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43634A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710085712.1
申请日:2017-02-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4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353 , F16F15/12366 , F16H45/02 , F16H2045/0226 , F16H2045/0231 , F16H2045/027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扭矩传递装置(100),其将来自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1旋转体(1)的扭矩传递至第2旋转体(2),扭矩传递装置具备:中间部件(3),其配设于第1旋转体(1)与第2旋转体(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PA)上;第1弹性体(4)和第2弹性体(5),它们分别安插在第1旋转体(1)与中间部件(3)之间以及中间部件(3)与第2旋转体(2)之间;以及惯性体(6),其经由第3弹性体(7)与中间部件(3)连接,第3弹性体(7)在轴向上配置于第1弹性体(4)与第2弹性体(5)之间,并且在径向上配置于第1弹性体(4)与第2弹性体(5)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4834438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082176.0
申请日:2022-01-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驱动装置(100),具备:第1油泵(35),其由内燃机(1)驱动;第2油泵(36),其与将第2电动发电机(3)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轮的转矩传递部(10)连接;液压回路(50),其构成为在行驶模式为一边停止内燃机(1)的驱动一边行驶的第1模式时,从第2油泵(36)向润滑部(LP)供给润滑油,为一边驱动内燃机(1)一边行驶的第2模式时,从第1和第2油泵(35、36)向润滑部(LP)供给润滑油;打滑检测部,其检测驱动轮的打滑状态;以及控制部(5),其当在行驶模式为第1模式时检测出打滑状态时,将行驶模式切换为第2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12824703A
公开(公告)日:2021-05-21
申请号:CN202011238326.X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尾梶智哉
IPC: F16F15/139 , F16F15/30 , F16D25/10 , B60K1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防止动力传递系统的谐振而将振动和噪音抑制得较低、从而防止各部件的耐久寿命的下降。本发明的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通过将从发动机向驱动轮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路径选择性地接合/切断来切换该动力传递路径的低速离合器和高速离合器,且具有:失火传感器和旋转传感器;谐振判定部,其根据由失火传感器检测出的发动机的失火状态和由旋转传感器检测出的发动机转速来判定是否存在动力传递系统进入谐振区域的可能性;以及ECU(控制单元),其在由该谐振判定部判定为存在动力传递系统进入谐振区域的可能性时,使低速离合器和高速离合器中的处于切断状态的低速离合器或高速离合器成为卡合状态(半离合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7143634B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710085712.1
申请日:2017-02-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H4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353 , F16F15/12366 , F16H45/02 , F16H2045/0226 , F16H2045/0231 , F16H2045/027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扭矩传递装置(100),其将来自以轴线为中心旋转的第1旋转体(1)的扭矩传递至第2旋转体(2),扭矩传递装置具备:中间部件(3),其配设于第1旋转体(1)与第2旋转体(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PA)上;第1弹性体(4)和第2弹性体(5),它们分别安插在第1旋转体(1)与中间部件(3)之间以及中间部件(3)与第2旋转体(2)之间;以及惯性体(6),其经由第3弹性体(7)与中间部件(3)连接,第3弹性体(7)在轴向上配置于第1弹性体(4)与第2弹性体(5)之间,并且在径向上配置于第1弹性体(4)与第2弹性体(5)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4620021A
公开(公告)日:2015-05-13
申请号:CN201380047815.9
申请日:2013-08-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41/26 , F16H41/24 , F16H61/60 , F16H2041/246 , F16H2041/285
Abstract: 将变矩器(T)的定子(15)分割为上游侧的第1定子(40)和下游侧的第2定子(41),第1、第2定子(40、41)分别借助于第1、第2单向离合器(44、48)被支承在固定部(38)上。从轴线(L)方向观察,第1定子(40)的叶片(42)的叶片端部相对于叶片根部向第1单向离合器(44)的接合解除方向倾斜,因此,无需使第1定子(40)的叶片(42)的径向尺寸和轴线(L)方向尺寸大型化,就能够确保叶片面积,并且,通过将油沿着第1定子(40)的叶片(42)顺畅地引导,从而能够降低容易产生旋涡的低速度比区域处的能量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04235301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247767.4
申请日:2014-06-0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技研 , 株式会社F.C.C.
IPC: F16H45/02 , F16F15/13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45/02 , F16F15/13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传动装置,其能够在不必大幅增加构件数量的情况下,连结2个阻尼机构并设置止挡机构。作为解决手段,变矩器(10)具有通过涡轮(12)串联连结的2个阻尼机构(30、40)。在第1阻尼机构(30)中,通过在第1保持板(31)上形成的切口部(31c)限制在涡轮(12)上固定的传递爪(32)的移动。在第2阻尼机构(40)中,通过在输出侧板(42)上形成的贯穿孔(42a)限制将涡轮(12)与第2保持板(41)连结起来的铆钉(46)的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3597250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280028575.3
申请日:2012-06-2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豊技研
IPC: F16H4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H41/26 , F16H41/28 , F16H45/02 , F16H61/60 , F16H2041/246 , F16H2041/285
Abstract: 变矩器的分别被对应的单向离合器支承于固定部的第1、第2定子(40、41)中,油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第2定子(41)的第2定子叶片(46)的数量比上游侧的第1定子(40)的第1定子叶片(42)的数量多,并且第2定子叶片(46)的厚度的最大值(t2)比第1定子叶片(42)的厚度的最小值(t1)小,因此,能够充分确保第1定子叶片(42)的后缘(42b)和第2定子叶片(46)的前缘(46a)之间的间隙(β),防止油的流动在所述间隙(β)滞留,并且,利用数量较多的第2定子叶片(46)对油的流动有效地进行整流,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变矩器的扭矩比的提高和容量系数的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211951326U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20357361.2
申请日:2020-03-19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丰技研
IPC: F16F15/1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阻尼器的缓冲结构,不需设置额外的摩擦片,也能够使动态阻尼器达到更为良好的缓冲效果。动态阻尼器安装在传动装置中,传动装置包括输入来自驱动源的转矩的输入部件、经由弹性部件传达来自输入部件的转矩的中间部件、输出来自中间部件的转矩的输出部件、及设置在中间部件的附近并具有质量体的旋转部件,且中间部件与旋转部件构成动态阻尼器。在动态阻尼器的缓冲结构中,中间部件的一部分在轴方向上弯曲而形成有爪部,旋转部件具有开口部,爪部贯通至开口部中,并且开口部具有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在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部分的在径方向上的宽度,使开口部的外周侧的半径从第一部分往第二部分逐渐变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