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0022318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510437996.0
申请日:2025-04-09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A61K36/82 , A61K31/192 , A61P1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白叶单丛茶及其活性成分在降尿酸中的应用。本发明经研究表明,白叶单丛茶提取物拥有强大的生物活性,它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有效降低血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减少尿酸的生成与堆积,从源头上降低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白叶单丛茶中的活性成分3‑O甲基没食子酸在抑制XOD活性从而降低尿酸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治疗领域,许多传统药物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与之相比,本发明的白叶单丛茶及其活性成分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凭借其纯天然、安全可靠、效果显著的特性,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与选择。
-
公开(公告)号:CN11678440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848451.X
申请日:2023-07-12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A23F3/14 , A23F3/12 , A23F3/06 , A61K36/8967 , A61P1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抑制尿酸合成作用的组合茶饮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公开的植物组合茶饮包括高香型黄茶、百合、菊苣和栀子,在茶鲜叶经摊青、杀青后,与栀子、菊苣、百合复配,再经过共同揉捻、闷黄、烘干等工艺后制得。一方面,本发明的组合茶饮很好的保持了茶叶的香气滋味,无副作用,适宜人们长期日常饮用。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组合茶饮通过复配药食同源植物结合黄茶渥堆工艺,有效提升了茶饮中具有降尿酸的活性和肾脏保护作用的成分含量,进而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的尿酸、尿素氮、肌酐含量,并缓解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肾功能损伤,恢复嘌呤代谢平衡,更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
公开(公告)号:CN114431311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276154.8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树体非生物胁迫的高香型乌龙茶加工方法。本发明在传统摇青工艺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首先在茶鲜叶采摘前对树体上的鲜叶进行碰抚机械处理以使叶片边缘发生泛红的机械损伤,促进茶叶内挥发性物质与非挥发性物质的生产与转化,使非乌龙茶品种的鲜叶也能制得高香乌龙茶;同时使采摘后的鲜叶不需经过晒青工艺即可直接进行后续的乌龙茶加工步骤,不仅缩短了加工周期,也打破了传统工艺中晒青步骤易受到天气因素制约的问题。使用本发明的新型加工工艺制得的乌龙茶香气自然清高协调、汤色金黄、滋味醇厚,显著提升了乌龙茶的香气与品质,更有利于乌龙茶的市场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4424791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275311.3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花果香红茶的加工制作方法,本发明首先对采摘前的茶叶鲜叶进行机械胁迫处理,使叶片边缘发生泛红的机械损伤,以促进鲜叶内挥发性物质与非挥发性物质的生产与转化,采摘鲜叶后经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制备得到高花果香红茶,使采摘后鲜叶的萎凋用时减少,用时仅为传统工艺的一半。因此,本发明不仅缩短了加工周期,也提高了红茶香气、滋味和品质的物质基础,使制得的红茶香气自然协调、汤色红且较浓亮、滋味鲜醇、花香浓郁,从而显著提升红茶的香气与品质,促进红茶多元化产品的开发,更有利于红茶的市场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4424792A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210276153.3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绿茶品质的新型加工工艺,本发明首先对绿茶茶树的嫩芽叶进行树上非生物胁迫破壁处理,待茶树嫩芽叶充分启动应激反应时采摘鲜叶,鲜叶经杀青、冷却、揉捻和干燥后制备得到高品质绿茶。该工艺对茶树树体嫩芽叶稍进行非生物胁迫处理,刺激茶树整个植株发生应激响应,可以充分利用茶树鲜叶的各种酶解生化反应,诱导香气物质大量产生,从而更好地从茶叶本身获得高香型绿茶品质。本发明不仅无需摊青,直接杀青、揉捻、干燥即可制作出高花果香型的绿茶,缩短了加工周期,而且能够在茶叶自身的基础上提升绿茶的香气品质,香气化合物源自茶叶自身的应激响应,香气更纯正、浓郁。
-
公开(公告)号:CN11293165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293585.0
申请日:2021-03-19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保健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氧化功效的茶饮组合物及其在制备袋泡茶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乌龙茶、黑茶和苦丁茶为原料,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科学配伍得到一种茶饮组合物。该组合物经低温干燥、粉碎、混合、分装和封装后可制成袋泡茶,所得袋泡茶茶汤色泽纯正,清澈明亮,同时具有单丛茶的花香香味,茯砖茶醇和的口感与特殊的菌香,并兼具苦丁茶回甘的特色,香气清幽口感清新有回甘,还具有抗氧化、生津止渴、消炎降火等保健功效。此外,本发明袋泡茶以药食同源的植物及中药植物为主要原料,无额外添加剂,开水冲泡即可,饮用方便,制作工艺简单,适用人群广泛,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370345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625248.0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香钩形绿茶的加工方法。为了将绿茶夏茶改善成优质绿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香钩形绿茶的加工方法,以中叶种或大叶种乌龙茶品种一芽二叶的茶鲜叶为原料,经过摊青、晒青、第一次晾青、做青、第二次晾青、初揉、杀青、包揉机造型、干燥和提香等工序后制备得到兼具品相和香气的花香钩形绿茶。采用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制成的绿茶,外形茶条卷曲如钩,均匀整齐,内质香气高扬持久,滋味醇和鲜爽,有效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和经济价值,能有效克服绿茶夏茶鲜叶加工绿茶产品存有的潜在缺陷,有助于大幅提升绿茶产品的加工品质效益以及经济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077789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338585.1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A23F3/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艾米斯托克篮状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艾米斯托克篮状菌发酵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夏季红茶为原料,将艾米斯托克篮状菌接种于茶叶中进行固态发酵,经培养、干燥后制得。本发明的制茶工艺在不添加任何培养辅料的前提下,以茶叶作为艾米斯托克篮状菌生长的培养基即可,整个过程无外来污染物,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所制得的发酵茶香味比夏季红茶更为浓郁;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比夏季红茶稍深,口感比夏季红茶更醇厚、甜爽。本发明提升了夏季红茶的品质,赋予了产品独特的菌香香味,是一种良好的保健饮品。
-
公开(公告)号:CN114732057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275126.4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花果香型黄茶的加工工艺,本发明首先对采摘前的鲜叶进行碰抚机械处理以使叶片边缘发生泛红的机械损伤,并结合两次闷黄工艺,促进茶叶内挥发性物质与非挥发性物质的生产与转化,从而为提高黄茶的香气、滋味与品质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该工艺无需经过摊青工艺即可直接进行后续的加工,从而缩短了加工周期,也使黄茶加工不会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本发明的新型加工工艺制得的黄茶香气自然协调、汤色黄亮、滋味醇爽,显著提升了黄茶的香气与品质,进而扩大黄茶的受众面,更有利于黄茶的市场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4504035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210275314.7
申请日:2022-03-21
Applicant: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代替小绿叶蝉咬食鲜叶加工东方美人茶的方法,首先利用树体非生物胁迫破壁技术处理茶树嫩芽叶,采摘茶树鲜叶后再经晒青、晾青、做青、杀青、回水、揉捻、发酵和干燥等工艺制作得到东方美人茶。本发明突破了传统东方美人茶茶青处理需要茶小绿叶蝉生物胁迫的局限性,不受季节、地域、气候等天然条件的影响,通用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获得提升;且本发明制备的东方美人茶花果蜜香更加浓郁,滋味更加醇厚甘甜爽滑,赋予东方美人茶的花果香源于茶树在非生物胁迫下启动的糖苷酶应激响应,香气更浓郁,启动的应激响应是基于茶树本身,范围更大,产生芳香物质更多、更突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