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7664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442152.2
申请日:2023-11-0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所述新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化学式为LixBiBr3+x,其中,0.5≤X≤3;新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在惰性气体气氛下,按照化学计量比,分别称取前驱体LiBr和BiBr3;S2、将LiBr和BiBr3均匀混合后进行球磨,得到混合粉体;S3、将混合粉体进行冷压制片,得到新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所述新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作为电解质应用于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该新的卤化物固态电解质在固态电池中循环稳定性较好,离子电导率大于2.5×10‑4S/cm,且制备工艺简单、条件易控,有良好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71580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698601.3
申请日:2023-06-1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08F220/24 , H01M4/60 , H01M10/0525 , C08F220/56 , C09D133/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将丙烯酰胺、2‑(全氟丁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和引发剂在溶剂中混合,制得共溶反应液,再将共溶反应液涂覆在金属片上进行共聚反应,制得锂二次电池负极。本发明基于自由基聚合的链式聚合,在金属负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丙烯酰胺‑2‑(全氟丁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酰胺基和酯基可以构建锂离子的快速扩散通道,而氟基诱导锂金属表面形成富氟界面层,能够起到在充放电循环中调控枝晶生长形貌的作用,提高了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34232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10584639.9
申请日:2021-05-27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08G83/00 , H01M10/0565 , C09K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碱金属‑稀土异金属框架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化学简式为:[NH2(CH3)2](Eu3Li2L4),其中,L为去质子化的配体,H3L=1,3,5‑三(4‑羧基苯基)苯(H3BTB),该化合物晶体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cca,晶体结构中金属锂和稀土金属通过羧基氧连接成柱状结构,该柱状结构彼此通过去质子化配体L连接,形成三维框架结构,晶体结构中具有多级孔道结构。本发明的碱金属‑稀土异金属框架化合物具有两个不同的金属中心和多级微孔结构,为染料吸附和锂离子传输提供了充足的孔道,在发光材料和电池材料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937269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194043.4
申请日:2021-10-13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66 , H01M4/70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颗粒涂层修饰的三维多孔铜集流体‑锂负极一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一体结构的金属锂二次电池,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其特点是将亲锂银层引入聚多巴胺包覆的三维多孔铜并与锂负极结合在一起。聚多巴胺层上具有金属结合能力的邻苯二酚基团可以通过化学镀的方法在沉积聚多巴胺的基体表面继续沉积并吸附均匀、致密的亲锂银颗粒层,从而吸引锂离子在多孔铜的三维空隙里成核生长,能够起到在充放电循环中抑制枝晶生长的作用,预载锂之后显著提高了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51703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095798.9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H01M10/056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羟基纳米材料复合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这是一种基于PEO基的羟基磷灰石纳米线复合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用此类电解质组装半电池进行循环稳定以及锂沉积稳定性能测试,由于羟基磷灰石纳米线直径小于100nm,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中形成了一维锂离子快速迁移路径,提高了电解质与负极材料界面稳定性,同时,羟基磷灰石纳米线抑制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副反应,表现出长循环稳定性,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上有巨大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68881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927896.8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G01N27/626 , G01N27/64 , G01R31/3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工作状态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待测水系锌离子电池同时进行电解液分析和正极分析;其中,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水系锌离子电池在工作状态中的电解液进行分析,得到电解液分析结果;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对水系锌离子电池在工作状态中的正极进行分析,得到正极分析结果;S2、联用电解液分析结果和正极分析结果,综合对水系锌离子电池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并分析得到测试结果;该方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联用的方式对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工作状态进行分析,可以做到实时准确且有效地检测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工作状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976236B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210806850.5
申请日:2022-07-08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H01M10/05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金属用阻燃凝胶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聚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溶解于溶剂a中得到溶液A,将LiOH溶解于溶剂a中得到溶液B,再将溶液B滴加到溶液A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C;S2、将锂盐溶解于有机溶剂b中,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D,再将溶液C和溶液D充分混合后得到溶液E;S3、将溶液E浇筑到聚四氟乙烯模具中,放入40℃的鼓风烘箱中保温30分钟,再将其转移到真空干燥箱中80℃保温4小时后迅速转移至手套箱中,从聚四氟乙烯模具中取出后裁成圆片,得到锂金属用阻燃凝胶电解质;该锂金属用阻燃凝胶电解质在室温下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及锂离子迁移能力、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优良的阻燃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2187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86340.6
申请日:2024-04-01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08F220/56 , H01M10/36 , C08F220/18 , C08F2/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疏水缔合型锌离子二次电池凝胶电解质的制备和应用,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在30℃的条件下,按重量份数,将1‑2份表面活性剂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充分搅拌至均相,得到混合溶液A;S2、往混合溶液A中加入0.8‑1份疏水单体,充分搅拌6小时,得到混合溶液B;S3、将2‑3份亲水单体、6‑7份锌盐和0.2‑0.5份引发剂加入到混合溶液B中,充分搅拌后,注入到模具当中,在光固相中紫外线照射1h,获得疏水缔合型锌离子二次电池凝胶电解质;该方法制备的疏水缔合型锌离子二次电池凝胶电解质,不仅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还能够调控沉积路径,有效较少副反应的发生,抑制锌枝晶的生长,提高锌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寿命与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83266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207471.3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型电解液及使用该电解液的电池,所述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型电解液包括两亲性物质、疏水性溶剂和水;所述两亲性物质为具有两亲性盐、两亲性有机溶剂、两亲性离子液体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两亲性物质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型电解液中的浓度为0.1~20mol/L;所述疏水性溶剂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型电解液中的体积分数为1~99%;所述两亲性物质在ouzo效应的诱导下,使得原本不互溶的疏水性溶剂与水互溶,形成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型电解液,并且在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型电解液中形成莫比乌斯型的特征溶剂化簇;所述特征溶剂化簇为油包水型;可抑制游离水以及溶剂化水活性,可解决副反应的发生,显著地提高了锌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675185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81057.1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福州大学
IPC: C01B19/00 , H01M4/62 , H01M10/052 , C01B32/05
Abstract: 发明提供了一种二硒化亚铁棒状纳米花氮掺杂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其特点是制备的硒化铁呈现由纳米棒组成的纳米花状结构,外层由氮掺杂的碳壳包覆,是一种自组装纳米花复合材料。纳米花状结构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积,为催化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氮掺杂碳壳增强对多硫化物的物理限域、电子的传输,FeSe2与多硫化物之间有较强的化学键合可以有效锚定多硫化物,同时能够加速多硫化物的催化转化,缓解穿梭效应。采用该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硫电池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载硫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