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用波形钢板和钢桁架组合衬砌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392505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2011284922.1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用波形钢板和钢桁架组合衬砌结构,适用于采用钻爆法及类似工法施工的地下隧道工程,该组合衬砌结构包括波形钢板初衬以及固定在波形钢板衬砌内侧作为二衬的钢桁架,所述的波形钢板初衬由多片预制的波形钢板在环向和纵向分别通过纵向接头和环向接头进行拼装成型,所述的波形钢板在纵向接头和环向接头位置处分别设有钢板沟槽,并且通过在相邻波形钢板的钢板沟槽形成的空间内填充止水密封垫实现防水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形式简单、精度高、刚度较大、单块质量轻、适用于隧道工程智能建造、自防水能力强、耐久性好等优点。

    一种公路隧道预制拼装波纹钢衬砌结构拼装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11963218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847131.9

    申请日:2020-08-2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隧道预制拼装波纹钢衬砌结构拼装平台包括:主框架:呈多层龙门型架构设置,包括两条底部纵梁、两条顶部纵梁、用以在横向固定连接两条顶部纵梁的顶部横梁、用以在前后两端竖向分别连接底部纵梁和顶部纵梁的无滑轨立柱以及两端固定在底部纵梁和顶部纵梁上且设置在前后两端的无滑轨立柱之间的两条带滑轨立柱;侧部可升降承载台:分别设置在主框架外部两侧,并且通过带滑轨立柱实现升降,且其上安装有可横向滑动的机械臂;中部可升降承载台:分别设置在主框架内侧中部,并且通过带滑轨立柱实现升降,且其上安装有可横向滑动的机械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扩展工作半径、预留足够施工通道、机械化施工、提高拼装效率等优点。

    一种可适应高地应力和岩爆的隧道初期支护构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878123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775915.5

    申请日:2020-08-0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适应高地应力和岩爆的隧道初期支护构造方法,该方法包括:(1)在型钢拱架与围岩间预留变形空间;(2)为确保型钢拱架的稳定性,以及释放高地应力和岩爆引起的围岩变形,在预留空间内填充薄钢板层;(3)采用全长粘结锚杆对隧道周边围岩松动圈进行加固;(4)采用带有锚固段和自由段的端锚型长锚杆/索对型钢拱架进行悬吊,使端锚型长锚杆/索的锚固段充分锚入稳定围岩区域,用以承受围岩应力释放、岩爆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以及充分吸收薄钢板层的变形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适应于深埋隧道、也可应用于隧道深竖井、深层地下空间等存在岩爆和高地应力的情形、稳定性高、避免扰动等优点。

    一种预制内置轻质填充体混凝土管片及预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44677A

    公开(公告)日:2020-02-04

    申请号:CN201910917994.6

    申请日:2019-09-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内置轻质填充体混凝土管片及预制方法,应用于采用预制拼装法施工的地下工程,其特征在于,该管片包括管片骨架、设置在管片骨架内的轻质填充体以及分层浇筑混凝土成型的管片主体,所述的轻质填充体沿管片骨架延伸方向设置,并通过管片骨架上的挂钩进行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本发明具有减小管片自身重量,在不增大管片自重的情况下增大预制管片单片尺寸,提高管片施工的便利性,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节省原材料,节约工程造价,降低资源损耗,实现绿色施工,减小环境影响等优点。

    一种预制空腹混凝土管片及预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93897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917327.8

    申请日:2019-09-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空腹混凝土管片及预制方法,应用于采用预制拼装法施工的地下工程,该管片包括管片骨架、设置在管片骨架内用以形成空腹结构的气囊以及分层浇筑混凝土成型的管片主体,所述的气囊沿管片骨架延伸方向设置,并通过管片骨架上的挂钩进行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本发明具有减小管片自身重量,在不增大管片自重的情况下增大预制混凝土管片单片尺寸,提高管片施工的便利性,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节省原材料,节约工程造价,降低资源损耗,实现绿色施工,减小环境影响等优点。

    一种隧道波纹钢双层初衬支护方法及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593890A

    公开(公告)日:2019-12-20

    申请号:CN201910759471.3

    申请日:2019-08-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波纹钢双层初衬支护方法及结构,包括以下步骤:1)进行隧道掌子面前方超前预加固;2)根据围岩大变形情况设定预留变形量并确定隧道开挖断面;3)进行第一层波纹钢初期支护的拼装;4)进行波纹钢与围岩间空隙的壁后注浆填充,并采用锚杆钻机施工系统锚杆;5)现浇仰拱二衬和仰拱回填,并预留第二层波纹钢初衬拼装接头及二衬拼装接头;6)进行第二层波纹钢初期支护的拼装,并且完成第一层波纹钢初期支护与第二层波纹钢初期支护间空隙的注浆填充;7)进行二衬浇筑或二衬预制管片的拼装和壁后注浆;8)施工路面和两侧排水沟、电缆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全断面快速机械化、智能化建造、提高施工效率等优点。

    一种盾构隧道修复加固平台及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59300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353616.X

    申请日:2019-04-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盾构隧道修复加固平台及加固方法,该平台包括沿盾构隧道纵向按设定间距布置且相互垂向柔性链接的多个子平台以及用以运输的平台底座,每个子平台包括设置在底部的操作平台以及与操作平台一体成型且并排设置结构相同的两个环形框架,每个环形框架均包括中空的框架主轴、连接平台底座和操作平台用以支撑的伸缩式支架以及沿环形框架周向布置的支撑结构,所述的操作平台上设有控制主机和液压总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功能强大、高效修复、便于功能扩展等优点。

    一种隧道波纹板性能实验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88013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930458.0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隧道波纹板性能实验装置及方法,属于材料检测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波纹钢试验装置主要为单一力学加载,缺乏能探究不锈钢波纹板在隧道支护结构条件下的力学变形性态的试验技术的问题;包括反力架和设在反力架上的力加载装置,所述反力架上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支撑架和安装架,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土箱,所述土箱的上下两端都分别贯穿土箱;所述安装架用以支撑波纹板,所述安装架位于土箱下方;所述土箱内填充有土体,所述土体顶部设有加载板。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土箱结构和土体,能够模拟钢波纹板在隧道支护结构条件下的力学变形性态,相对于对单一波纹板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而言,其检测结果更准确。

    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支护结构和支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3125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210641116.8

    申请日:2022-06-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公路隧道的支护结构和支护方法,支护结构包括内层衬砌、工字钢、波纹钢层、排水盲管和混凝土加固层;所述内层衬砌由混凝土喷筑在隧道围岩面上固结而成;所述工字钢固定在内层衬砌的内部并伸出内层衬砌的内侧壁;所述波纹钢层与工字钢抵靠,且波纹钢层与内层衬砌之间形成灌浆空间;所述排水盲管环向连接在内层衬砌的内侧壁上并与拱脚排水管连通;所述混凝土加固层由注入在灌浆空间内部的浆体固结而成。本发明采用波纹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代替二衬结构,波纹钢可以进行预拼装,较大程度的减少了施工时间;波纹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保证实际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并且增加了隧道支护的施工效率。

    一种抗滑桩
    2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197495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11347852.4

    申请日:2021-11-15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抗滑桩,包括:按照预定形式排布的至少两排桩体,相邻两桩体之间通过阻尼器连接;受到外部荷载时,桩体和阻尼器协同受力用以消耗外力产生的能量,使得单个桩体受力减小。各桩体与阻尼器构成整体抗滑桩组合结构,当受滑坡、地震等外力荷载时,各桩体与阻尼器之间协同受力,用于分散消耗外力所产生的能量,避免单个桩体受力过大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位移等,提高抗滑桩的抗滑、抗震性能,保证抗滑桩提供稳固的支护功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