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593981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433937.X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区间管片拼装缝处漏水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确认明水渗漏位置;步骤二、确认全部终止孔的可能位置:步骤三、对次终止孔集合进行封堵处理:步骤四、对主终止孔集合上段进行封堵处理:步骤五、对主终止孔集合下段进行封堵处理。本发明在最大限度减少工序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管片止水胶条的破损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6246191B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申请号:CN201610698813.1
申请日:2016-08-22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李文华 , 杨东波 , 张晗 , 李宁 , 贺美德 , 叶春琳 , 刘波 , 王书云 , 王丽萍 , 赵辉 , 张春发 , 吕嘉 , 刘继尧 , 魏英华 , 柳飞 , 尹鹏涛 , 谭磊
Abstract: 一种洞体深浚、充填丰满的大型溶洞处理及隧道开挖方法,包括溶洞处理、预注浆、开挖上部弧形导坑、开挖中台阶、开挖下台阶以及开挖中部三层台阶的三台阶七步法。本发明的施工空间大,方便机械化施工,可以多作业面平行作业,工效较高;方便在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便于灵活、及时地转换施工工序,调整施工方法;适应不同跨度和多种断面形式,初期支护工序操作便捷;在台阶法开挖的基础上,预留核心土,左右错开开挖,利于开挖工作面稳定;当围岩变形较大或突变时,在保证安全和满足净空要求的前提下,可尽快调整闭合时间,广泛适用于在溶洞的特殊地质条件的地层,需要快速、安全、有效的通过该地质条件的隧道开挖施工,保证施工与隧道的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8333054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1810386841.9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模型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三维模型加载试验台及用于隧道病害观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包括反力框架基础、轮轨装置、加载系统和量测系统;反力框架基础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门形框架和设置在门形框架内的弧面反力框架,弧面反力框架内部穿设有隧道模型;轮轨装置包括底板上方的轨道、可沿轨道相对滑动的平移车和设置在平移车上的模型底座;加载系统包括设置在弧面反力框架内侧的加载装置,顶撑在隧道模型顶部外侧壁上的弧面加载板,连接加载装置和弧面加载板的加载弹簧;量测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位移计。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进行隧道区间全周加载、用于模拟隧道三维模型,传力准确性高,应用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09057389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935548.3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漏邦房屋修缮工程有限公司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PC: E04G23/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4G23/0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预留缝隙的修补方法,其能够降低成本,并且修复效果很好。这种建筑物预留缝隙的修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填充物放入建筑物预留缝隙中,填充物包括两层不锈钢板和一层软性胶,软性胶设在两层不锈钢板之间;(2)在建筑物预留缝隙中预埋注浆管;(3)填充板材;(4)涂抹密封胶;(5)将弹性灌浆料注入到注浆管;(6)在密封胶外施加压力,从而使弹性灌浆料注入建筑物预留缝隙中。
-
公开(公告)号:CN118569030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680522.4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IPC: G06F30/23 , G06F30/25 , G06F30/1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基坑的支护体系的结构冗余度计算方法,支护体系包括设置于基坑的圈梁内的多个支撑构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支护体系的第一应变能;对圈梁四周施加法向作用力;局部拆除至少一个支撑构件,获取其余支撑构件的受力信息和位移信息;基于受力信息和位移信息,获取支护体系的第二应变能;基于第一应变能和第二应变能,计算结构冗余度。本发明利用拆除构件的手段,以综合考虑受力和变形的应变能作为基坑支护体系的冗余度评价指标,对局部构件破坏情况下的井字形环梁内支护体系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及离散元连续破坏模拟,给出了一种兼具经济效应和安全储备的支护体系优化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5627683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285665.2
申请日:2022-10-20
Applicant: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兰州南河道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华瀚设计顾问(苏州)有限公司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IPC: E01D4/00 , E01D21/00 , E01D101/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桥梁加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碳纤维约束钢管混凝土加固空腹拱桥主拱圈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所述的纤维约束钢管混凝土加固空腹拱桥主拱圈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设置在立柱之间沿顺桥方向平行布置于拱圈顶面的一排钢管拱圈层,将钢管拱圈与原主拱圈包裹在一起的纤维缠绕层,以及所设于主拱圈底面的沿桥梁长度方向铺设的单向碳纤维布层;所述钢管拱圈由多根布置在同一轴线上位于不同立柱间空腹段主拱圈顶面的钢管混凝土组成;所述钢管两端根部通过预设在拱圈两端相邻结构部件上的预埋钢筋连接。本方法既摆脱了传统拱底施工方法存在的作业条件差问题,且新增结构层的结构效率较高,同时具有不破坏原拱底结构特征的特点,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9057389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1810935548.3
申请日:2018-08-16
Applicant: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漏邦房屋修缮工程有限公司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PC: E04G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物预留缝隙的修补方法,其能够降低成本,并且修复效果很好。这种建筑物预留缝隙的修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填充物放入建筑物预留缝隙中,填充物包括两层不锈钢板和一层软性胶,软性胶设在两层不锈钢板之间;(2)在建筑物预留缝隙中预埋注浆管;(3)填充板材;(4)涂抹密封胶;(5)将弹性灌浆料注入到注浆管;(6)在密封胶外施加压力,从而使弹性灌浆料注入建筑物预留缝隙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333054A
公开(公告)日:2018-07-27
申请号:CN201810386841.9
申请日:2018-04-26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模型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隧道三维模型加载试验台及用于隧道病害观察的试验方法。本发明包括反力框架基础、轮轨装置、加载系统和量测系统;反力框架基础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的门形框架和设置在门形框架内的弧面反力框架,弧面反力框架内部穿设有隧道模型;轮轨装置包括底板上方的轨道、可沿轨道相对滑动的平移车和设置在平移车上的模型底座;加载系统包括设置在弧面反力框架内侧的加载装置,顶撑在隧道模型顶部外侧壁上的弧面加载板,连接加载装置和弧面加载板的加载弹簧;量测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位移计。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进行隧道区间全周加载、用于模拟隧道三维模型,传力准确性高,应用范围广泛。
-
公开(公告)号:CN110008562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1910243694.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Abstract: 一种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包括步骤一,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步骤二:确定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步骤三: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选择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五: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步骤六: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七: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对既有道路设施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工后损伤评价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常采用定性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0856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43694.4
申请日:2019-03-28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 北京逸群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基于监测控制偏离度的既有道路设施的工后损伤判定方法,包括步骤一,监测既有道路设施的最大变形值Umax;步骤二:确定穿越工程施工过程中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步骤三:计算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选择最大值作为最终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步骤四:确定穿越工程施工后既有道路设施的监测控制偏离度δ2;步骤五:监测控制偏离度δ1max与监测控制偏离度δ2的大小;步骤六:确定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步骤七:当既有道路设施的控制偏离度δ≥1.0时,对既有道路设施采取补救措施。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工后损伤评价没有一套成熟的评价体系、常采用定性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