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393005B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710611999.7
申请日:2017-07-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T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岩石块体系统建模方法,步骤是:A、输入表征岩体工程模型边界、确定与随机结构面几何参数的三角形,建立三角形面、边、点之间的拓扑访问关系;B、计算空间内所有面的交线;C、采用递归算法进行线段共面识别;D、计算空间中所有线段的交点;E、识别空间中所有面上的闭合回路;F、分析闭合回路之间的包含关系;G、更新空间中面、边、点的拓扑访问关系;H、删除空间中的孤立多边形面,生成非孤立多边形面的双胞面;J、通过几何拓扑分析识别空间中所有三维岩石块体,并分析块体之间的包含关系。通过对岩体结构面网络的点、线、面、体的几何拓扑相关分析实现了三维复杂块体系统的全空间识别,操作简便,分析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951474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320997.9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昆明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技术和多源数据融合的矿山高陡边坡滑坡机器学习预测方法,包括:无人机拍摄的高分辨率数字表面模型;将数字表面模型数据在ArcGIS软件中去除非地形特征后转换成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数字高程模型当中露天矿山表面精细化模型,将表面精细化模型作为约束对三维地质模型表面进行修整,利用Python对ArcGIS软件和三维地质模型分析的因子进行融合,以构建完整的边坡数据;将融合后的完整边坡数据输入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生成边坡滑坡易发性的预测模型;优化后的模型用于对新的边坡数据进行滑坡易发性预测。本发明不仅能全面分析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还能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保持高效,实现对矿山工程中边坡稳定性的更精准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3269886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10473010.7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T1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数据融合的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方法,包括:采用倾斜摄影方法获得边坡地表模型;采用空间插值算法生成三维多层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地形等高线;采用空间插值算法重构地形面;利用重构的地形面网格替代多层DEM的地表层网格,形成修正的三维多层DEM,基于网格地层分析生成三维地层体元模型;生成边坡表面模型,生成结构体模型;将三维地层体元模型、边坡表面模型与结构体模型整合形成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按统一拓扑关系产生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数据;在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建立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可以为岩土工程计算分析提供仿真模型,采用多种几何拓扑描述方式,数据形式适应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3128028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321871.3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输入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设定工程结构体模型及其材料属性;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对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进行面—面重叠处理;建立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输入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等参数;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实现了岩土结构耦联体系从可视化模型到可计算模型的数据转化,提高了岩土结构分析效率,为施工设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449214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49136.3
申请日:2022-0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E02D1/00 , E02D17/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陡节理边坡开挖危险性分区的划分方法,包括:A.建立边坡的地质概化模型;B.采用连续介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边坡数值模型,分析边坡在分步开挖作用下的动态稳定性,如果发生失稳,则停止开挖转向步骤C,否则转向步骤F;C.根据边坡塑性区分布和位移云图沉降情况判断获取边坡潜在滑动面;D.根据步骤C中获取的边坡潜在滑动面,采用不连续介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边坡数值模型,分析边坡的潜在失稳过程;E.根据边坡失稳后岩体的堆积范围,对边坡进行危险性分区;F:结束危险性分区;本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分区结果更为精确,为开挖作用下高陡边坡的危险性分区提供了方法与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3378261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559984.7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1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简化计算模型;进行地基土体分层;将堆载自重荷载简化为均布荷载,进行堆载自重荷载的计算;计算基底下各计算点的土层竖向附加应力;计算考虑固结度影响的各土层压缩模量;计算各土层压缩变形量;计算地基总沉降;确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计算地基各土层厚度中点处的附加应力及自重应力;计算不同土层厚度中点处的总应力;计算地基各土层考虑固结度变化的地基承载力并评判其是否满足要求。本发明考虑了软弱土层固结度对地基沉降和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大面积高强度堆载引起的地基沉降和极限承载力,易于操作,适用性较强,便于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3269886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473010.7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T1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源数据融合的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方法,包括:采用倾斜摄影方法获得边坡地表模型;采用空间插值算法生成三维多层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地表地形等高线;采用空间插值算法重构地形面;利用重构的地形面网格替代多层DEM的地表层网格,形成修正的三维多层DEM,基于网格地层分析生成三维地层体元模型;生成边坡表面模型,生成结构体模型;将三维地层体元模型、边坡表面模型与结构体模型整合形成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按统一拓扑关系产生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数据;在实现多源数据的有效融合,建立边坡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可以为岩土工程计算分析提供仿真模型,采用多种几何拓扑描述方式,数据形式适应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326741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279836.X
申请日:2021-03-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十堰海胜建设有限公司 , 郧西海嘉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石混合体循环剪切渗流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加载系统,垂直加载系统,剪切盒,渗透水压加载系统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所述的水平加载系统包括左边水平加载系统和右边水平加载系统;所述垂直加载系统设置于上剪切盒上方,包括滚轴排、传力板、竖向位移传感器、垂直荷载传感器及垂直方向千斤顶,所述剪切盒包括下剪切盒及位于下剪切盒上方的上剪切盒;所述渗透水压加载系统包括水压压力泵、量杯、进水管路及出水管路,所述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包含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本发明还公开对应试验方法;通过左、右水平加载系统,可以实现土石混合体的循环加载,可实现的试验种类较多,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3128028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321871.3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30/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输入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设定工程结构体模型及其材料属性;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对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进行面—面重叠处理;建立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输入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等参数;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实现了岩土结构耦联体系从可视化模型到可计算模型的数据转化,提高了岩土结构分析效率,为施工设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989460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197748.5
申请日:2021-02-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E01C3/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土地区路基施工、运营引起的路基沉降计算方法,包括:依据路基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构建计算模型;地基土分层;计算各分层界面处土的自重应力;计算各分层界面处基底中心下竖向附加应力;确定计算深度;计算复合地基压缩模量及加固区的平均复合地基模量;利用室内压缩试验所得不同土体的压缩模量计算各个土层的压缩量;把各分层土体的压缩变形值进行叠加,得到路基总沉降值;计算新建线路路基施工期引起的路基沉降;计算新增线路运营荷载引起的沉降;该方法快捷且易行,适用性较强,便于实施;提高了评估软土地区新建线路施工方法是否安全可靠的效率;对于快速评估新增线路对既有线路路基的影响具有一定工程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