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新型侧模结构的轮毂铸造模具

    公开(公告)号:CN107199325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710436473.X

    申请日:2017-06-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18/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新型侧模结构的轮毂铸造模具,包括上下分置的上模和下模,设置在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的侧模,所述上模、下模和侧模围成轮毂的铸造型腔,所述侧模在轴向方向上分为三个分体侧模块,即上侧模块、下侧模块以及位于所述上侧模块、下侧模块之间的中间侧模块;从轴向方向上看,所述中间侧模块对应所述铸造型腔的轮辐铸造区和轮辋铸造区的连接铸造区设置,在所述中间侧模上设置有冷却机构。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所述上侧模块、中间侧模块和下侧模块别进行有效的、相对独立的冷却控制。

    用于铸造模具上的循环冷却机构

    公开(公告)号:CN106914605A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710309095.9

    申请日:2017-05-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2D2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铸造模具上的循环冷却机构,包括上基体和底板,底板用于连接到模具上表面上并密封设置在模具中的第一热节点散热腔上,上基体中设置有第一进料腔和连通第一进料腔的第一引流管,第一引流管穿过底板深入到第一节点散热腔内;底板中设置有第一回流腔,底板的下表面上还设置有连通第一回流腔的第一回流腔入口,第一引流管与第一回流腔入口对应设置,并让它们位于对应于第一热节点散热腔的第一单元区域内,在底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环绕第一单元区域的第一环形密封机构从而让第一引流管与第一回流腔入口适配地组成一组独立的第一冷媒进出集成单元。这样,底板为设置多根冷却管提供了能够灵活布置的基础,减少了上基体的布局位置以及上基体与模具之间的结合面积对冷却管布局的限制。

    输送铸造用金属熔液的升液管及其应用的铸造模具

    公开(公告)号:CN106825424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210368.4

    申请日:2017-03-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铸造用金属熔液的升液管及其应用的铸造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大致呈管状的骨架体,所述骨架体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凹凸区域,在内外两侧的所述凹凸区域上分别涂附有内保温涂层和外保温涂层,所述骨架体的机械强度大于所述外保温涂层、内保温涂层的机械强度;所述外保温涂层和内保温涂层是由绝热矿物混合料制成的涂层,其包括有氧化铝、滑石粉、云母、硅藻土和氧化钛。这样便于所述升液管的维护,延长所述升液管的寿命。

    高压铸造的加氧方法及其加氧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551540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70118.3

    申请日:2013-11-16

    Inventor: 简伟文 胡志彬

    Abstract: 高压铸造的加氧方法,包括通向高压铸造压机的压室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连通有供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管管线上并联连接有压缩空气供应系统;在所述供氧系统供氧前,先通过所述压缩空气供应系统向所述进气管供气,从而吹扫所述压室,并检测所述进气管是否与所述压室导通。上述加氧方法及其加氧装置,不仅能够有效地向型腔内的金属液体加氧,而且结构简单,氧气消耗量小。为此可以应用到高压铸造的加氧方法及其加氧装置中。

    重力铸造轮毂的侧模具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318212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810029292.6

    申请日:2008-0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力铸造轮毂的侧模具结构,包括腹板、上筋板和下筋板,所述上筋板和下筋板分别位于所述腹板的外侧壁上部和下部且与所述腹板垂直固连;围绕所述腹板的外侧,还设置有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的中段部位与所述腹板的外侧壁分离悬空,而两端分别与所述腹板的两侧端固连。所述加强筋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所述加强筋板之间设置支撑筋,支撑筋与所述加强筋板垂直连接。本发明强化了侧模具腹板两侧端的受力力矩,相对弱化中段部位的强度,让侧模具因热膨胀内应力产生的变形量移至中部位置,这样由于侧模具两侧端部的变形量变小,产生的变形缝隙也小。在重力铸造汽车轮毂的生产中,本发明具有广泛的应用。

    含散热结构的铸造模具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356228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1810515717.8

    申请日:2018-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散热结构的铸造模具,包括有至少两个模仁块,所述模仁块上设置有前造型面壁,全部所述模仁块的前造型面壁围成用于铸造铸件的铸件型腔,其特征在于,在至少其中一个所述模仁块上设置有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布置在所述前造型面壁的正后方,在所述凹陷腔内设置有多排散热板壁,所述散热板壁的根部直接连接到所述凹陷腔的腔底壁上,所述散热板壁纵横交错布置并在所述凹陷腔内形成能够引导冷媒迂回并顺序流动的蛇形冷媒通道;还包括有盖封在所述凹陷腔的腔口部上的盖板,在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冷媒输入口和冷媒输出口,所述冷媒输入口和所述冷媒输出口分别连通所述蛇形冷媒通道。这样,能够优化冷却效果。

    含有保温结构的铸造模具
    1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332648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1811427115.3

    申请日:2018-11-27

    Abstract: 含有保温结构的铸造模具,包括有铸造型腔和用于围成铸造型腔的铸腔侧壁,铸腔侧壁包括铸腔内、外侧壁,铸造型腔包括窄型腔部和宽型腔部,由宽型腔部铸造出来的厚壁体的厚度大于由窄型腔部铸造出来的薄壁体的厚度,窄型腔部的窄铸腔内侧壁的厚度小于宽型腔部的宽铸腔内侧壁的厚度,并且窄铸腔内侧壁与宽铸腔内侧壁之间为分体结构,窄铸腔内侧壁与宽铸腔内侧壁的结合处设置有隔热凹槽;或者/和窄型腔部的窄铸腔外侧壁的厚度小于宽型腔部的宽铸腔外侧壁的厚度,并且窄铸腔外侧壁与宽铸腔外侧壁之间为分体结构,窄铸腔外侧壁与宽铸腔外侧壁的结合处设置有凹槽。这样,使得宽型腔部内的厚壁体先于窄型腔部内的薄壁体凝固,形成合理的凝固顺序。

    抽芯式轮毂铸造模具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4704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011919.6

    申请日:2023-08-11

    Abstract: 抽芯式轮毂铸造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和设置在上模、下模之间的侧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型芯组件,型芯组件包括活动型芯和驱动杆;其中,活动型芯包括有纵向布置的连接部和横向布置的型芯部,连接部收藏于凹陷腔内,在连接部上形成有倾斜通道,而型芯部能够于凹陷腔的腔底壁上横向滑动;还包括有能够驱动驱动杆纵向上下移动的活动板,驱动杆的上端传动连接活动板,驱动杆的下端倾斜布置并滑动插于倾斜通道上;型芯部能够在沿正纵向移动的驱动杆的驱动下,横向滑动穿过凹陷腔的腔侧壁插入到型腔内,型芯部还能够在沿反纵向移动的驱动杆的驱动下,横向滑动穿过凹陷腔的腔侧壁退离型腔。

    一种改进的铝合金轮毂下模型腔面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8555266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1810144472.2

    申请日:2018-02-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的铝合金轮毂下模型腔面结构,所述下模的型腔面上包括边缘相交的轮辐型腔面和轮辋型腔面,分别从轮辐型腔面和轮辋型腔面向二者相交的边缘拉若干成对的凹槽,所述成对的凹槽在二者相交的边缘连通。本发明通过设置在下模上的轮辐型腔面和轮辋型腔面相交边缘的相连通的成对凹槽,通过打乱铝水的流向、加速两股铝水的相汇,并且刺破铝水表面的氧化皮,从而提供了一种优秀的消除冷隔的方案。

    带点喷式冷却系统的模具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3059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11294553.3

    申请日:2022-10-21

    Abstract: 带点喷式冷却系统的模具,包括设置有第一冷却槽和第二冷却槽的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块上的第一点冷总成和第二点冷总成;所述第一点冷总成包括有第一冷媒传输通道、第一冷媒喷管以及盖封所述第一冷却槽的槽口的第一堵头块,所述第一堵头块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槽的第一堵块通道,所述第一冷媒喷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堵块通道伸入到所述第一冷却槽内,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冷媒传输通道;所述第二点冷总成包括有第二冷媒传输通道、第二冷媒喷管以及盖封所述第二冷却槽的槽口的第二堵头块,所述第二堵头块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槽的第二堵块通道,所述第二冷媒喷管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堵块通道伸入到所述第二冷却槽内,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媒传输通道;所述第一堵块通道与第二堵块通道相通,所述第一冷媒传输通道可选用为向所述第一冷媒喷管供送冷媒,或回收流入到所述第一冷媒喷管的废弃冷媒;所述第二冷媒传输通道可选用为向所述第二冷媒喷管供送冷媒,或回收流入到所述第二冷媒喷管的废弃冷媒。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