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检测承压设备内壁力学性能的压痕仪固定机构及固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46084B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10591417.4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承压设备内壁力学性能的压痕仪固定机构,包括空心圆柱底座、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及第二高度调节组件;所述空心圆柱底座设置2个,2个所述空心圆柱底座与承压设备筒体内壁面接触,且每个所述空心圆柱底座内设置有圆柱形电磁铁;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及第二高度调节组件分别设置2组,2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的一端分别与2个空心圆柱底座固定连接,2组所述第一高度调节组件的另一端分别与2组第二高度调节组件铰接,压痕仪固定于2组所述第二高度调节组件的另一端且压痕仪与承压设备筒体内壁接触。该固定机构能够将压痕仪固定于不同直径的承压设备筒体内,从而对筒体内壁进行力学性能检测。

    基于压入能量差法的非均匀焊接接头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77979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436181.7

    申请日:2022-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压入能量差法的非均匀焊接接头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垂直于焊接接头焊缝方向打磨出带状测试区,按照测试需求标记测试点位置;在每个测试点采用装载有努氏压头的压痕仪进行两次加载压入;在每个测试点采用装载有球形压头的压痕仪进行连续球压痕测试,获得该测试点材料的屈服强度σy及硬化指数n;将每个测试点对应的屈服强度σy及硬化指数n带入无应力曲线斜率公式中得到该测试点的无应力努氏压头压痕曲线斜率C0;将每个测试点的C0带入F=C0h2中,得到该测试点的无应力状态的努氏压头压痕曲线;分析每个测试点的数据,得到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分布。本发明解决了焊接接头局部材料梯度、应力梯度影响测试结果准确性的问题。

    一种小冲杆疲劳试验获得材料应变-寿命曲线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12817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597687.1

    申请日:2021-05-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冲杆疲劳试验获得材料应变‑寿命曲线的方法,涉及材料疲劳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包括:获取材料的最大载荷‑疲劳寿命曲线;获得材料混合硬化模型参数;建立小冲杆疲劳试验的有限元模型;确定小冲杆疲劳试样的临界面并求取临界面上的应力应变历史;确定材料能量‑寿命公式;确定单轴疲劳的材料应变‑寿命曲线。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小冲杆疲劳试验、单次单轴疲劳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获得材料的应变‑寿命曲线;进而可以准确测试材料的疲劳性能,评估在役设备材料、局部微区材料以及新材料的疲劳性能,还可以节省大量材料,对在役设备材料、新材料以及局部微区的疲劳性能测试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压力容器T型接管焊缝局部热处理加热带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04432A

    公开(公告)日:2020-06-19

    申请号:CN202010198494.4

    申请日:2020-03-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焊接热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大型压力容器T型接管焊缝局部热处理加热带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T型接头各尺寸参数;2)确定主加热带宽度W;3)确定主加热带与辅助加热带轴向距离b;4)确定辅助加热带轴向宽度Wa;5)确定主加热带与辅助加热带环向距离c;6)确定辅助加热带环向宽度Mm;7)确定接管加热带宽度Wt;8)确定筒体保温棉宽度。本发明经过大量实验,巧妙设计各热处理参数,最后得出最佳T型接管焊缝局部热处理加热带布置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压力容器T型焊接接头内表面残余应力,以此能够最大化提高其抗应力腐蚀开裂的能力。

    压力容器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59048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451570.0

    申请日:2025-0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无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属于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检测技术领域。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压力容器模拟件、压痕仪以及移动机构,所述压痕仪通过移动机构调整检测位置并对压力容器模拟件进行无损检测;所述压力容器模拟件具有相邻筒节对焊形成的中间环焊缝及每个筒节卷筒后焊接形成的纵焊缝,并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水平导轨以及两条相互平行的弧形导轨,所述弧形导轨垂直设置于水平导轨上方,且两条所述弧形导轨环绕压力容器模拟件设置。本发明的检测装置能够在实验室模拟压力容器服役环境并对其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进行无损检测,为工程现场提供理论指导。

    压痕仪预定位机构、具有该机构的压痕仪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30292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00729.7

    申请日:2024-02-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痕仪预定位机构、具有该机构的压痕仪及其使用方法,涉及压痕仪技术领域。所述预定位机构包括预定位驱动电机、弹簧连杆组件及超弹性垫片,所述弹簧连杆组件的一端与预定位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垫片固定板搭载超弹性垫片,所述弹簧连杆组件与预定位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垂直,所述超弹性垫片与弹簧连杆组件垂直,所述预定位驱动电机能够通过弹簧连杆组件将超弹性垫片旋转至压痕仪压头的正下方。利用本发明的压痕仪预定位机构对压痕仪的压头进行预定位,能够快速且准确地确定压头的预接触点,无需人工一直关注压头与被测试面之间的距离,避免现场测试盲区的限制,且缩短了预加载的等待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

    一种带外重整的SOFC发电系统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936853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724161.0

    申请日:2023-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外重整的SOFC发电系统,包括SOFC电堆;SOFC电堆入口与重整反应组件的气体出口相连,重整反应组件的原料气入口与静态混合器出口相连,静态混合器入口与喷射器出口相连;喷射器入口与汽包出口相连,汽包入口与蒸发器出口相连,蒸发器入口与供水系统相连;喷射器的引射入口与柴油蒸气供给系统相连;蒸发器内设置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与蒸发器内的加热管相连。本发明通过设置喷射器,根据喷射器原理通过调节进入喷射器的水蒸气的压力来调节水蒸气与柴油蒸气的流量比例,在进入喷射器的水蒸气的压力稳定时,进入喷射器的水蒸气与柴油蒸气的流量也维持稳定,从而有效控制水蒸气与柴油的水碳比例稳定。

    一种小冲杆试验获取服役管线钢断裂韧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836307B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110027974.9

    申请日:2021-01-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冲杆试验获取服役管线钢断裂韧性的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有限元模拟进行不同尺寸预制缺口小冲杆试样模型与结果分析,得到最优的预制缺口尺寸与试样厚度;开展含有最优预制缺口尺寸的管线钢小冲杆试样试验得到小冲杆试验的载荷‑位移曲线,并确定临界断裂韧性Jc(SP);开展试样三点弯试验得到断裂韧性Jc值;将临界断裂韧性Jc(SP)与材料断裂韧性Jc值进行关联,引入参数k和J0,建立小冲杆试验与试样三点弯试验得到的断裂韧性方程,即:JC=kJC(SP)+J0。本发明建立了贯穿型缺口小冲杆试样有限元模型,提出了最佳缺口与试样尺寸,适合用于材料断裂韧性的测试,可以很好地测试在服役管线钢的断裂韧性。

    一种利用球形压痕法计算断裂韧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76963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0889890.6

    申请日:2021-0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球形压痕法计算断裂韧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基于球形压头压痕试验,在恒定速率下,获取卸载条件下的全程载荷‑位移曲线;(2)获取载荷‑位移曲线的拟合斜率;(3)利用有限元对球形压头压入过程进行模拟,获取压痕表面形貌三维等高线图,并基于压痕表面形貌三维等高线图获得压痕截面高度堆积图及压痕表面形貌投影图;(4)计算压入深度偏差系数及投影面积偏差系数;(5)由压入功与压入断裂能联合公式及步骤(4)所得的压入深度偏差系数、投影面积偏差系数,计算断裂韧性。本发明基于已有的球形压痕法测试断裂韧性计算模型,引入压痕表面形貌对断裂韧性的影响,对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计算精确度。

    用于降低全场焊接残余应力的高压水射流喷嘴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270060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2010210306.5

    申请日:2020-03-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全场焊接残余应力的高压水射流喷嘴及装置。高压水射流喷嘴包括进水段、空化段和出水段,进水段包括进水端口和上部空化腔,进水端口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筒状,通过进水端收缩端口与上部空化腔相通;空化段包括下部空化腔、夹持端和最终引入端上部,最终引入端上部的上段为上宽下窄的锥形筒状,下段为最终引入端口;空化段的上端与进水段的下端相连,将上部空化腔与下部空化腔相接形成完整的空化腔,空化腔直径为进水端收缩端口直径的3~5倍;出水段与夹持端可拆卸相连,将最终引入端上部与最终引入端下部相接形成完整的最终引入端;出口为上窄下宽的椭圆形锥形筒状,出口端半长轴距离为出口端半短轴距离的3~5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