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窗户型阻尼器
    2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57478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601548.5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窗户型阻尼器,包括外窗框架、内部框架、阻尼材料、横隔板和圆柱销。外窗框架:主要承担竖向荷载,作为承受抗侧力的构件的同时起到窗框的作用;内部框架:主要承担竖向荷载,作为承受抗侧力的构件的同时起到窗框的作用;阻尼材料:用于承担水平力,起到减振效果;横隔板:起到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圆柱销:起连接外窗框架、内部框架和横隔板的作用。新型复合窗户型阻尼器通过窗框变形将楼层层间位移转换为阻尼器的相对位移,实现能量耗散。本发明不仅克服了常规阻尼器安装空间受限的问题,而且能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在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不影响窗户的正常使用功能,优化施工的流程,提升了建筑的经济性。

    一种位移反向放大的剪切型阻尼墙

    公开(公告)号:CN112780002A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110109439.8

    申请日:2021-01-2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位移反向放大的剪切型阻尼墙,包括:上连接板,设置在上层楼面梁上,所述上连接板的下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固定剪切板;位移放大机构,至少一个,所述位置放大机构设置在阻尼器外钢箱内,且每个所述位移放大机构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剪切板之间,所述位移放大机构的上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固定剪切板的上端铰接,所述阻尼器外钢箱内填充剪切耗能材料;下连接板。本发明的一种位移反向放大的剪切型阻尼墙,结构简单,当上层楼面梁平动时,层间位移通过位移放大杠杆作用于反向剪切板,所述反向剪切板与固定剪切板反向运动,剪切阻尼器外钢箱内的剪切耗能材料,使得阻尼墙的相对位移和速度增大,从而提高阻尼墙的耗能。

    耐水解聚丙烯复合材料
    2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363237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37306.7

    申请日:2020-03-02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水解聚丙烯复合材料,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聚丙烯:30%-70%,聚乙烯:5%-15%,玻璃纤维:15%-50%,相容剂:1.0%-10%,表面改性剂:0.5%-3.0%,抗氧剂:0.1%-1.0%。本发明采用均聚丙烯作为基体,经硅烷改性的单丝直径在一定范围内的玻璃纤维,控制相容剂的马来酸酐接枝率,使得玻纤与树脂有更好的结合力,提升材料的机械强度和抵抗水侵蚀能力。利用本发明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水解性,在95℃下的1000h水煮后拉伸强度保持率大于92%,性能稳定性好,可用于洗衣机机筒等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下的部件。

    盾构机刀盘系统及其换刀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59470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655377.3

    申请日:2019-07-19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目在于提供一种盾构机刀盘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化换刀及保证换刀时操作人员的安全。本发明的一个目在于提供一种盾构机刀盘换刀方法,其采用前述的盾构机刀盘系统。为实现前述目的的盾构机刀盘系统,包括刀盘以及依次设置在刀盘后的泥水仓、气垫仓、人孔仓以及自动换刀装置。自动换刀装置包括滑轨移动平台、六自由度机械臂、末端执行器以及用于控制前述设备的电气柜。其中,人孔仓包括彼此相隔设置的人工工作区、机器人工作区以及工具区,人工工作区与工具区之间设置有第一舱门,机器人工作区与工具区之间设置有第二舱门,工具区与刀盘系统后侧空间之间具有可连通的后侧通道,后侧通道由第三舱门封闭。

    一种利用荧光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709081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811343656.8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荧光检测乳酸脱氢酶活性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是以水热法合成的具有红光发射的掺杂Mn2+的立方相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为基础,通过其表面油酸配体与尼罗蓝衍生物(NB-C18PMH-PEG)之间的亲疏水相互作用制成的,具有水溶性,结构稳定,化学组成差异小,且传感信号强度较高的杂化纳米生物传感器。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杂化纳米生物传感器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利用其上转换荧光成像信号,可在体外起到辅助癌细胞诊断以及药物筛选的作用,满足临床诊断与抗癌药物研发的需求。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洁、高效、质量稳定的特点。

    一种防火耐腐蚀隔震支座
    2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323476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110425328.8

    申请日:2021-04-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火耐腐蚀隔震支座,包括上部结构承台、下部基础承台、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外包胶层、外圈保护橡胶层、防火涂料层、柔性填充材料和连接钢板,所述外包胶层包裹于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外围、且与连接钢板硫化相连接,外圈保护橡胶布置于外包胶层外围成环状,并与外包胶层硫化连接,外包胶层和外圈保护橡胶之间填充柔性填充材料,连接钢板表面涂有防火涂料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防火耐腐蚀隔震支座不影响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本体水平隔震性能,可以有效地在火灾中保护传统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承载能力,而且不会影响其水平方向的变形能力。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2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127485B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011025173.0

    申请日:2020-09-25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包括:竖向隔震支座,其包括上盖板、下盖板、隔震组件,所述上盖板的底面向上拱起形成上槽体,所述下盖板的顶面向下凹设有下槽体,所述下盖板的顶部伸入所述上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位于所述下槽体内,所述隔震组件包括第一坡板、第二坡板、第一缓冲垫;水平隔震支座,其位于所述下盖板的底侧,本发明利用倾斜的第一缓冲垫通过斜向压剪变形提供较小的竖向刚度,从而使得竖向的振动传递得到有效衰减,配合水平隔震支座的水平隔震,可使连接至本发明的外设结构在水平及竖向震动时均得到保护,实现三维隔震的目的。

    一种抗摇摆斜向三维隔震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962700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010772507.4

    申请日:2020-08-04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摇摆斜向三维隔震系统,包括上盖板、连接框架、抗摆组件以及第一斜向三维隔震支座;上盖板设置于连接框架的上方,连接框架与上盖板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橡胶叠层支座;连接框架设置于抗摆组件以及第一斜向三维隔震支座的上方;抗摆组件的数量为至少四个,至少四个抗摆组件呈阵列分布,抗摆组件设置于连接框架下方并且为连接框架提供竖直方向的隔震。至少四个抗摆组件分别设置于连接框架的下方的周边角落,能为连接框架提供抗摇摆能力,使用四个(或者更多)抗摆组件分别设置于连接框架的四个角落能明显提高抗震系统整体的抗摇摆能力,并且多个抗摆组件的设计能有效的增强连接框架以及上盖板的抗摇摆性能。

    一种组合式弹簧减震器
    2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8293178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719900.5

    申请日:2024-06-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式弹簧减震器,包括成对设置的两个连接座,两个连接座之间连接有减震组件,减震组件包括相互套设的内阻尼缸和外阻尼缸,且在内阻尼缸底部转动设置调节端盖,通过转动调节端盖以调整减震组件的阻尼程度,相较于在第一活塞上开设第一连通孔,活动元件设置于第一活塞上来说,活动元件设置在阻尼缸底部更好,调节端盖的转动更加平稳,从而能够精确的调控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的重合程度。同时,在内阻尼缸上开设有阻尼孔,且在第一活塞上设置有第三活塞,使得减震组件减震时具有两段减震效果,即减震组件的前段阻尼程度较小,而减震组件后段的阻尼程度较大,折中阻尼过大或过小的优点和缺点。

    一种高位连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

    公开(公告)号:CN11395801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111436534.5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上海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位连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属于高层、超高层结构抗震、减震技术领域。解决了高层建筑结构受地震和风振的影响,阻尼器所能够布置的位置受限,所在阻尼器布置位置相对变形较小使得减震耗能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为:一种高位连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包括外部主框架、内部强核心部件、上部悬挂副框架、刚性连接件、耗能组件和承载结构,外部主框架与内部强核心部件下段通过水平滑动组件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将结构的变形集中于较高的某一层,进一步增大耗能系统的位移,减少阻尼元件用量,进一步降低减震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