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微通道及脉动流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275311A

    公开(公告)日:2019-01-25

    申请号:CN201810986568.3

    申请日:2018-08-28

    Abstract: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微通道及脉动流散热装置,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采用脉动或间歇流体散热的新型三维微通道散热器及其3D打印制造方法。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脉动泵、冷却器、连接管道;所述散热器紧贴于热源上,通过连接管道将散热器、脉动泵、冷却器依次串联,所述散热器包括:注液口、底层散热结构、中间层散热结构、顶层散热结构、出液口,所述底层散热结构、中间层散热结构、顶层散热结构依次堆叠,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采用3D打印的方法制作为一体的装置后散热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种刻蚀与表面增材复合加工装置及应用该装置进行硅基底贴片天线加工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44702A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10278390.8

    申请日:2016-04-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81C1/00373 B81C1/00103 H01Q1/3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工高阻硅基底贴片天线的刻蚀与表面增材复合加工装置。其结构关系是,光刻机与表面增材加工机构固定在工作平台上,两者定位中心均在硅片台中心位置;工作台上的硅片台及控制系统结构集成于一体;表面增材加工机构的支架固定在硅片台及主体机架上,支架杆上有导轨滑块机构;表面增材加工机构喷头连接杆处有球铰链,配合导轨滑块机构改变中心喷头的X、Y和Z位置进行加工,也可使中心喷头避开光束,不影响光刻机工作。本发明以高阻硅基底微带天线为应用对象,集光刻、刻蚀和表面增材工艺于一体,提高制造效率;刻蚀和表面增材过程定位中心均在硅片台中心位置,保证定位精度,对体微加工和表面增材料复合加工有特别效用。

    一种3D打印一体化散热器及其在相控阵天线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65355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589151.8

    申请日:2019-07-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微通道散热器、一体化制造及其在控阵天线的应用,本发明采用3D打印制造散热器,通过分布渐变的流体通道、分别设置于流通道最大最小一端的注液口、出液口,使冷却液均匀地通过整个流体通道,使用时散热器的最高温度为298K,最低温度为295K,散热后的温差为3℃,与单纯流道结构相比,散热能力更强,散热后的温度分布更均匀,具有散热性、均温性好、一次成型无需使用螺母密封圈等进行封装的特点。

    一种基于3D批量打印的微通道冷板、散热器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759533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31994.8

    申请日:2018-05-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批量打印的微通道冷板、散热器及装置,属于散热器技术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用于热源范围较大、热源分布不均的基于3D批量打印的微通道冷板、散热器及装置。该微通道冷板包括板体,板体的工作面上分布有多个通道结构相同或不同的多组微通道组件,板体的工作面上开设有包围单个和/或多个微通道组件并用于容纳密封圈的容纳槽。该散热器采用了上述的冷板,该散热装置采用了上述的散热器。本发明在冷板的工作面上分布有多个通道结构相同或不同的多组微通道组件,使微通道组件的散热效果与热源的分布情况更加适配,该冷板可适用于热源范围较大、热源分布不均等情况下的散热,冷板的适用范围更大、散热效果更好。

    一种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及散热装置的实验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29546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570749.3

    申请日:2017-07-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20 G01M99/002 G06F2200/2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包括通过防水硅脂依次密封连接的压力腔盖片、射孔板及微小通道基体板;微小通道基体板与射孔板连接的一侧对称开设有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第一集液腔和第二集液腔之间通过若干个微小通道连通;射孔板与压力腔盖片连接的一侧内凹形成有空腔,空腔通过压力腔盖片密封形成压力腔;压力腔底部贯穿有多个与微小通道连通的射流孔;射孔板位于空腔两侧还设置有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压力腔盖片中部还设置有与压力腔连通的进液口。本发明采用将射流冲击与微小通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散热,既能利用微小通道换热面积大的特点,又能利用射流冲击局部换热效率高的特点,解决了散热不均的问题,提高了装置整体的换热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