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检测装置以及睑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09207B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0710194369.0

    申请日:2007-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出现红眼现象时,也能够正确地检测睑的睑检测装置。睑检测装置(1)具有获取面部图像的摄像机(2)和图像输入部(21)、从面部图像中感知虹膜部的空间的明暗变化、检测红眼现象的红眼检测部(25)、从面部图像基于明暗界限即边缘检测上睑和下睑的候选睑检测部(23)和睑判断部(27),当利用红眼检测部(25)检测出红眼现象时,红眼排除处理部(26)将红眼现象的瞳孔的上侧边缘或下侧边缘从下睑或上睑中排除。红眼检测部(25)将面部图像中的与规定的明暗像素图案或边缘图案相符的部分检测为红眼现象的瞳孔。规定的明暗像素图案由中心部的明区域和配置在其周围的暗区域构成。

    睑检测装置、睑检测方法及其程序

    公开(公告)号:CN101209207A

    公开(公告)日:2008-07-02

    申请号:CN200710194369.0

    申请日:2007-12-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出现红眼现象时,也能够正确地检测睑的睑检测装置。睑检测装置(1)具有获取面部图像的摄像机(2)和图像输入部(21)、从面部图像中感知虹膜部的空间的明暗变化、检测红眼现象的红眼检测部(25)、从面部图像基于明暗界限即边缘检测上睑和下睑的候选睑检测部(23)和睑判断部(27),当利用红眼检测部(25)检测出红眼现象时,红眼排除处理部(26)将红眼现象的瞳孔的上侧边缘或下侧边缘从下睑或上睑中排除。红眼检测部(25)将面部图像中的与规定的明暗像素图案或边缘图案相符的部分检测为红眼现象的瞳孔。规定的明暗像素图案由中心部的明区域和配置在其周围的暗区域构成。

    人行横道检测装置、人行横道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82725B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180011768.3

    申请日:2011-03-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8G1/166 G06K9/00798

    Abstract: 人行横道检测装置针对基于利用主图案进行扫描动作而得出的数据来计算出的运算值,执行规定的运算处理。接着,基于该运算处理的运算结果和主图案MP的规定的图像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在规定的图像中是否映现出了人行横道。上述的运算值例如是与构成主图案的辅助图案分别重叠的像素的亮度平均值。因此,即使在构成人行横道的白色图案产生了龟裂或者白色图案被剥离,数据的值也几乎不受影响。由此,能够高精度地判断在规定的图像中是否映现出了人行横道。

    周围环境监测设备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228468A

    公开(公告)日:2019-09-13

    申请号:CN201910160140.8

    申请日:2019-03-04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周围环境监测设备(34),其包括:判定部(50),判定部(50)被配置成判定在设置在移动体(10)的周围环境中的判定区域(JA、JAa1、JAa2、JAb1、JAb2、JAc1、JAc2、JAd1、JAd2)中的对象(OB、OB1、OB2),移动体(10)设置有多个成像部(14、14a、14b、14c、14d)。生成部(52)被配置成在成像部的成像区域(PA、PAa、PAb、PAc、PAd)相互交叠的交叠区域(OA、OA1、OA2、OA3、OA4)中,设置使用捕获图像的使用区域(EA、EAa1、EAc1、EAa2、EAd1、EAb1、EAc2、EAb2、EAd2、EAa12、EAc12)的范围,并且生成部被配置成生成包括在使用区域中使用的捕获图像的周围环境图像,其中生成部根据对象改变使用区域的范围并且生成周围环境图像。

    脸部特征点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362291B

    公开(公告)日:2013-09-04

    申请号:CN201080013286.7

    申请日:2010-03-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K9/00281 G06T7/73

    Abstract: 即使在内眼角及外眼角部分由于噪声而未被显现的情况下,也高精度地检测内眼角位置及外眼角位置作为脸部特征点。将通过根据图像检测出的表示内眼角的第一位置的固定的控制点P3、表示外眼角的第一位置的固定的控制点P4、与上眼睑位置候补相对应的控制点P1(第一参数)及与下眼睑位置候补相对应的控制点P2(第二参数)来表示的贝赛尔曲线作为第一眼睑形状模型,并在固定了第一眼睑形状模型与图像包含的眼睑形状之间的拟合评价值λ最大时的P1及P2的第二眼睑形状模型中,将变更表示内眼角位置候补的控制点P3(第三参数)及表示外眼角位置候补的控制点P4(第四参数)时的拟合评价值λ最大时的P3及P4决定为内眼角的第二位置及外眼角的第二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