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82129B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611114146.4
申请日:2016-12-07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煤矿综采工作面上的隔热隔尘降温系统及方法,属于煤矿综采工作面的降温技术领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送风装置、第二送风装置、通风机、柔性连接管和风机盘管;第一送风装置的一端作为第一进风口,通风机的出风口通过一个柔性连接管与第一进风口相连,第一送风装置的顶部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二送风装置的一端作为第二进风口,通风机的出风口通过一个柔性连接管与第二进风口相连,第二送风装置的顶部设有第二出风口;每个柔性连接管内均固定有一组风机盘管,第一送风装置的另一端正对第二送风装置的另一端。该系统可以在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形成一道将工作区和采煤区隔离开的风幕,防止采煤区产生的高温气体进入工作区,起到隔热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254166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510779534.3
申请日:2015-11-14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2F11/14
Abstract: 一种脱水污泥固化剂、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脱水污泥固化剂中磷矿石、电石渣、尾矿渣和大理石渣按质量百分比为(1~3):(1~3):(1~3):(1~3),其制备方法包括:分别对磷矿石、电石渣、尾矿渣和大理石渣进行水洗、烘干、破碎、球磨处理后,按比例混合均匀。脱水污泥固化剂的使用方法包括:脱水污泥与添加的脱水污泥固化剂按比例搅拌均匀,实现固化。固化后的脱水污泥在常温常压覆膜养护3天后抗压强度能够达到78KPa,浸出液的pH介于5~10。本发明的脱水污泥固化剂采用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利用固体废弃物自身化学性质和相互间的活性激发,实现了脱水污泥的固化稳定化。
-
公开(公告)号:CN106407545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0815766.4
申请日:2016-09-12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17/5004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软土基坑安全评价方法,属于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领域,本发明将基坑工程安全风险因素划分为基坑本体和周边环境两部分,其中基坑本体的风险因素为围护体测斜、支撑轴力、桩顶竖向位移和桩顶水平位移;周边环境的风险因素为地表沉降和建筑物沉降;以累计变形量和变化速率作为各因素的风险评估模型数据,结合实测数据,确定基坑安全评价指标;建立软土深基坑工程安全评价等级;采用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软土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评价模型,本发明对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指导作用,得出各种风险事件的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对策,提出了针对性施工建议,对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926798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61410.0
申请日:2016-04-22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30/92 , E04B2/00 , C04B28/00 , C04B28/001 , C04B14/06 , C04B14/02 , C04B14/34 , C04B14/42 , C04B18/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除尘混凝土墙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的新型除尘混凝土墙由混凝土墙体、金属网和负离子发生器组成;其中混凝土墙体组成材料为,按照重量比,传统混凝土:粘土或粉煤灰:玻璃纤维=10:2~4:0.5~1.5,金属网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搭接,金属网在混凝土墙体内,距离混凝土墙体外表面距离50~100mm,在墙体外表面预留有孔洞,负离子发生器通过孔洞挂接在金属网上。本发明的混凝土墙的原料天然,具有环保的优点,且价格低廉、性质稳定,同时还具有除尘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和后期处理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并长期有效。
-
公开(公告)号:CN105651266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610030766.3
申请日:2016-01-18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1C1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15/00
Abstract: 一种用于危险边坡监测的自动整平棱镜装置。该装置由三体棱镜、刚性杆、重锤、钢球、控球槽、透明罩、密封帽、桶体和安装架组成。可以一次性安装在危险边坡的设计监测位置,每次采集监测点信息时无需施测人员到达存在危险隐患的监测点位置,可以使用全站仪从多个角度对监测点进行测量。既达到了高精度采集监测点信息的目的,又保证了施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4263970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111598701.6
申请日:2021-12-24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一种北方冬季南侧围护结构太阳能气水采暖系统,属于太阳能建筑节能技术领域。包括南侧太阳能集热围护结构和低压气水系统,南侧太阳能集热围护结构包括建筑南侧外墙、太阳能集热板,太阳能集热板安装在建筑南侧外墙上,低压气水系统包括管道集热系统、冷凝回流系统和地面散热系统,太阳能集热板与管道集热系统相连,管道集热系统的顶端出口与冷凝回流系统中进口相连通,冷凝回流系统的出口与地面散热系统的进口相连通,室内地面散热系统内出口与管道集热系统的下端相连通。利用低压水汽化‑液化循环过程将太阳能带入室内储存,将低压水循环与被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相结合,以满足冬季建筑内部供暖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8828002B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810343554.X
申请日:2018-04-17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液气三相非饱和混凝土有效导热系数预测方法,涉及围岩散热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对混凝土孔隙分布函数进行简化;通过相似实验获取预测固液气三相非饱和混凝土有效导热系数的相关参数;将孔隙内水和空气视为沿热流方向的并联模型,确定混凝土分散相导热系数;确定混凝土热阻;根据热阻模型,确定固液气三相非饱和混凝土有效导热系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固液气三相非饱和混凝土有效导热系数预测方法,便可以方便有效的实现对非饱和混凝土有效导热系数的预测,无需再针对每一个试件单独测量其计算非饱和混凝土有效导热系数所需的参数值,大大节省了实验人员的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072598A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610986763.7
申请日:2016-11-10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IPC: G01N1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5/08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岩石渗流突变点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用热缩膜镶套制作好的岩石试件,并用热吹风使热缩膜与岩石试件紧密接触;(2)将具有水压增压系统的进出水管安装在岩石试件的上下端面,确保孔压开始能平衡的施加,并放入三轴室;(3)安装好轴向和径向引伸计,并置于三轴室圆形底座上,封闭三轴室;(4)待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向三轴室内充油,充油完毕,通过电脑控制系统输入试验所需围压、轴压和孔隙水压力。本发明不仅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石渗流的变化规律,而且能够揭示渗流突变发生的时点,对于研究深部岩体的流变特性和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254166A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510779534.3
申请日:2015-11-14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IPC: C02F11/14
Abstract: 一种脱水污泥固化剂、制备方法与使用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脱水污泥固化剂中磷矿石、电石渣、尾矿渣和大理石渣按质量百分比为(1~3):(1~3):(1~3):(1~3),其制备方法包括:分别对磷矿石、电石渣、尾矿渣和大理石渣进行水洗、烘干、破碎、球磨处理后,按比例混合均匀。脱水污泥固化剂的使用方法包括:脱水污泥与添加的脱水污泥固化剂按比例搅拌均匀,实现固化。固化后的脱水污泥在常温常压覆膜养护3天后抗压强度能够达到78KPa,浸出液的pH介于5~10。本发明的脱水污泥固化剂采用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利用固体废弃物自身化学性质和相互间的活性激发,实现了脱水污泥的固化稳定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18331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629189.5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bstract: 一种三碟式聚光器将太阳光聚集,输送,储存为一体的太阳能利用装置,聚光器将太阳光聚焦后形成一定直径的太阳光斑反射到导光管入口,光沿着导光管输送到地下熔盐储热池的集热器上,导光管输送聚焦后太阳光线,而非热介质,因光线在导光管中传播能量损失小,沿程损失大幅减少,以光的传输代替工质的传输,从而降低系统的能量损失、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这一发明将太阳光的能量收集并储存起来作为供暖热源,根据天气状况控制辅助电加热系统进行夜间谷电加热熔盐箱来满足建筑供暖热负荷,实现建筑供暖成本最低化和太阳能的热利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