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钍基反应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789821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196918.9

    申请日:2012-06-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能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新型钍基反应堆装置。该装置包括了中子产生装置、堆芯分区装置和安全控制装置三个部分。依靠加速器产生质子来轰击铅质靶核产生中子,232Th吸收中子后进行衰变产生并积累易裂变核素233U,当233U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量后会发生裂变。同时235U吸收经过钍燃料区的中子进行裂变,产生能量和中子。本发明能够实现钍燃料增值,从而解决我国核资源短缺的问题。本发明实现了钍燃料的增值,使用钍燃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更少。由于堆芯还使用了铀燃料,可以为钍燃料提供中子,也能减小加速器的工作负荷量。另外本发明还可以通过控制棒来进行控制,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820067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301144.1

    申请日:2012-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反应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的换热器。超临界水在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内流动,构成一次侧循环,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为窄隙环管;冷流体水在冷流体水下降通道、下部腔室、冷流体水上升通道以及顶部腔室内流动,构成二次侧循环。在超临界水堆正常停堆或事故紧急停堆情况下,采用超临界窄缝自然循环换热器进行余热排出,不需要任何外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为能动部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系统失效概率,提高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性。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2820067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210301144.1

    申请日:2012-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反应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的换热器。超临界水在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内流动,构成一次侧循环,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为窄隙环管;冷流体水在冷流体水下降通道、下部腔室、冷流体水上升通道以及顶部腔室内流动,构成二次侧循环。在超临界水堆正常停堆或事故紧急停堆情况下,采用超临界窄缝自然循环换热器进行余热排出,不需要任何外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为能动部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系统失效概率,提高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性。

    一种新型钍基反应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2662298U

    公开(公告)日:2013-01-09

    申请号:CN201220281626.0

    申请日:2012-06-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能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新型钍基反应堆装置。该装置包括了中子产生装置、堆芯分区装置和安全控制装置三个部分。依靠加速器产生质子来轰击铅质靶核产生中子,232Th吸收中子后进行衰变产生并积累易裂变核素233U,当233U的量积累到一定的量后会发生裂变。同时235U吸收经过钍燃料区的中子进行裂变,产生能量和中子。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钍燃料增值,从而解决我国核资源短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钍燃料的增值,使用钍燃料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更少。由于堆芯还使用了铀燃料,可以为钍燃料提供中子,也能减小加速器的工作负荷量。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控制棒来进行控制,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202770265U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1220419407.4

    申请日:2012-08-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反应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的换热器。该换热器的主体结构由上至下由顶部端盖、壳体和下封头组成;在壳体的上部设置平行布置的上隔板和下隔板;在下隔板的下方设置多个均匀布置的与上部腔室连通的筒体,筒体与内筒体之间构成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超临界水在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内流动,构成一次侧循环,热流体超临界水环形通道为窄隙环管;冷流体水在冷流体水下降通道、下部腔室、冷流体水上升通道以及顶部腔室内流动,构成二次侧循环。在超临界水堆正常停堆或事故紧急停堆情况下,采用超临界窄缝自然循环换热器进行余热排出,不需要任何外力,能够有效地减少因为能动部件故障、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系统失效概率,提高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