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直行待驶区的设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2704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410820093.2

    申请日:2014-12-16

    Abstract: 一种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直行待驶区的设置方法,如下:步骤一:通过交通流量调查计算判断是否设置直行待驶区;步骤二:调查交叉口尺寸判断其是否能够设置直行待驶区;步骤三:设置直行待驶区交通标线;步骤四:交叉口信号配时相序设置:有直行待驶区的交叉口,其信号相序方案为:第一相位为南北向左转车流,此时南北进口的直行车辆驶入直行待驶区;第二相位为南北向的直行车流,此时行人同时放行;第三相位为东西向左转车流,此时东西进口的直行车辆驶入直行待驶区;第四相位为东西向直行车流,东西向行人同时放行。本方法在不改变信号交叉口几何条件前提下,能显著提高直行相位的通行能力,达到减少车辆平均延误、缓解交叉口交通拥挤的目的。

    基于停车需求的城市道路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94932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297651.6

    申请日:2015-05-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停车需求的城市道路一体化设计方法,如下:步骤一:判断路段是否满足设置停车带的条件;步骤二:判断交叉口空间布局是否满足设置停车带的条件;步骤三:公交停靠站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步骤四:路段停车带位置确定及停车位布置形式;步骤五:非机动车道的布置方法;本发明合理利用一部分闲置的道路空间资源用于停车,以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并综合考虑公交停靠的便利性和非机动车出行安全的问题。本发明应用在城市新建道路或改建道路上,在满足同等交通需求基础上,既能减少道路施工工程量、节省投资,又能增加停车供给、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对提升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效果显著。

    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直行待驶区的设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32704A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820093.2

    申请日:2014-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1C1/02 E01C1/002

    Abstract: 一种信号交叉口机动车直行待驶区的设置方法,如下:步骤一:通过交通流量调查计算判断是否设置直行待驶区;步骤二:调查交叉口尺寸判断其是否能够设置直行待驶区;步骤三:设置直行待驶区交通标线;步骤四:交叉口信号配时相序设置:有直行待驶区的交叉口,其信号相序方案为:第一相位为南北向左转车流,此时南北进口的直行车辆驶入直行待驶区;第二相位为南北向的直行车流,此时行人同时放行;第三相位为东西向左转车流,此时东西进口的直行车辆驶入直行待驶区;第四相位为东西向直行车流,东西向行人同时放行。本方法在不改变信号交叉口几何条件前提下,能显著提高直行相位的通行能力,达到减少车辆平均延误、缓解交叉口交通拥挤的目的。

    一种表面接枝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的植物纤维布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85418B

    公开(公告)日:2022-09-23

    申请号:CN202010193549.2

    申请日:2020-03-18

    Inventor: 咸贵军 王安妮

    Abstract: 一种表面接枝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的植物纤维布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属于植物纤维改性领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低、耐湿热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方法:一、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生长二氧化硅,然后加入正硅酸乙酯,制得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悬浮液;二、植物纤维布经水和碱溶液清洗;三、在超声作用下利用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悬浮液处理植物纤维布,在纤维表面接枝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得到表面接枝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的植物纤维布。处理后的植物纤维可以大幅提升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性能,改善了植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降低了力学性能的分散度,三点弯曲强度可达126.0MPa~150MPa。

    基于停车需求的城市道路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94932B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510297651.6

    申请日:2015-05-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停车需求的城市道路一体化设计方法,如下:步骤一:判断路段是否满足设置停车带的条件;步骤二:判断交叉口空间布局是否满足设置停车带的条件;步骤三:公交停靠站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步骤四:路段停车带位置确定及停车位布置形式;步骤五:非机动车道的布置方法;本发明合理利用一部分闲置的道路空间资源用于停车,以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并综合考虑公交停靠的便利性和非机动车出行安全的问题。本发明应用在城市新建道路或改建道路上,在满足同等交通需求基础上,既能减少道路施工工程量、节省投资,又能增加停车供给、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相互干扰,对提升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效果显著。

    一种提高信号交叉口进口道相位绿灯时间利用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18789B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410553298.9

    申请日:2014-1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信号交叉口进口道相位绿灯时间利用率的方法。首先,在交叉口对向两个进口的停止线位置分别设置两组线圈检测器,分别检测当前信号周期内两个进口处的左转、直行交通量;然后,将检测到的交通量进行处理,若计算结果显示左转、直行相位的绿灯时间均够用或均不够用,则不需要对各自相位的绿灯时间进行调整;否则,将左转相位富余的绿灯时间转移给直行相位,或者将直行相位富余的绿灯时间转移给左转相位,达到提高相位绿灯时间利用率的目的;最后,将调整后各相位的绿灯时间传送给交叉口交通信号机,在下个周期开始时应用调整后的相位绿灯时间。

    一种提高交叉口进口道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318788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410553274.3

    申请日:2014-1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交叉口进口道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在周期和相位绿灯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将进口道最外侧的左转车道设置成可变车道,通过实时变换可变车道的功能,进而提高交叉口同一进口道空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视频检测器实时采集本信号周期内本进口道左转和直行的交通量,经过数值运算和逻辑判断,在下一周期改变车道信号灯和方向指示信号灯,引导车辆适应车道的变换。本发明具有均衡交叉口不同流向车道空间资源利用率,适时减少车辆在交叉口的排队时间,提高车辆通行效率的优点。

    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杆/板拉-弯耦合加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858575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402527.1

    申请日:2022-0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杆/板拉‑弯耦合加载装置,解决当前测试装置不能满足材料性能表征试验需求的问题,包括固定装置与加载装置,固定装置包括两组锚具、两组立板、上、下底座和四组高度调节螺杆,两组锚具分别穿过两组立板上的锚具预留孔并位于两组立板的外侧与其固定连接,FRP杆/板的两端分别与两组锚具固定连接,加载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转接头、反力架、千斤顶和传力杆,压力传感器套接于一端锚具并与其固定连接,压力传感器的受力区紧贴于该侧立板的外壁面,另外一侧锚具通过转接头与传力杆的一端固连,传力杆的另外一端依次穿过反力架的侧板、千斤顶的动作杆并与千斤顶的动作杆固定连接。本装置可提供准确的加载幅值。

    一种表面接枝有机纳米粘土的植物纤维布/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33320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144958.2

    申请日:2018-09-29

    Inventor: 咸贵军 王安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表面接枝有机纳米粘土的植物纤维布/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偏低、耐湿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植物纤维布首先经蒸馏水、碱溶液清洗,然后在配制的硅烷偶联剂-有机纳米粘土悬浮液中进行超声处理,再与树脂复合。本发明改善了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同时,还改善了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

    一种极紫外收集系统中镜体背侧冷却管道的最优间距求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866680B

    公开(公告)日:2018-05-08

    申请号:CN201510292502.0

    申请日:2015-06-01

    Inventor: 王安妮 张树青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极紫外收集系统中镜体背侧冷却管道的最优间距求取方法,其步骤如下:S1:根据镜体热流密度分布特点,初步确定镜体背侧冷却管总体排列布局方案;S2:建立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传热物理模型;S3:建立镜体与冷却管道间热传导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初步求得镜体沿轴向方向的温度分布;S4:考虑水流吸热升温引起的管壁温度差异性,在计算中加入一组能量守恒关系式,再次求解更加精确的镜体温度;S5:基于S1、S2、S3、S4技术方案步骤,编写冷却管最佳间距优化程序,并将各单管间距作为最后的循环变量加入到程序运算中,求得相邻单管间距的最优解。本发明能够精确的计算出冷却管道间距的最优解,使得极紫外收集系统中整个镜体达到均匀稳定的温度分布,从而精确的对冷却管道排列布局进行优化性设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