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堆的MOX燃料组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768863A

    公开(公告)日:2012-11-07

    申请号:CN201210242340.6

    申请日:2012-0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MOX燃料组件结构属于核能发电领域。若干个水盒组成方形的壳体,在水盒组成的壳体内布置若干水棒,在水棒的间隙内布置直径为R的MOX燃料棒;水棒分为大水棒和小水棒两种形式,大水棒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长和宽分别为3R,小水棒的横截面为矩形,其长为3R,宽为R;水棒与水棒之间、水棒与水盒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均为R,由整齐排列的MOX燃料棒填充;MOX燃料棒与水棒之间的空隙或MOX燃料棒与水盒内壁之间的空隙构成燃料剂冷却通道。在超临界水冷堆中采用此种MOX组件结构,可以达到与原结构只使用UO2组件设计同样效果,可以改善组件的功率分布不均匀因子。具有结构简单,对原超临界水堆组件设计改进较小的特点,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双层水棒组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2592688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54434.0

    申请日:2012-0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反应堆零部件领域的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双层水棒结构,该结构是在超临界水冷堆中采用双层的水棒结构,增加一层水棒壁,即吊篮与组件外壁间通道两端分别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双层水棒的水棒内管壁下端与下腔室连通,水棒外管壁上端与上腔室连通,水棒外管壁与组件外壁及燃料棒表面之间形成燃料通道,燃料棒竖着排列在燃料通道内;因此改变工质流动方式,从而得到比采用单层水棒更加均匀的轴向温度分布,进而使组件轴向功率分布更加均匀。由此可以降低相同平均热流密度条件下的最大燃料包壳温度,该结构可以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同时增加提升反应堆总功率的空间。具有结构简单,对原始设计改进较小的特点。

    一种ADS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02485495U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20069854.1

    申请日:2012-02-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属于核能安全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ADS堆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该ADS堆换热器具有一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传热管和折流板,壳体上设置有热流体进口、热流体出口、冷流体进口和冷流体出口;壳体两端设有固定端管板,壳体上端经固定端管板与固定端头盖相连,形成上腔体,壳体下端经固定端管板与下封头相连,形成下腔体,所述下腔体内设置有隔板,隔板将进出换热器的热流体相隔离。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超临界水为工质的ADS堆换热器,采用二回路冷却剂为超临界水的管壳式换热器,优化了换热器的设计,使它更加紧凑;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热效率高,换热效能好。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02770265U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20419407.4

    申请日:2012-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反应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的换热器。该换热器的主体结构由上至下由顶部端盖、壳体和下封头组成;在壳体的上部设置平行布置的上隔板和下隔板;在下隔板的下方设置多个均匀布置的与上部腔室连通的筒体,筒体与内筒体之间构成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超临界水在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内流动,构成一次侧循环,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为窄隙环管;冷流体水在冷流体水下降通道、下部腔室、冷流体水上升通道以及顶部腔室内流动,构成二次侧循环。在超临界水堆正常停堆或事故紧急停堆情况下,采用超临界窄缝自然循环换热器进行余热排出,不需要任何外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为能动部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系统失效概率,提高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性。

    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水棒

    公开(公告)号:CN202816399U

    公开(公告)日:2013-03-20

    申请号:CN201220464340.6

    申请日:2012-09-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属于核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的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水棒。该水棒由水棒外壁和水棒内壁组成,其中,水棒外壁由两种材料构成,分为三层,其内外两层均采用不锈钢材料,中间层采用嵌入锗纳米晶体的绝热硅材料;水棒内壁由一种材料构成,只有一层。水棒外壁和水棒内壁围成了方环形水棒外管,水棒内壁围成了方形水棒内管。在超临界水冷堆水棒设计中,通过改进水棒的结构设计,采用热导率较小的水棒外壁材料和热导率较大的水棒内壁材料,从而使慢化剂轴向温升降低,慢化剂慢化效果增强,提高堆芯轴向功率分布的均匀性。该水棒具有结构简单,对原超临界水堆组件设计改进较小的特点,可以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新型钍基反应堆装置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2662298U

    公开(公告)日:2013-01-09

    申请号:CN201220281626.0

    申请日:2012-06-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能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新型钍基反应堆装置。该装置包括了中子产生装置、堆芯分区装置和安全控制装置三个部分。依靠加速器产生质子来轰击铅质靶核产生中子,232Th吸收中子后进行衰变产生并积累易裂变核素233U,当233U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量后会发生裂变。同时235U吸收经过钍燃料区的中子进行裂变,产生能量和中子。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钍燃料增值,从而解决我国核资源短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钍燃料的增值,使用钍燃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更少。由于堆芯还使用了铀燃料,可以为钍燃料提供中子,也能减小加速器的工作负荷量。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控制棒来进行控制,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堆的MOX燃料组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2694816U

    公开(公告)日:2013-01-23

    申请号:CN201220338527.1

    申请日:2012-0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8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超临界水冷堆的MOX燃料组件结构属于核能发电领域。若干个水盒组成方形的壳体,在水盒组成的壳体内布置若干水棒,在水棒的间隙内布置直径为R的MOX燃料棒;水棒分为大水棒和小水棒两种形式,大水棒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长和宽分别为3R,小水棒的横截面为矩形,其长为3R,宽为R;水棒与水棒之间、水棒与水盒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均为R,由整齐排列的MOX燃料棒填充;MOX燃料棒与水棒之间的空隙或MOX燃料棒与水盒内壁之间的空隙构成燃料剂冷却通道。在超临界水冷堆中采用此种MOX组件结构,可以达到与原结构只使用UO2组件设计同样效果,可以改善组件的功率分布不均匀因子。具有结构简单,对原超临界水堆组件设计改进较小的特点,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

    提高超临界水冷堆性能的双层水棒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2487184U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20077582.X

    申请日:2012-0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属于反应堆零部件领域的一种提高超临界水冷堆性能的双层水棒装置。该装置是在超临界水冷堆中采用双层的水棒结构,增加一层水棒壁,即吊篮与组件外壁器间通道两端分别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双层水棒的水棒内管壁下端与下腔室连通,水棒外管壁上端与上腔室连通,水棒外管壁与组件外壁及燃料棒表面之间形成燃料通道,燃料棒竖着排列在燃料通道内;因此改变工质流动方式,从而得到比采用单层水棒更加均匀的轴向慢化剂温度分布,进而使组件轴向功率分布更加均匀。由此可以降低相同平均热流密度条件下的最大燃料包壳温度,该结构可以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同时增加提升反应堆总功率的空间。具有结构简单,对原始设计改进较小的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