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444A
公开(公告)日:1996-05-15
申请号:CN95107756.2
申请日:1995-06-30
Abstract: 提供一种具有高传热性能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用的传热管以及使用该传热管的交叉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与冷冻机、空调机,在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传热管中,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内圆面上的槽设置交叉部分,或是在内圆面上设置多数的独立的凸起,借此,以搅拌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内产生的浓度边界层,减少浓度边界层的产生,降低扩散阻力,同时促进搅拌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2762802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080063643.0
申请日:2010-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E04B1/8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803 , F28D20/02 , Y02A30/242 , Y02B80/12 ,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将组合了真空绝热材料与蓄热材料的单体构造连接成平面状进行配置的用途中提高绝热效果并能够蓄热的建筑物用绝热板。该建筑物用绝热板(101A)除了具有以绝热材料(104)覆盖平板状的真空绝热材料(102)整体而成的基本构造之外,以覆盖真空绝热材料(102)全周缘附近的方式配备有形成从真空绝热材料(102)的一个主面越过侧面与另一个主面连接的大致框体状的形状的潜热蓄热材料(103)。潜热蓄热材料(103)是为了利用潜热量来缓和在具有温度变化的使用条件下在真空绝热材料(102)的高温部与低温部之间产生的热泄漏量引起的热桥而配备的。
-
公开(公告)号:CN103026150A
公开(公告)日:2013-04-03
申请号:CN201080068271.0
申请日:2010-07-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F25B2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7/00 , F25B13/00 , F25B25/005 , F25B2313/0294 , F25B2339/04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调热水供给系统,即使是在空调负载小于热水供给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来自空调循环的排热并进行热水供给循环的运转。本发明的空调热水供给系统具有: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空调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热水供给运转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6);在空调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空调用制冷剂与在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循环的热水供给用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23);以及进行运转控制的控制装置(1a)。控制装置计算在制冷运转中空调用制冷剂回路所需的散热量和在热水供给运转中热水供给用制冷剂回路所需的吸热量。若散热量比吸热量大则从空调用热源侧热交换器向大气散放其差量的热量,若吸热量比散热量大则利用热水供给用热源侧热交换器从大气吸收其差量的热量。
-
-
公开(公告)号:CN1158409A
公开(公告)日:1997-09-03
申请号:CN96110608.5
申请日:1996-06-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F28F1/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1/40 , F25B9/006 , F25B13/00 , F28F1/124 , F28F1/36 , F28F3/04 , Y10S165/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其传热管的内、外表面的任一面上形成多个散热片的热交换器。上述的每个散热片,都由包括了该散热片的顶部的第1部分和包括了该散热片的根部的第2部分所构成。上述的第1部分,其棱线为凹凸形状或粗略的波形状;而上述的第2部分,在与形成有上述的散热片的传热管的任一表面相平行的截面上的、沿散热片的长尺寸方向的轮廓为粗略的直线状。
-
公开(公告)号:CN102753896B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080063639.4
申请日:2010-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5/001 , F24F5/0003 , F24F5/0046 , F24F2005/0064 , F25B13/00 , F25B25/005 , F25B2313/0274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不使设备成本增大地用一个制冷循环进行除湿运转的冷却器型空气调节装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第一热传递介质回路(8a)和第二热传递介质回路(8b)这两个热传递介质回路,其中,上述第一热传递介质回路(8a)用配管连接在被冷却空间(60)中设置的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和在室外设置的第一使用侧热交换器(28a)而形成环状,水或盐水在该第一热传递介质回路(8a)中循环;上述第二热传递介质回路(8b)用配管连接在被冷却空间中设置的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和在室外设置的第二使用侧热交换器(28b)而形成环状,水或盐水在该第二热传递介质回路(8b)中循环。并且,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成为在构成第一热传递介质回路的配管的一部分中装入了与构成第二热传递介质回路的配管的一部分公共使用的公共配管(65b),在公共配管装入了热传递介质循环泵(67)的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2762802A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080063643.0
申请日:2010-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E04B1/8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B1/803 , F28D20/02 , Y02A30/242 , Y02B80/12 , Y02E60/1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将组合了真空绝热材料与蓄热材料的单体构造连接成平面状进行配置的用途中提高绝热效果并能够蓄热的建筑物用绝热板。该建筑物用绝热板(101A)除了具有以绝热材料(104)覆盖平板状的真空绝热材料(102)整体而成的基本构造之外,以覆盖真空绝热材料(102)全周缘附近的方式配备有形成从真空绝热材料(102)的一个主面越过侧面与另一个主面连接的大致框体状的形状的潜热蓄热材料(103)。潜热蓄热材料(103)是为了利用潜热量来缓和在具有温度变化的使用条件下在真空绝热材料(102)的高温部与低温部之间产生的热泄漏量引起的热桥而配备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753914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080063493.3
申请日:2010-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5/0046 , F24D3/18 , F24D11/0221 , F24D19/1015 , F24D2200/123 , F24D2200/14 , F24F5/0003 , F24F5/001 , F24F2005/0064 , F25B13/00 , F25B25/005 , F25B2313/02741 , Y02B10/20 , Y02B10/70 , Y02B30/1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增大设备成本就能够通过一个冷冻循环进行除湿运转的冷却器型空气调节装置。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供暖运转的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5)、进行被冷却空间(60)的空气调节的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其中,在空气调节用制冷剂回路中,设置用于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a)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28b)的连接切换为串联和并联的连接切换单元(34a、34b),在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二空气调节用膨胀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循环回路(8)具备:第一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a),其用配管将第一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第一室内热交换器(61a)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第二空气调节用热传递介质回路(8b),其用配管将第二空气调节用使用侧热交换器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61b)连接起来而形成为环状。
-
公开(公告)号:CN101800064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1010104020.5
申请日:2010-01-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11B5/6005 , G11B5/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盘装置,其中,在磁盘上涂覆了润滑剂,可防止润滑剂向空气膜润滑面润湿扩展或从磁头滑块落下,可提高可靠性。在磁头滑块的空气流出侧的侧面中,使与其它侧面邻接的外侧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润湿性比空气流出侧的侧面中的其它区域的润湿性差(难以润湿)。例如,在磁头滑块(8)的空气流出侧的侧面(13)中,在上下两端部设置突起(12)。在构成该突起(12)的顶部的面(12a)中,形成为比其它区域(与面(12a)正交的面(12c)和区域(11))更难以润湿的表面。另外,在其它区域中,形成为具有润湿性的表面,在润滑剂的液滴附着时,该表面能够充分地润湿到液滴不落下的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7200C
公开(公告)日:2002-12-25
申请号:CN94117313.5
申请日:1994-10-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F25B9/00
Abstract: 一种热泵式空调器,包括含有内、外换热器、压缩机、四通阀及膨胀机构的致冷循环系统,使用非共沸混合致冷剂作工作介质。各内、外换热器的致冷通路按液相致冷剂比例分成第一组和第二组致冷管道。至少一部分第一组致冷管道设置在向风侧,其传热管的流动管道小于相应第二组致冷管道的截面面积。外换热器第一组传热管数目与外换热器传热管总数之比大于内换热器第一组传热管数目与内换热器传热管总数之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