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399077A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510900409.3
申请日:2015-12-0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1P2004/8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物理场下原子掺杂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原子掺杂处理之前,以一定比例的Ar/N2/NH3混合气体为等离子气体通过电感耦合产生较大的感应电压,使等离子体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对预掺杂的碳材料碰撞,放电等离子放电处理时间为10秒~30分钟,沉积炉内压力为0.2~200pa,从而使得其表面碳六元环结构产生缺陷,便于N,S,B,P,O等其它原子掺入并与碳原子形成双键。本发明改变碳材料的电子结构,提高的自由载流子密度,从而提高掺杂率。
-
公开(公告)号:CN103290386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10229037.7
申请日:2013-06-09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23C16/32 , C23C16/455 , C23C16/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孔隙结构C/SiC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制备的C/SiC涂层材料与基体结合紧密,分为典型的三区结构:界面结合区、孔隙过渡区和外层致密区,涂层的致密外层和界面层之间的区域分布许多直径在3-20μm的孔隙。本发明的制备工艺是在自行设计的“狭缝式”沉积室内,控制狭缝尺寸在2-8mm,以MTS作为SiC源气体,以H2作为MTS的载气,H2和Ar作调节气体,制备含直径在3-20μm孔隙结构的C/SiC涂层。大流量负压快速沉积工艺,利用反应气体迅速通过狭缝气道沉积。本发明制备的含有孔隙结构C/SiC涂层提高涂层和基体材料结合强度,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热应力引起的涂层裂纹,大大改善了涂层的使用性能。同时克服了普通工艺气相制备涂层周期长、尺寸受限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2146641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110005821.0
申请日:2011-01-1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植入法改性炭纤维纸的制造工艺。通过先分散制备好的或商业化的碳纳米管,用酚醛树脂溶液作粘接剂,把分散好的碳纳米管均匀地涂覆在用传统方法制备的炭纸表面,碳纳米管就会被粘接到炭纸上,因为具有“钉扎作用”碳纳米管会垂直于附着的炭纸表面,再炭化;最后还可以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通过沉积热解炭把碳纳米管牢固地固定在炭纸的表面。该发明可以大面积地、批量化地在炭纸表面植入碳纳米管,该方法不仅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可以显著地增加碳纳米管在炭纸表面的附着力,使得碳纳米管不易剥落,而且不会带入其它不利的元素。
-
公开(公告)号:CN112730255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110083100.5
申请日:2021-01-21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镭目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系统,包括载物台、脉冲激光器、光谱仪、激光聚焦模块以及汇聚模块;载物台包括设于汇聚模块前侧的样品激发块,样品激发块设有用于与样品贴合的样品放置端面和与激光聚焦模块连接的第一接口,样品激发块的内部设有进光通道、信号光采集通道以及与进光通道连通的吹气通道,进光通道从第一连接部延伸至样品放置端面,信号光采集通道的第一端与进光通道连通,第二端延伸至样品激发块的端面且与汇聚模块的入射孔相对。本申请提供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系统能够减小信号光传输过程中紫外信号的损耗、降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系统的搭建难度,从而提高系统深紫外信号的采集强度以及检测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91385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0821653.5
申请日:2023-07-0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35/83 , C04B35/52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C/C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含量YB4掺杂C/C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将YCl36H2O‑C6H12O6溶于去离子水、H3BO3溶于丙三醇‑酒精混合溶液或二甲基甲酰胺,分别得到Y‑C源、B源液相先驱体;(2)将C/C复合材料先后浸渍于B源、Y‑C源液相先驱体中并进行低温热处理,循环3次后进行中温热处理,循环中温热处理3次后再予以高温处理,制得C/C‑YB4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碳热、硼热还原法,将YB4均匀引入炭纤维坯体内部,实现C/C复合材料基体内部YB4含量的突破,YB4含量可达到33.52%,而且均匀固结在基体中,从而提高了C/C基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耐烧蚀性能,同时,C/C‑YB4复合材料可作为基体材料,继续填充SiC或其它超高温陶瓷,获得具有强耐烧蚀性能的炭/陶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647795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16776.0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35/56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iC‑MC复相陶瓷先驱体及其复相陶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M(Zr,Ti,Hf)Clx金属氯化物作为超高温陶瓷金属源,以苯丙烯醇为碳源,以富Si‑H键聚硅烷高分子为硅源,二甲苯作为反应介质,加热回流,反应制得SiC‑M(Zr,Ti,Hf)C陶瓷先驱体,将此先驱体固化,高温裂解无机化最终制得SiC‑M(Zr,Ti,Hf)C复相陶瓷。本发明将金属氯化物醇解反应与硅氢加成反应相结合,制备条件温和,过程可控性高,组分易调节,制得M(Zr,Ti,Hf)C、SiC晶相分布均匀、相互嵌入。
-
公开(公告)号:CN112174684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011061194.8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4B35/80 , C04B35/565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孔隔热炭材料用SiC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涂层由内到外依次包括炭封填层,刷涂反应制备的SiC过渡层及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SiC外涂层。本发明在保证多孔隔热炭材料性能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多孔隔热炭材料的氧化防护问题,可有效提升材料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炭封填层的构造能有效阻挡涂层原料向多孔炭毡体的渗入问题,不但能与多孔炭毡形成钉扎状界面结合,还与刷涂反应制备的SiC过渡层形成了牢固的化学结合,提高了涂层与多孔炭毡的结合能力。此外,本发明涂层制备工艺对基体材料表面和设备要求低,且不受基体形状和尺寸限制,具有设备工艺简单、易操作、可制备大尺寸、形状复杂的异形件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194173B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011063897.4
申请日:2020-09-30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C01G19/00 , C01B32/05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化锡/氮掺杂花状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制备方法是利用联苯胺和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聚合过程的自组装行为得到具有花状结构的聚酰亚胺,再将聚酰亚胺热分解得到氮掺杂花状炭材料;最后将花状炭、SnCl4·5H2O和L‑半胱氨酸混合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硫化锡/氮掺杂花状炭复合材料。本发明复合材料的花状炭结构可以克服体积变化产生的物理应力,配合不断形成的SEI膜,限制SnS2的团聚,电极内部的间隙为体积膨胀留有足够的空间,也可供其与电解液充分接触,缩短了Li+的扩散距离。本发明制备出的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具有容量高,循环性能好且倍率性能优异等特点;而且其制备工艺简单,性能可控,具有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55527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1910006405.9
申请日:2019-01-0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硒化锌/碳纤维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将草酸锌和聚丙烯晴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中,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前驱体纤维。然后将前驱体纤维与硒粉以质量比为1‑4:1,在真空下以5‑15℃/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1000℃,且维持在500‑1000℃,锻烧时间在30‑180min,冷却后碾磨过筛即得。本发明制得的产品为直径约为200nm的纤维状复合材料。该产品在2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6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具有701.7mAh/g的放电比容量,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755526B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1910006402.5
申请日:2019-01-0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48 , H01M4/50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锰铬锌三元金属氧化物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锰和氯化铬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至混合溶液呈碱性,滴加完后搅拌5‑30min;再在25‑100℃老化6‑48h;将沉淀物洗涤,烘干并碾碎;然后在有氧气氛下以3‑10℃的升温速率升温至500‑1000℃,且维持在500‑1000℃,煅烧时间在30‑120min,碾磨过筛即得。本发明制得的产品为纳米颗粒状结构,在1A/g下,从第3个循环开始,效率大于96%,3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026mAh/g,容量保持率与第二圈相比为127.3%,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