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38125A

    公开(公告)日:2008-03-05

    申请号:CN200680007202.2

    申请日:2006-07-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H01M4/505 H01M4/525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为了实现高容量化而利用高充电终止电压的情况下,其放电速率特性也优良,而且在高温下保存充电状态的电池时,也具有容量劣化较小的优良的高温保存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含有包含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负极,含有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活性物质;隔膜;以及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含有:添加剂A,为选自亚硫酸乙烯酯、亚硫酸丙烯酯、以及丙磺酸内酯之中的至少1种;和添加剂B,为选自马来酸酐、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以及LiBF4之中的至少1种;而且充电终止电压为4.3~4.5V。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46850B

    公开(公告)日:2012-12-26

    申请号:CN200780000910.8

    申请日:2007-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至少具有:负极(2),其具有在负极集电体(14)的外周面沿卷绕方向离散形成、且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柱状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15)、和离散形成于内周面上的柱状的第2负极活性物质(16);正极,其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具有包含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合剂层;以及隔膜,其介于正极和负极(2)之间;其中,具有将卷绕时在负极(2)的第1负极活性物质(15)间形成的空隙率和在第2负极活性物质(16)间形成的空隙率之差设定在1.1%以内的结构。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63058C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680007202.2

    申请日:2006-07-1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7 H01M4/505 H01M4/525 Y10T29/49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为了实现高容量化而利用高充电终止电压的情况下,其放电速率特性也优良,而且在高温下保存充电状态的电池时,也具有容量劣化较小的优良的高温保存特性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包括:正极,含有包含过渡金属的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负极,含有能够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活性物质;隔膜;以及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含有:添加剂A,为选自亚硫酸乙烯酯、亚硫酸丙烯酯、以及丙磺酸内酯之中的至少1种;和添加剂B,为选自马来酸酐、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乙烯亚乙酯、以及LiBF4之中的至少1种;而且充电终止电压为4.3~4.5V。

    锂二次电池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584076A

    公开(公告)日:2009-11-18

    申请号:CN200880001688.8

    申请日:2008-0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以及具有锂离子传导性且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非水电解质,正极具有嵌入/脱嵌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负极具有包含选自硅和锡之中的至少一种元素的负极活性物质,在用规定的充电方法充电后的锂二次电池的完全充电状态下,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分别为第1部分充电状态,在用规定的放电方法放电后的锂二次电池的完全放电状态下,负极活性物质为第2部分充电状态。通过这样组合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和负极活性物质的充电状态进行电池设计,可提供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的锂二次电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