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管隧道用端封门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4738309U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520256247.X

    申请日:2015-04-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领域,提供一种沉管隧道用端封门结构,设置在预制管节的各管孔两端,其包括第一预埋件和封门面板,在管孔端部沿内壁周向分别埋设多个第一预埋件,多个第一预埋件的钢板首尾紧密连接,第一预埋件的钢板表面从管孔内壁中露出;封门面板由多个独立并排布置的条形钢板装配组成,条形钢板的边缘通过第一密封钢板与第一预埋件的钢板密封焊接连接,多个条形钢板之间分别通过第二密封钢板焊接连接,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配式焊接止水端封门结构。相对于现有的一次性端封门结构和装配式橡胶止水端封门结构,其拆装方便,减少了人力消耗,可重复利用,节约了工程材料,对封门面板变形及安装误差适应性强,降低了工程防水安全风险。

    一种负浮力沉管及其预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52367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011287920.8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浮力沉管及其预制方法,沉管包含本体,所述本体的设计干舷值小于0。无需将管节设计为对应水域中能够自浮,因此,无需为保证浮运时最小干舷值而增加沉管的截面高度,避免了设计环节中考虑干舷值与运营期抗浮的设计矛盾,无需设置干坞检测干舷值,特别适用于场地受限的工程项目。本申请打破了现有技术中必须采用自浮沉管的设计理念,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结构高度,节省主体结构、基槽回填等工程量,无需设置干舷调整层,有效节省预制成本及施工成本,有利于降低设计难度及预制难度,避免了浮运环节在水中调节干舷值的繁琐操作,有利于缩短运输时间,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悬浮隧道管段姿态测量装置、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108469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455405.7

    申请日:2019-0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浮隧道管段姿态测量装置、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测量装置包括用于与悬浮隧道模型管段相固定连接的支架,支架上固定连接有的背景板,背景板上设有的至少两个特征点,以及对特征点进行实时图像采集的图像采集装置;试验系统包括水池、模型管段以及任一所述的测量装置,模型管段放置于水池中,测量装置的支架固定安装在模型管段上;试验方法为制作支架以及背景板;将背景板固定安装在支架上,将支架固定安装在模型管段上,并将模型管段放置于水池中;利用图像采集装置记录特征点初始数据,将管段姿态调平;水池注水,保证特征点位于水面以上,进行工况试验,利用图像采集装置记录特征点位置变化。

    一种负浮力沉管及其预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52367A

    公开(公告)日:2021-01-22

    申请号:CN202011287920.8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负浮力沉管及其预制方法,沉管包含本体,所述本体的设计干舷值小于0。无需将管节设计为对应水域中能够自浮,因此,无需为保证浮运时最小干舷值而增加沉管的截面高度,避免了设计环节中考虑干舷值与运营期抗浮的设计矛盾,无需设置干坞检测干舷值,特别适用于场地受限的工程项目。本申请打破了现有技术中必须采用自浮沉管的设计理念,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结构高度,节省主体结构、基槽回填等工程量,无需设置干舷调整层,有效节省预制成本及施工成本,有利于降低设计难度及预制难度,避免了浮运环节在水中调节干舷值的繁琐操作,有利于缩短运输时间,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最终接头的移动止水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00537B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10765656.6

    申请日:2017-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最终接头的移动止水系统及使用方法,所述最终接头和顶推小梁上安装有使环形空腔与外侧水流相对密封的外部止水装置,所述外部止水装置包括柔性止水带,该柔性止水带一端连接最终接头,另一端连接顶推小梁,其伸展长度与顶推小梁向外移动的长度相对应,所述环形空腔的腔体内还安装有内部止水装置,该止水系统的外部止水装置和内部止水装置同时构成移动式止水系统,采用双重止水装置,达到复合止水的作用,当外部止水装置发生渗漏或损坏时,内部止水装置发挥功能,进一步实现止水目的,保证最终接头的顺利安装。

    一种移动式复合止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00538B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710765657.0

    申请日:2017-08-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复合止水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可相互移动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二者之间形成结合腔,两个构件上安装有使结合腔相对密封的外部止水装置,所述外部止水装置包括分别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连接的柔性止水带,该柔性止水带的伸展长度与两个构件相对移动的长度相对应,所述结合腔的腔体内还安装有内部止水装置,该止水系统的外部止水装置其主要止水作用,内部止水装置起备用、复合止水的作用,当外部止水装置发生渗漏或损坏时,内部止水装置发挥作用,进一步实现止水功能,不会对施工或使用产生影响,达到复合止水的效果,实现双重止水的目的和作用。

    最终接头的移动止水系统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00537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10765656.6

    申请日:2017-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073 E02D29/16 E02D31/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最终接头的移动止水系统及使用方法,所述最终接头和顶推小梁上安装有使环形空腔与外侧水流相对密封的外部止水装置,所述外部止水装置包括柔性止水带,该柔性止水带一端连接最终接头,另一端连接顶推小梁,其伸展长度与顶推小梁向外移动的长度相对应,所述环形空腔的腔体内还安装有内部止水装置,该止水系统的外部止水装置和内部止水装置同时构成移动式止水系统,采用双重止水装置,达到复合止水的作用,当外部止水装置发生渗漏或损坏时,内部止水装置发挥功能,进一步实现止水目的,保证最终接头的顺利安装。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