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混合动力矢量推进无人船

    公开(公告)号:CN112109851B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011055624.5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混合动力矢量推进无人船属于水面无人航行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运动灵活性差以及续航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无人船主体;设置在无人船主体内部的电控及能源系统;声学设备布放装置,声学设备布放装置至少包括一个声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相对无人船主体上下运动,声学传感器和电控及能源系统电连接;设置在无人船主体上连接无人船主体内部和外部的穿舱水密接插件;设置在无人船主体上的信号采集单元,信号采集单元至少包括一个太阳能板以及安装在太阳能板上的摄像头和GPS,信号采集单元通过的穿舱水密接插件和电控及能源系统进行能量及信号的传输;以及设置在无人船主体行进方向后端的矢量推进装置。

    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6665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697772.5

    申请日:2021-06-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属于无人船隔振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只能针对上下方向的振动进行被动隔离,无法实时智能化动态调整隔振频段等问题。本发明包括:固定平台;设置在固定平台上的基座;平行设置在基座上方的机组安装平台;设置在机组安装平台下方的浮筏;隔振调节单元,隔振调节单元至少包括作动器以及电磁铁,多个作动器均匀连接在浮筏和基座之间,多对电磁铁均匀分布在浮筏侧面和固定平台之间;以及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作动器以及电磁铁连接供电,树莓派控制器和作动器连接提供电压,和电磁铁连接提供电流。

    高压无脉动液压泵
    1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21772B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1911121389.4

    申请日:2019-11-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高压无脉动液压泵属于高压液压泵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多个柱塞缸和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多个柱塞缸的柱塞杆往复运动;柱塞缸的数量为2n+m+p个;每个柱塞缸的无杆腔分别连接进油管路和出油管路,2n+m+p个柱塞缸的出油管路流量叠加;每个柱塞缸包括压油工作段和吸油工作段,其中压油工作段包括匀加速压油段、匀速压油段和匀减速压油段;2n+m+p个柱塞缸中,每一时刻有n个处于加速压油段,m个处于匀速压油段,n个处于匀减速压油段,p个处于吸油工作段,并且,n个处于加速压油段的柱塞缸和n个处于匀减速压油段的柱塞缸一一对应为n组,每组中,每一时刻的两个柱塞缸的压油流量的和等于一个匀速压油段的柱塞缸的压油流量。

    一种可重构空潜两栖机器人

    公开(公告)号:CN110861454B

    公开(公告)日:2020-12-25

    申请号:CN201911198789.5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重构空潜两栖机器人属于空间两栖航行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能实现矢量推进及重构的问题。本发明包括:电控模块,电控模块包括四个结构相同的外轮廓为方体的电控单元,四个电控单元两排两列排列,相邻两个电控单元可拆卸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控单元作为一组,每组中的两个电控单元靠近四组电控单元中心线的一侧边通过一组机器人关节连接并绕该侧边转动配合;以及四组空潜两栖矢量推进器单元,每组空潜两栖矢量推进器单元分别通过一组机器人关节和一个电控单元转动配合,和同一组的两个电控单元配合的两组空潜两栖矢量推进器单元绕外侧相邻的两个侧边转动;通过四组空潜两栖矢量推进器单元提供空中飞及水下动力。

    一种用于AUV回收的动态基站

    公开(公告)号:CN110844027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199091.5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AUV回收的动态基站属于水下机器人回收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对接回收不稳定、操作困难、拖拽阻力大以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回收基站主体;对称设置在回收基站主体上的两个姿态调整器;固定在回收基站主体上的连接环;一端和连接环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的导向罩,导向罩另一端为开口可调的自由端;一端和连接环另一端固定连接的锁紧装置,通过锁紧装置夹持或松开回收进入到动态基站内的水下机器人;和锁紧装置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到位检测器;以及设置在回收基站主体内的主控制器,通过主控制器控制两个姿态调整器转速,主控制器接收到位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锁紧装置夹持或释放水下机器人。

    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6665B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10697772.5

    申请日:2021-06-2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及隔振方法属于无人船隔振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无人船浮筏隔振装置只能针对上下方向的振动进行被动隔离,无法实时智能化动态调整隔振频段等问题。本发明包括:固定平台;设置在固定平台上的基座;平行设置在基座上方的机组安装平台;设置在机组安装平台下方的浮筏;隔振调节单元,隔振调节单元至少包括作动器以及电磁铁,多个作动器均匀连接在浮筏和基座之间,多对电磁铁均匀分布在浮筏侧面和固定平台之间;以及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电源模块和树莓派控制器、作动器以及电磁铁连接供电,树莓派控制器和作动器连接提供电压,和电磁铁连接提供电流。

    一种空间两栖矢量推进器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44067B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1911199064.8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空间两栖矢量推进器属于空间两栖航行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支撑机架;和支撑机架上形成的球形槽形成球面副的无轴水下推进器;带动无轴水下推进器转动的矢量推进控制装置;空中推进装置,空中推进装置包括设置在上机架内的空中螺旋桨、一端和空中螺旋桨螺纹连接的螺旋桨轴以及和螺旋桨轴穿过无轴水下推进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的限位块;设置在上机架内的推进转换装置,通过推进转换装置实现空中和水下推进的转换;设置在上机架内的螺旋桨固定装置,通过螺旋桨固定装置对收回在上机架内的空中螺旋桨进行固定或松开;以及设置在下机架内的水密接插件,通过水密接插件实现推进器信号及能源的传输。

    一种便携式混合动力矢量推进无人船

    公开(公告)号:CN112109851A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2011055624.5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混合动力矢量推进无人船属于水面无人航行器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运动灵活性差以及续航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无人船主体;设置在无人船主体内部的电控及能源系统;声学设备布放装置,声学设备布放装置至少包括一个声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相对无人船主体上下运动,声学传感器和电控及能源系统电连接;设置在无人船主体上连接无人船主体内部和外部的穿舱水密接插件;设置在无人船主体上的信号采集单元,信号采集单元至少包括一个太阳能板以及安装在太阳能板上的摄像头和GPS,信号采集单元通过的穿舱水密接插件和电控及能源系统进行能量及信号的传输;以及设置在无人船主体行进方向后端的矢量推进装置。

    一种用于AUV回收的动态基站

    公开(公告)号:CN110844027B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1911199091.5

    申请日:2019-1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于AUV回收的动态基站属于水下机器人回收技术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对接回收不稳定、操作困难、拖拽阻力大以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问题。本发明包括回收基站主体;对称设置在回收基站主体上的两个姿态调整器;固定在回收基站主体上的连接环;一端和连接环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的导向罩,导向罩另一端为开口可调的自由端;一端和连接环另一端固定连接的锁紧装置,通过锁紧装置夹持或松开回收进入到动态基站内的水下机器人;和锁紧装置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到位检测器;以及设置在回收基站主体内的主控制器,通过主控制器控制两个姿态调整器转速,主控制器接收到位检测器的检测信号控制锁紧装置夹持或释放水下机器人。

    一种海空两栖异构机器人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746208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44335.2

    申请日:2020-07-0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水空两栖异构机器人,涉及空潜两栖机器人领域,解决了没有一款可以水下、水面以及空中三栖作业的机器人,从而限制了机器人探测范围的问题。技术特征包括:主体;安置于主体内的快速上浮下潜结构,用于快速上浮下潜;安置于主体侧表面上水面-水下切换结构,用于水面模式与水下模式切换;安置于水面-水下切换结构的转向翼,用于增加机器人运动灵活性,纺锤型附体,用以减小阻力,安置于附体上的推进器翻转装置,用于实现水-空两种模式切换,安置于推进器翻转装置上的水空两用推进器,用于提供推进动力。本发明可增加机器人工作范围,并可实现往复跨域,工作模式快速切换,使用方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