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436518A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1203326.6
申请日:2020-11-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J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统下垂控制微电网的精确潮流计算方法,计算负荷功率,并对电网进行传统的潮流计算;计算虚拟平衡节点承担的有功功率Psb,若满足|Psb|<ε,则进入下一步骤,否则返回步骤2;计算变换器出口电压E,根据电压E与无功QGi之间的下垂关系计算每一个分布式电源发出的无功功率QGi;再次进行传统的潮流计算,并计算虚拟平衡节点承担的无功功率Qsb,若满足|Qsb|<ε,则终止计算;否则返回步骤2。本发明潮流计算结果精确性高,节点电压标么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0001,而现有技术忽略了电抗器影响,节点电压标么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004,提出的计算框架具有通用性,不限于任何一种传统的潮流计算方法,方法易于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296675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310205206.3
申请日:2013-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J1/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个直流开关电源并联为负荷供电时的电源之间的并联直流电源负荷分配电路及该电路的控制方法。并联直流电源负荷分配电路,包括基准电流信号生成电路、除法电路、母线信号生成电路、第一负荷分配母线、第二负荷分配母线,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A/D转换电路、中央处理器、驱动电路和直流电源主电路。本发明可以实现按容量大小来合理分担负荷的控制目标。可以根据各个直流电源额定容量的不同,合理地分配各个电源所承担的负荷电流的大小,使得每个电源的带载情况基本相同,避免小容量电源输出电流过大和大容量电源输出电流过小的情况出现,进而有效提高并联运行的直流电源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219906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123179.5
申请日:2013-04-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M7/48 , H02M7/538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三相逆变器并联的有源环流抑制方法。将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中表征各模块零序电压控制作用的时间变量Tu0N,送至数字CAN通信总线,任一逆变器模块均可接收其它逆变器模块的Tu0N分量,并在各自控制系统中完成对该分量的平均值运算,将其与自身零序电压控制作用的时间变量Tu0N之差作为本逆变器模块零序电流控制环路的前馈补偿量,结合零序电流控制通道的输出和并联系统采用dq轴解耦控制时SVPWM调制输出所得的非零电压矢量作用时间,按照线性分配机制对零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进行调整,来获得单个三相逆变器各桥臂功率器件通断控制信号。在不增加额外硬件成本和体积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各并联逆变模块的电流均衡控制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1369767B
公开(公告)日:2010-09-08
申请号:CN200810137258.0
申请日:2008-10-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K29/00 , H02K29/06 , H02K1/27 , H02K5/04 , H02K5/124 , H02K5/132 , H02K5/22 , H02K7/08 , B63H21/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水下一体化电机推进器。它包括由定子铁芯、转子构成的直流无刷电动机;定子铁芯安装在固定在基座上的轴上,定子铁芯外表面开槽,电枢绕组位于开槽内;转子支架通过轴承安装在轴上,由永磁材料制成的磁极安装在转子支架上;在基座上固定有密封壳,密封壳的顶部带有套筒安装轴,套筒安装在安装轴上;电枢绕组的电缆线通过密封插头引出。本发明从根本上消除了机械减速机构和输出轴对水下电机推进器性能的影响,尺寸小,重量轻,推进效率高;解决了水下电机推进器的密封问题,避免采用复杂的动密封装置。提高了水下电机推进器的可靠性,即使螺旋桨被水下障碍物缠住或卡住时,推进电机仍能工作,确保推进器不受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01645644A
公开(公告)日:2010-02-10
申请号:CN200910072839.5
申请日:2009-09-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K5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永磁复合式异步联轴器。包括内置切向式永磁磁极主动转子、复合式从动转子、隔离罩三个部分。本发明通过磁场耦合实现传动,是一种主动侧与从动侧存在有转差的永磁异步联轴器。特别是一种主动侧转子采用内置切向式永磁结构,从动侧转子采用复合式结构,且依靠涡流形成从动侧转子磁场的永磁异步联轴器。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永磁异步联轴器的缺点,改进了性能,拓展了适用范围,能在全转差范围内,无论是轻载、重载,还是低速、高速等传动场合以及稳态、动态过程中,都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417702A
公开(公告)日:2009-04-29
申请号:CN200810064802.3
申请日:2008-06-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水下电机与推进器一体化装置。它包括电机外壳,设置于电机外壳两端的端盖,端盖与电机外壳之间密封,嵌有三相绕组的定子铁心固定在电机外壳的内侧,一端带有固定轴、另一端带有传动轴的转子通过轴承安装在电机外壳内、并且传动轴伸出端盖,螺旋桨固定在传动轴上,转子上贴有烧结型钕铁硼,定子铁心上装有位置传感器,控制器设置于电机外壳内,定子上的三相绕组与控制器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接,控制器的控制电缆由一端的端盖引出,导流罩通过支架固定在电机外壳上。由于采用了高牌号的烧结型钕铁硼作为磁钢,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电机的体积,减少了电机重量;整个装置结构变得紧凑了,总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712028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611025471.3
申请日:2016-11-14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J3/06
Abstract: 本发明属电力系统分析方法领域,是一种考虑电源负荷波动的交直流电网潮流计算分析方法。本发明包括:输入已知的网络数据:包括变换器个数,控制方式,交流网络个数,直流网络个数,每一网络中节点数,支路数,选取各个网络平衡节点,波动电源、负荷的位置及功率波动量的上下限值;获得电源、负荷波动的复仿射值形式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电源或负载波动性的潮流计算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变换器以及直流侧模型计入方案中,能够用于交直流混合系统详细的潮流计算中,并可定量的分析波动功率对潮流结果中各个量的影响程度,为设计及运行提供了有效信息,方案简单,结果精确。
-
公开(公告)号:CN103219904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123180.8
申请日:2013-04-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IPC: H02M7/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三相逆变器并联同步控制方法。包括以CPU软件方式实现的载波计数器、调制波计数器、脉冲发生器、信号输出仲裁器、线与驱动。由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向信号输出仲裁器发出同步使能信号;载波计数器产生与逆变器模块三角载波周期相同的对称三角波。调制波计数器记录在一个载波周期中接收到的同步总线上脉冲下降沿的数目。脉冲发生器的输入为来自于载波计数器的三角波和来自于调制波计数器的调制波复位脉冲信号。信号输出仲裁器的输入为来自于同步总线上的载波级同步脉冲信号和来自于逆变器模块控制器发出的同步使能信号。线与驱动模块将来自于脉冲发生器的准同步脉冲信号的功率放大并经硬件线与后,输出到同步总线上。
-
公开(公告)号:CN102182632B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110127417.0
申请日:2011-05-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723 , Y02E10/763 , Y02E70/30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太阳能调速运行的风力机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风力机、调速电机、输出轴、机侧变流器、直流母线、太阳能-电能转化装置、稳压电路、储能装置、充放电电路、网侧变流器、开关,调速电机一端与风力机相连、另一端与输出轴相连,机侧变流器的一端与调速电机的电枢绕组相连、另一端与直流母线相连,太阳能-电能转化装置连接稳压电路的输入端,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直流母线相连,储能装置经过充放电电路连接直流母线,网侧交流器的直流端与直流母线连接在一起,网侧交流器的交流端连接开关,开关还连接电网。本发明响应速度快、动态特性好,有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895155B
公开(公告)日:2012-10-31
申请号:CN201010197325.5
申请日:2010-06-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具有故障检测和自动重组功能的储能装置及重组方法。由m×n个结构相同的模块化储能单元、备用储能单元、第一输出母线、第二输出母线、第一重组母线、第二重组母线、中央处理器、人机对话装置、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组成具有故障检测和自动重组功能的储能装置。本发明是针对蓄电池组、超级电容器组等这些由大量储能元件单体通过串、并联构成的储能装置,消除由于个别储能元件单体损坏对整体装置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储能装置的运行可靠性而提出的一种技术方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