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803307A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911149770.1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4G1/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三级吸能机构,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限位于第一外壳内并与弹性吸能单元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第二端限位于第二外壳内并与塑性吸能单元抵顶。本发明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803307B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1911149770.1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4G1/6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三级吸能机构,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限位于第一外壳内并与弹性吸能单元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第二端限位于第二外壳内并与塑性吸能单元抵顶。本发明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49689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010333992.5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缓冲吸能安全岛,包括岛头吸能器,用于设置在岛头位置上并接受正面或倾斜撞击,岛头吸能器包括安装框架和第一吸能元件,第一吸能元件设于安装框架内,安装框架用于将不同方位的撞击力导向第一吸能元件上;以及多个隔离柱,用于与岛头吸能器和绿化带或花坛或水泥墩围合形成安全岛并接受倾斜撞击,隔离柱上套设有可绕隔离柱的轴线转动的弹性套筒。本申请提供的缓冲吸能安全岛采用了岛头吸能器与多个隔离柱配合,通过岛头吸能器可以吸收正面或者倾斜作用于岛头位置的撞击力,通过装配有弹性套筒的隔离柱可以吸收倾斜作用于除岛头外位置的撞击力,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安全岛多方位防护缓冲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49689A
公开(公告)日:2020-08-18
申请号:CN202010333992.5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缓冲吸能安全岛,包括岛头吸能器,用于设置在岛头位置上并接受正面或倾斜撞击,岛头吸能器包括安装框架和第一吸能元件,第一吸能元件设于安装框架内,安装框架用于将不同方位的撞击力导向第一吸能元件上;以及多个隔离柱,用于与岛头吸能器和绿化带或花坛或水泥墩围合形成安全岛并接受倾斜撞击,隔离柱上套设有可绕隔离柱的轴线转动的弹性套筒。本申请提供的缓冲吸能安全岛采用了岛头吸能器与多个隔离柱配合,通过岛头吸能器可以吸收正面或者倾斜作用于岛头位置的撞击力,通过装配有弹性套筒的隔离柱可以吸收倾斜作用于除岛头外位置的撞击力,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安全岛多方位防护缓冲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01587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334705.2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护岛头框架,包括外罩板和内罩板,外罩板为弧面结构,用于与第一吸能元件的一端部连接,内罩板间隔设于外罩板的内侧,内罩板用于连接在第一吸能元件的另一端部上并与岛头基础连接,内罩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沿内罩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还提供了一种防护岛头,包括防护岛头框架。本申请通过弧面结构的外罩板可以将来自多个方位的冲击力引导向第一吸能元件,并且外罩板可以通过自身的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而具有多个通孔的内罩板可以根据岛头基础的外轮廓调整自身的弧度,使得内罩板更好地贴合安装到岛头基础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护岛头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兼容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2404959U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20648513.4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E01F15/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护岛头,包括岛头外壳,包括前罩板和后罩板,前罩板为曲面结构,前罩板的相对两侧边缘与后罩板的相对两侧边缘圆弧过渡连接,且前罩板与后罩板环绕形成缓冲区域;以及吸能元件,容置于缓冲区域内,吸能元件包括吸能外壳、蜂窝件和多孔固体材料,蜂窝件容置于吸能外壳的内腔内,蜂窝件上形成有多个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蜂窝孔,多孔固体材料填充于吸能外壳与蜂窝件之间的间隙内。本申请提供的新型防护岛头采用了岛头外壳与吸能元件配合,岛头外壳可对从多个方向传递而来的冲击进行防护,吸能元件可以实现塑性变形力各向同性,使缓冲吸能过程更加平稳,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防护岛头无法满足多方向防护及塑性变形力不稳定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2225852U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2020648608.6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F16F7/1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型吸能元件,包括外壳,外壳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为圆筒形结构,用于承受冲击,盖体与壳体围合形成容置腔;蜂窝件,设于容置腔的中部,蜂窝件上形成有多个蜂窝孔,蜂窝孔的轴线延伸方向与壳体的轴线平行;以及多孔固体材料,填充于壳体与蜂窝件之间的间隙内。本申请的新型吸能元件采用了壳体、多孔固体材料与蜂窝件配合,整体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加工,兼具蜂窝结构和多孔材料的优势,通过圆筒形的壳体和蜂窝件可实现塑性变形力各向同性,多孔固体材料既可以辅助调整塑性变形力,又可以使缓冲吸能过程更加平稳,防止塑性变形力的力值变化剧烈,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吸能元件的塑性变形力各向异性、塑性变形力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0421048U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920971620.8
申请日:2019-06-25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E02C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闸防护结构,包括基架;支撑架,间隔设置于基架的一侧;缓冲装置,设置于基架和支撑架之间;以及多个吸能面板,与支撑架可拆卸连接,多个吸能面板分别沿纵向和横向间隔排列于支撑架的远离基架的一侧。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支撑架、缓冲装置、吸能面板与基架配合,通过缓冲装置、吸能面板和支撑架三级防护结构对船舶碰撞船闸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吸收,确保了船闸主体免受损坏,并且由于吸能面板与支撑架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吸能面板易于维修和更换,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船闸防护结构缓冲效能差、难以修复的技术问题,提升了船闸防护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和使用寿命,增强了船闸的安全性,降低了船闸的维修保养成本。(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1336491U
公开(公告)日:2020-08-25
申请号:CN201922028203.2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64G1/6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着陆缓冲吸能装置,包括三级吸能机构,第一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一外壳和容置于第一外壳内腔内的弹性吸能单元,第二级吸能机构为弹性胶泥缓冲器,第二级吸能机构包括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限位于第一外壳内并与弹性吸能单元抵顶,第三级吸能机构包括第二外壳和容置于第二外壳内腔内的塑性吸能单元,第二端限位于第二外壳内并与塑性吸能单元抵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级吸能机构提供常规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二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非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通过第三级吸能机构提供非常规紧急工况的缓冲吸能,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着陆缓冲吸能装置难以满足运载火箭、飞机等飞行器应对复杂着陆工况要求的技术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2404934U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2020647826.8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深圳市乾行达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防撞柱,包括柱体,为中空的圆管件,柱体包括露出于地面上的安装段和埋藏于地底下的固定段;以及弹性体,为厚壁筒状结构,弹性体套设于安装段的外周,且弹性体的内径大于柱体的外径以使弹性体可绕柱体转动。本申请提供的新型防撞柱采用了弹性体与柱体配合,通过弹性体的压缩弹性变形吸收撞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和绕柱体转动将“车‑岛”撞击过程中的能量交换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新型防撞柱的耐撞性能,并且由于柱体为中空结构,使其自身的重量大大降低,进而降低了新型防撞柱的整体重量,有效地解决了防撞柱无法兼顾耐撞性能和重量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