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C芯片封装用陶瓷劈刀输出性能的测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4199548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569558.8

    申请日:2021-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IC芯片封装用陶瓷劈刀输出性能的测试装置,包括超声换能器、超声变幅杆、夹持结构、劈刀、加热板、压力传感器、升降平台、激光测振仪和数据处理计算机;所述超声变幅杆与超声换能器相连,所述超声换能器与超声变幅杆共同装配在夹持机构上,所述劈刀垂直装配于超声变幅杆的一端;所述劈刀下方依次设置加热板和升降平台,所述加热板和升降平台之间设置压力传感器;所述激光测振仪放置在平行于超声变幅杆的方向,对准劈刀获取劈刀表面的振动信号,输出到所述数据处理计算机,解析出振动信号相对应的劈刀表面的振动速度和位移。本发明可以按照需求任意设定振动参数以及对振动过程中各组件的超声传导过程进行全方面的测试和分析。

    超表面结构透射式偏振调控器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17588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036450.2

    申请日:2021-0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表面结构透射式偏振调控器及其制备方法,可应用于微纳光学应用领域。其中,调控器包括:衬底;第一金属纳米块,所述第一金属纳米块设置于所述衬底上表面;中间介质材料层,所述中间介质材料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纳米块上表面;第二金属纳米块,所述第二金属纳米块设置于所述中间介质材料层的上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金属纳米块和所述第二金属纳米块的位置以所述中间介质材料层的中心形成中心对称;所述第一金属纳米块和所述第二金属纳米块在所述中间介质材料层上的投影不重叠。本发明的调控器在近红外波段有高效的偏振转换效率、高透过率和较低的反射率。

    光波段非对称超材料偏振调控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42942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1910777884.4

    申请日:2019-08-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波段非对称超材料偏振调控器,它包括从上至下依次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及电子束刻蚀工艺制备的图形化的金属微结构顶层、第一SiO2绝缘介质层、图形化的金属微结构中间层、第二SiO2绝缘介质层、图形化的金属微结构底层;本发明可以在可见光波段对正入射的光波实现非对称传输,减少因为自然光的非偏振性而在通过传统的调控光波偏振的器件如线偏振片时损失掉的大部分能量,同时因为本发明构成超材料这种亚波长结构,相对于传统的光学器件来说,可以明显降低器件厚度,同时具有体积小,易集成的优点,在可见光波段的偏振调控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多波长混沌信号并行输出发生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00772A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110530399.4

    申请日:2021-05-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波长混沌信号并行输出发生装置,它的半导体光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单模光纤的输入端连接,单模光纤的输出端通过可调光衰减器与光环形器的第一通信端相连,多通带滤波器的通信端与光环形器的第二通信端相连,光环形器的第三通信端与1×2光纤耦合器输入端相连接,1×2光纤耦合器的第一输出端通过偏振控制器与光隔离器输入端相连,所述光隔离器输出端与半导体光放大器输入端相连接,1×2光纤耦合器的第二输出端为混沌信号输出端。本发明可以实现半导体光放大器光纤环形激光器的多路不同波长混沌光信号的并行输出,不同通道的混沌光信号均具有良好的随机性,并且不同波长之间相互独立。

    一种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氢氧燃料电池模型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36185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31539.8

    申请日:2021-03-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氢燃料电池模型优化方法,针对模型搭建时参数难以选择的问题,建立符合工程标准的燃料电池Matlab/Simulink模型,并引入了萤火虫算法对模型各参数进行了整体优化选择,最后通过基于实际60w氢氧燃料电池参数的整体仿真测试确定了模型曲线的整体正确性,调整参数至30kw氢氧燃料电池模型后,又选取了某实际30kw氢氧燃料电池模型工作点进行比对,验证了模型的普适性。通过本发明,建立能准确预测氢氧燃料电池性能的燃料电池仿真模型,对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设计和研发周期至关重要,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对于加速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全介质超表面的高品质因数折射率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50156B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2010545061.1

    申请日:2020-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介质超表面的高品质因数折射率传感器,它的全介质超表面单元由第一硅矩形介质块、第二硅矩形介质块和第三硅矩形介质块组成,第一硅矩形介质块、第二硅矩形介质块和第三硅矩形介质块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法沉积在透明玻璃基底上,第一硅矩形介质块、第二硅矩形介质块和第三硅矩形介质块关于全介质超表面单元的中心点呈120°旋转对称,第一硅矩形介质块、第二硅矩形介质块和第三硅矩形介质块的内侧边缘与全介质超表面单元中心点的距离d均相等,且距离d的范围均为60~70nm。本发明使用高折射率的介电材料避免了金属材料引起的欧姆损耗,具有损耗低的优势,且简单易实现,检测成本低廉。

    基于全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船体多参量监测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49052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110066895.9

    申请日:2021-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船体多参量监测系统,它的应变光缆铺设于预设的船体应变待测部位,光纤光栅水压力传感器铺设于预设的船体水压力待测部位,光纤光栅水压力传感器一端的光纤接头接空,光纤光栅水压力传感器另一端的光纤接头连接应变光缆的一端,应变光缆的另一端连接光纤解调仪的通信端;所述应变光缆采用单模光纤制备,单模光纤的包层内的纤芯中沿纤芯的长度方向刻写光纤光栅阵列。本发明用于实现对船舶结构应变和水压力的同时准确监测。

    一种在线制备具有连续波长变化的弱光栅阵列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208602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0071560.1

    申请日:2020-0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线制备具有连续波长变化的弱光栅阵列装置及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光纤拉丝塔系统和在线刻写光栅系统。通过将相位掩模板安装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刻写光栅中心波长的准确、快速调控,旋转平台由中央控制系统控制,根据刻写光栅中心波长的变化实时改变相位掩模板的旋转角度。在线制备具有连续波长变化的弱光栅阵列的方法,基于相位掩模法在线刻写光栅,通过旋转相位掩模板的角度和对应的激光器脉冲能量的增强补偿,实现具有相同或可控反射率且中心波长可连续变化的光栅阵列的制备。本发明方案能够制备出具有连续波长变化的弱光栅阵列,可以有效消除全同光栅之间的阴影效应和串扰影响,进一步满足大容量密集光纤传感网络的使用要求。

    基于双波长回归分析的光纤振动传感器相位解调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81240B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1910091369.0

    申请日:2019-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波长回归分析的光纤振动传感器相位解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窄带激光器、第二窄带激光器、拉锥波分复用器、耦合器、数控可调光延时线、环状压电陶瓷管、三分三耦合器、第一拉锥波分解复用器、第二拉锥波分解复用器、第三拉锥波分解复用器和多通道数据采集卡,其中,环状压电陶瓷管外圈均匀盘绕振动传感光纤,环状压电陶瓷管能在控制信号的驱动下周期性伸缩,本发明利用双波长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和三分三耦合器数字相位解调技术,采用双波长回归分析相位解缠原理,从原理上克服了传统相位解缠中的π相位限制原则,来精确跟踪实际强振动信号引起的相位大范围瞬时变化,具有良好的和单波长干涉测量一致的信噪比水平。

    蓝光波段非对称超材料偏振调控器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9639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471047.1

    申请日:2020-05-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蓝光波段非对称超材料偏振调控器,它的硅基层的顶面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和电子束刻蚀工艺制备第二金属光栅层,第二金属光栅层的顶面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制备第二低折射率介电材料层,第二低折射率介电材料层的顶面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和电子束刻蚀工艺制备图形化的高折射率介电材料偏振转换层,图形化的高折射率介电材料偏振转换层的顶面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制备第一低折射率介电材料层,第一低折射率介电材料层的顶面通过电子束蒸发沉积法和电子束刻蚀工艺制备第一金属光栅层;本发明能解决透射率小,偏振转换率低的问题,同时该器件还能实现双向非对称传输的功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