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3476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618607.6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IPC: C12P13/02 , C12N1/38 , C12N1/20 , C12N1/18 , C12N1/14 , C12R1/19 , C12R1/125 , C12R1/865 , C12R1/645 , C12R1/46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添加微生物诱导子的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方法,筛选了对ε‑PL合成影响最大的几种微生物源诱导子,并优化了此类诱导子的最佳添加量、添加时间、最佳诱导子合成时间、诱导子的保存方式、诱导子的提取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ε‑PL的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与传统ε‑PL液态发酵相比,本发明所示的添加微生物诱导子的ε‑PL发酵方法能够显著提高ε‑PL产量、生产强度,在ε‑PL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122590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618983.5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柠檬酸发酵废弃物的ε‑聚赖氨酸生物合成方法,采用有机溶剂对柠檬酸发酵废水、废渣进行提取,并将其添加到ε‑聚赖氨酸发酵过程中,进而促进ε‑聚赖氨酸的合成。与传统ε‑聚赖氨酸液态发酵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添加柠檬酸发酵废水、废渣提取物的ε‑聚赖氨酸发酵方法能够显著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生产强度,在柠檬酸发酵废弃物资源化以及ε‑聚赖氨酸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0016489B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1910369890.6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细胞固定化技术的纳他霉素发酵工艺,是利用固定化载体对纳他霉素产生菌进行细胞固定,并将固定获得的细胞用于下一批次发酵中,以实现纳他霉素的连续重复分批发酵。经过系统优化,被载体固定的细胞在5批次连续重复分批发酵中均可保持较高的产物合成活力。相比未进行细胞固定化的发酵组,本方法可有效提升生产强度,在工业微生物发酵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321617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811230431.1
申请日:2018-10-22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工农业副产物固态发酵合成那他霉素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廉价的农业及轻工业副产物作为底物,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合成那他霉素的方法,属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固态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辅助碳源和蓬松载体,其中,所述碳源和氮源质量比为(1‑3):(1‑3),所述辅助碳源的添加量为2‑5wt%,所述蓬松载体的添加量为2‑5wt%;所述培养基中含水量为50‑100%(v/w),利用本发明的固态发酵培养基,培养褐黄孢链霉菌进行发酵生产那他霉素,使得发酵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使得工农业副产物得到有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662832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41446.0
申请日:2020-06-15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温好氧条件下产木糖醇的耐热酵母工程菌株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其中耐热酵母工程菌株为耐热酵母工程菌株YZB194,其分类命名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2019年11月25日,保藏编号:CGMCC NO.19004。YZB194在42℃好氧条件下,利用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共利用121g/L葡萄糖和205g/L木糖合成203g/L木糖醇,木糖醇合成速率为2.99g/L/h,木糖转化率达到最大理论值的99%。
-
公开(公告)号:CN109957590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910369891.0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菌丝球结构调控的纳他霉素合成工艺,具体是在纳他霉素发酵种子预培养阶段中,利用惰性微粒与产生菌菌丝球之间的碰撞作用,以缩小菌丝球的直径,降低菌丝球的致密程度,并将以上菌丝球结构受到改造的发酵种子用于纳他霉素发酵,从而提高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水平。利用本发明的发酵种子菌丝球调控方法,培养褐黄孢链霉菌发酵生产纳他霉素,可使得发酵产量大幅提高,发酵时间缩短,显著提升发酵生产的生产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32161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811230431.1
申请日:2018-10-22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工农业副产物固态发酵合成那他霉素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廉价的农业及轻工业副产物作为底物,通过固态发酵的方法合成那他霉素的方法,属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固态发酵培养基包括碳源、氮源、辅助碳源和蓬松载体,其中,所述碳源和氮源质量比为(1-3):(1-3),所述辅助碳源的添加量为2-5wt%,所述蓬松载体的添加量为2-5wt%;所述培养基中含水量为50-100%(v/w),利用本发明的固态发酵培养基,培养褐黄孢链霉菌进行发酵生产那他霉素,使得发酵过程中的能耗和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使得工农业副产物得到有效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337552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618978.4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发酵废菌渣交互回用的ε‑聚赖氨酸‑纳他霉素协同生产方法,利用纳他霉素发酵废菌体提取诱导物,在ε‑聚赖氨酸发酵中添加以诱导ε‑聚赖氨酸大量合成;同时,将ε‑聚赖氨酸废菌体进行提取,其提取物添加到纳他霉素发酵中以诱导纳他霉素大量合成。本方法有助于将纳他霉素和ε‑聚赖氨酸的废菌体进行资源化利用,并具有促进两种产物合成的功效,在纳他霉素和ε‑聚赖氨酸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具备纳他霉素、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3种生物防腐剂生产线的企业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3234765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618602.3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霉变水果为碳源发酵合成ε‑聚赖氨酸的方法,是以霉变水果为碳源,在ε‑聚赖氨酸的发酵过程中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投加,以促进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传统ε‑聚赖氨酸液态发酵相比,本发明所示的以染霉水果为碳源的ε‑聚赖氨酸发酵方法能够显著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生产强度,在染霉水果无害化、资源化以及ε‑聚赖氨酸工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9943610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369887.4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淮北师范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外源饱和脂肪酸添加的纳他霉素发酵工艺,通过添加对细胞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缓释前体来源——饱和脂肪酸,其在细胞内进行β氧化利用时将产生大量乙酰CoA前体和NADH,从而保障纳他霉素大环内酯前体和ATP的供应,促进产物合成。由于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固态,且不溶于水,其浓度不会影响发酵液中的细胞生长和代谢,因此本工艺中不需要进行严格的饱和脂肪酸浓度控制。本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纳他霉素的生物合成水平,并大幅降低在发酵液中精密调控前体浓度的检测和补料操作负荷,在工业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