C07D333/16 , C07D333/22 , A61K31/381 , A61P3/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333/16 , C07D333/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噻吩类衍生物,包括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5、化合物6、化合物7、化合物8、化合物9,结构式如下:上述化合物从墨旱莲提取制备得到。体外降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噻吩类化合物1–9对DPP-IV具有较显著抑制活性,因此,可用于制备预防/治疗糖尿病药物。本发明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防治糖尿病药物,由于中药原料丰富,还可以减少化学药物的副作用,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