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43533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110718863.2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6V40/16 , G06V10/774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目标人脸识别方法,包括:构建高到低的生成对抗网络,将第一像素人脸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所述生成对抗网络获得接近真实场景下的第二像素人脸图像;构建教师‑学生网络,使用第一像素人脸图像和第二像素人脸图像训练所述教师‑学生网络,将待识别的第二像素人脸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所述教师‑学生网络得到识别结果。本发明能够提升小目标人脸图像的识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3435334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718863.2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目标人脸识别方法,包括:构建高到低的生成对抗网络,将第一像素人脸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所述生成对抗网络获得接近真实场景下的第二像素人脸图像;构建教师‑学生网络,使用第一像素人脸图像和第二像素人脸图像训练所述教师‑学生网络,将待识别的第二像素人脸图像输入训练好的所述教师‑学生网络得到识别结果。本发明能够提升小目标人脸图像的识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708443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897583.5
申请日:2019-09-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4N5/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光轴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摄像设备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单光轴摄像装置包括镜头和感光芯片;所述镜头用于聚焦光线,所述镜头正对所述感光芯片的感光区域;所述感光芯片用于感应经过镜头入射到感光芯片上的光线,并将其拍摄成图片,所述感光芯片包括红外感光芯片和可见光感光芯片,所述红外感光芯片与所述可见光感光芯片堆叠设置,且所述红外感光芯片位于所述可见光感光芯片之上,可见光能够穿过所述红外感光芯片照射至所述可见光感光芯片。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可以实现同步获取目标的红外及可见光图像,且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完全达到像素级匹配,尤其适用于全天时图像监控设备,且结构简单,有利于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7372271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207197.1
申请日:2023-09-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6T5/50 , G06T3/4038 , G06N3/045 , G06N3/0455 , G06N3/0464 , G06N3/048 , G06N3/084 , G06N3/0895 , G06N3/09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知识蒸馏的自监督可见光与红外图像融合方法,包括:接收待融合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将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进行拼接,得到拼接图像;将拼接图像输入图像融合模型中,得到融合图像;其中,图像融合模型包括教师网络部分和学生网络部分;教师网络部分包括:教师编码器,用于提取拼接图像的特征,得到第一特征信息;教师第一解码器和教师第二解码器,分别用于基于第一特征信息重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学生网络部分包括:学生编码器,用于在教师编码器的指导下提取拼接图像的特征,得到第二特征信息;学生解码器,用于基于第二特征信息生成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的融合图像。本发明能够充分融合两类图像的有用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7197194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19670.0
申请日:2023-09-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6T7/269 , G06V10/20 , G06N3/0464 , G06N3/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路光流信息时间一致性的微光视频增强方法,包括:获取单张视频帧、预测的光流信息和真实的光流信息;将单张视频帧、预测的光流信息和真实的光流信息输入至微光视频增强模型中,得到增强的视频帧图像;其中,微光视频增强模型包括:第一支路网络部分,以单张视频帧为输入,输出预测增强后的单张视频帧图像;第二支路网络部分,以单张视频帧和预测的光流信息为输入,得到第二支路网络输出图像;第三支路网络部分,以单张视频帧和真实的光流信息为输入,得到第三支路网络输出图像。本发明解决时间不稳定性问题,同时无需采用3D卷积模块,减小资源的开销。
-
公开(公告)号:CN116824433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495293.4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6V20/40 , G01S17/06 , G01S17/86 , G01C21/16 , G06V10/80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9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自监督神经网络的视觉‑惯导‑雷达融合自定位方法,包括:获取视频帧序列、惯导数据和激光雷达点云图;将视频帧序列、惯导数据和激光雷达点云图输入至位姿估计网络模型,得到输入视频帧的相对位姿估计;其中,位姿估计网络模型包括:深度预测网络,用于根据输入的视频帧序列得到深度图;特征提取网络,用于分别对输入的视频帧序列、惯导数据和激光雷达点云图提取特征信息,得到视觉特征、动量特征和雷达特征;特征融合网络,用于将视觉特征和雷达特征进行融合得到预融合特征,再将预融合特征与动量特征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特征;位姿估计网络,用于根据融合特征预测位姿变换矩阵。本发明提升了自监督深度定位算法的定位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884159A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申请号:CN202210474755.X
申请日:2022-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H02J7/00 , H01M50/213 , H01M50/244 , H01M50/247 , H01M50/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管理可拆装多串并的电池盒,包括电池仓、第一电池盖板和第二电池盖板,所述第一电池盖板和第二电池盖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池仓的两端,所述第一电池盖板与所述电池仓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盖板未朝向所述电池仓的一侧设置有电源管理板;所述电源管理板通过电池盖触点模块与所述电池仓内的若干组串联的电池相连;所述电源管理板上设置有单组串联电池均衡保护模块和多路电池可配置放电模块。本发明能避免电池之间的不平衡导致过充过放,保护电芯同时又能够稳定的供电和放电。
-
公开(公告)号:CN113807214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15756.X
申请日:2021-08-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deit附属网络知识蒸馏的小目标人脸识别方法,包括:构建deit网络作为学生网络,并构建教师网络并在其后增加残差连接模块,利用教师网络先在高像素人脸图像上训练学生网络;对训练好的学生网络输入小目标人脸图像,得到第二分类特征和第二蒸馏特征;对所述教师网络输入与训练好的deit网络相同身份但未降采样的图像,得到第二教师特征;根据所述第二分类特征与真实标签构建第三损失函数,根据所述第二蒸馏特征与第二教师特征构建第四损失函数,并将所述第三损失函数和第四损失函数相加得到第二总损失;在所述第二总损失下,对训练好的deit网络进行二次训练。本发明能够对小目标人脸图像进行有效识别。
-
公开(公告)号:CN111738045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060122.5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图像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获取鱼眼图像;根据训练后的对象确定模型中的特征提取模块对鱼眼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多个特征图像;特征提取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可形变卷积层;多个特征图像的尺度互不相同;根据训练后的对象确定模型中的对象检测模块对多个特征图像进行检测,得到多个边界框;多个边界框均为不规则的四边形;确定多个边界框的每个边界框中对象的类别和位置信息。本申请通过引入可形变卷积层,可以自适应地生成采样位置,从而提取有效的畸变特征;另外,训练后的对象确定模型可以输出与对象匹配的畸变形状。如此,可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可以提高对象检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202041633U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20059533.9
申请日:2011-03-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多轴向磁通门传感器,包括外壳、电路板和至少2个磁通门探头,所述的各个磁通门探头两两相间45度设置,并固定在所述的外壳的边缘;所述的电路板固定在所述的外壳的底面;所述的电路板上设有依次相连的滤波器、放大器、微处理器和输入输出接插件;所述的各个磁通门探头分别与所述的滤波器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探测弱磁场扰动情况在平面分量上变化以及测试目标物体存在及其移动状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