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81137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628640.7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江西民强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南昌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酰亚胺混合基质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涉及聚酰亚胺薄膜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聚酰亚胺混合基质膜,由聚酰亚胺混合基质胶液固化成型后制得;所述聚酰亚胺混合基质胶液包括聚酰亚胺胶液及分散在所述聚酰亚胺胶液内的复合ZIF框架,且所述复合ZIF框架包括ZIF‑L(Co)纳米片及原位包覆在所述ZIF‑L(Co)纳米片表面的ZIF‑67。本发明利用复合ZIF框架同质不同孔径的特性,在薄膜的垂直方向上协同构筑三维气体传输通路,能够有效调控气体的渗透性和选择性,从而实现聚酰亚胺混合基质膜高渗透高分离性能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388817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543789.9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 江西民强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8J5/18 , C08L79/08 , C08K9/10 , C08K3/38 , C08K7/00 , C08K9/02 , C08K9/06 , C08K3/36 , C08K3/22 , C09K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聚酰亚胺薄膜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导热填料与氧化硼混合进行高温氮化,制得具有氮化硼包覆结构的氮化填料;将氮化填料与氮化硼纳米片分散于改性溶液并分离干燥,制得改性填料;将改性填料与聚酰胺酸胶液搅拌混合制得复合胶液,对复合胶液进行涂覆成膜并亚胺化制得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本发明能够显著提高聚酰亚胺薄膜的面外导热率,同时方法简单易于大规模工业化投产。
-
公开(公告)号:CN118004979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116645.5
申请日:2024-01-27
Applicant: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IPC: C01B21/0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光伏硅切割锯屑制备β相氮化硅的方法,涉及非氧化陶瓷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光伏硅切割锯屑置于混合酸液酸洗2.5‑3.5h后,洗涤干燥制得锯屑原料;其中,所述锯屑原料中金属杂质小于10ppm,氧含量小于2%;将锯屑原料在200‑300℃的氮气气氛中热处理2‑5h后,将锯屑原料在氮气流量450‑550mL/min、温度1475‑1485℃的环境中保温1‑5h热爆氮化后,随炉冷却制得氮化硅样品;刮除所述氮化硅样品表面1.5‑2.5mm的疏松层后破碎,将破碎产物浸泡于氢氟酸液中酸洗10‑30min后,洗涤干燥制得β相氮化硅;所述β相氮化硅中β相含量大于95%,氧含量小于1%。本发明能够对光伏硅锯屑进行高值回收,并且对β相氮化硅的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709416B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210407166.X
申请日:2022-04-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IPC: H01M4/587 , H01M4/04 , D01F6/74 , D04H1/72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三维交联自支撑碳纤维网络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纺丝制得的聚酰胺酸纤维膜进行预压延处理,使蓬松结构的各纤维丝达到物理接触,随后将压延处理的聚酰胺酸纤维膜在化学亚胺化溶剂中浸润,同步实现化学亚胺化与原位微溶解交联,随后进行亚胺化及碳化处理,得到柔性三维交联自支撑碳纤维膜。本发明采用预压延‑溶剂原位微溶接‑化学亚胺化交联相结合的三重交联法,构建三维交联聚酰亚胺网络结构。在随后的碳化过程中,继承此交联结构,形成三维自支撑碳纤维网络材料,实现碳纤维膜的柔性和机械强度提升之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632433A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210407243.1
申请日:2022-04-18
Applicant: 南昌大学共青城光氢储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三维自支撑贵金属‑碳纤维网络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纺丝制得的含贵金属盐聚酰胺酸纤维膜进行预压延处理,使蓬松结构的各纤维丝达到物理接触,随后将压延处理的含贵金属盐聚酰胺酸纤维膜在化学亚胺化溶剂中浸润,同步实现化学亚胺化与原位微溶解交联,随后进行亚胺化及碳化处理,得到柔性三维交联自支撑贵金属‑碳纤维膜。本发明采用预压延‑溶剂原位微溶接‑化学亚胺化交联相结合的三重交联法,构建三维交联聚酰亚胺网络结构。在随后的碳化过程中,继承此交联结构,形成三维自支撑贵金属‑碳网络材料,实现贵金属‑碳纤维膜的柔性和机械强度提升之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0436934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1910617455.0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C04B35/591 , C04B35/626 , D01F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α相氮化硅粉体、超长氮化硅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属于非氧化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将一定粒径的硅粉在无任何稀释剂、金属及金属盐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氨气预处理后将氮化气氛转换为氮氢氩混合气,在慢速升温、分段保温、逐步降低辅助氩气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高α相氮化硅堆积体软块,其上覆有大量超长氮化硅纳米线,将超长氮化硅纳米线剥离后,将疏松堆积体软块通过细化处理可获得高α相氮化硅粉体。本发明可以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通过硅粉氮化直接同步制备高α相氮化硅粉体、超长氮化硅纳米线。
-
公开(公告)号:CN109904416A
公开(公告)日:2019-06-18
申请号:CN201910072699.5
申请日:2019-01-25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表面双层包覆硅负极材料结构,其特征是硅颗粒表面由内而外依次包覆氮化硅层和氧化硅层。本发明既可利用内层的氮化硅层对硅材料储锂膨胀进行限制,又可通过外层氧化硅层中的Si-O键与粘结剂中碳氢氧结构结合形成化学键从而起到弹性钉扎作用,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同时由于内层氮化硅层的存在,外层的氧化硅层的作用仅仅是与粘结剂结合形成钉扎效果,因此其厚度可较薄,不会在储锂过程中产生过多的不可逆氧化物,硅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此,该氧化硅和氮化硅双层包覆硅负极材料结构可望同时具备高比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以及高的首次库仑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932267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388118.5
申请日:2016-06-06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6 , H01M4/625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提高硅粉导电性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依次采用丙酮和水溶液对p型/n型硅粉原料进行清洗;然后将清洗后的p型/n型硅粉置于含三族/五族元素的溶液中搅拌混合,接着对混合后的p型/n型硅粉进行抽滤、烘干;最后在保护气氛下对上述混合后的p型/n型硅粉进行热处理,目的是使三族/五族元素扩散进入硅中以起到掺杂的作用,从而提高硅粉的导电性。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硅粉导电性可控,非常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望在锂离子电池、光电材料及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很好的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5870434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388142.9
申请日:2016-06-06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硅粉掺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依次采用丙酮、氢氟酸和超纯水对硅粉原料进行清洗;然后将清洗后的硅粉和磷粉置于保护气氛下进行热处理,使磷粉气化从而在磷的气氛下对硅粉进行掺杂,起到提高硅粉导电率的目的。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硅粉导电性可控,非常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有望在锂离子电池、光电材料及传感器等领域得到很好的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553002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448729.0
申请日:2013-09-28
Applicant: 南昌大学
IPC: C01B21/06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回收硅片切割锯屑制备高纯α相氮化硅粉体的方法。其特征是硅片锯屑粉氮化得到氮化硅、然后经过粉磨、酸洗、水洗和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高纯α相氮化硅粉体。所得产品纯度高,α相含量>93%,氧含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