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56539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311556938.7
申请日:2023-11-2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9C64/321 , B29C64/295 , B33Y30/00 , B33Y4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纤维可再生复合材料一步成型装置,包括:自由运动系统、塑化挤压单元和连续送丝单元,所述塑化挤压单元和自由运动系统连接,并且所述自由运动系统驱动塑化挤压单元在空间内实现运动,所述连续送丝单元用于向塑化挤压单元内送入植物纤维。本发明的连续纤维可再生复合材料一步成型装置,通过螺杆的塑化挤压将热塑性塑料熔融,利用滚轮装置将连续植物纤维输送至机头型腔内部,利用型腔内熔体的运动浸渍连续植物纤维,同时在压力作用下植物纤维和熔体不断从喷嘴挤出,植物纤维导向管的花瓣状结构设计,增加了连续植物纤维与塑料熔体的相互作用时间以及浸润面积,有利于提高二者之间的界面结合。
-
公开(公告)号:CN119368928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001251.X
申请日:2025-01-0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激光透射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气液耦合喷射辅助激光透射焊接方法及焊接装置,所述焊接方法包括:通过规划焊接路径,使用激光束透射焊接工件形成焊缝;在工件上方设置冷却组件,其喷射的冷却液沿着所述焊接路径对焊缝进行低温冷却,且冷却组件的移动速度小于激光焊接速度;在激光束与焊接路径相交形成的平面对称设置两个气体喷头,气体作用于焊接点附近;此外,冷却液的流量、气体的流量以及冷却液和气体的喷射角度均根据工件表面温度调整。此方法解决了现有焊接液体冷却中冷却速度难以控制的问题,有效保持焊件的尺寸稳定性和形状精度,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为激光透射焊接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15769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04605.6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9C6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波长激光协同实现异种透明塑料连接的方法,包括在第二透明塑料件的焊接位置填充金属粉末吸收剂;将第二透明塑料件与第一透明塑料件进行装配,对待焊接样件进行夹持固定,第一透明塑料件为透射层,第二透明塑料件为吸收层;沿着金属粉末吸收剂的填充方向生成焊接路径,短波长红外激光器发射的短波长激光垂直照射在金属粉末吸收剂上,长波长近红外激光器发射的长波长激光以与水平面夹角为30~45°的姿态照射第一透明塑料件和第二透明塑料件的焊接位置;依据焊接路径完成焊接作业。本发明通过双波长激光束的协同作用发挥长波长激光的体加热效果,调节透射层内部熔池的大小和位置,确保熔池在透射层和吸收层内部分布的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20039824A
公开(公告)日:2025-05-27
申请号:CN202510501299.7
申请日:2025-04-21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性电子皮肤及其封装方法,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封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依次将第一衬底层、多孔介电层和第二衬底层铺叠,并通过激光焊接技术将第一衬底层、多孔介电层和第二衬底层的两边封装在一起,得到所述柔性电子皮肤;所述第一衬底层、第二衬底层贴合所述多孔介电层一侧的待焊接区域涂覆有银纳米线。该封装方法以银纳米线作为吸收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聚苯乙烯等作为多孔介电材料,并结合激光焊接技术实现柔性电子皮肤的高精度、高精度焊接。
-
公开(公告)号:CN11963924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624020.6
申请日:2024-11-14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C08L97/00 , C08L9/00 , C08K5/3445 , C08K5/42 , C08L75/04 , C08K5/19 , C08K5/21 , C08K5/405 , C08K5/09 , C08K5/053 , C08K5/17 , C08K5/07 , C08K5/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木质素热塑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强高韧木质素材料及其热加工成形方法,材料中木质素的质量比为30‑70份,增塑剂为20‑30份,增韧剂为10‑50份。制备原理在于通过增塑剂破坏木质素内的分子间作用力,并将被破坏的木质素与增韧剂反应形成基体,实现未破坏木质素之间的连接。制备过程是通过预先混料、混炼和热加工得到。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木质素的比例,同时利用增韧剂作为基体,提高了木质素材料的韧性,改善了以往木质素材料脆性大、难加工的缺陷,拓宽了纤维素材料的应用领域。其能够在较低温度下热塑性加工,从而减少了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8809016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183970.X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3K3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焊接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焊接一体化平台及焊接方法,包括拉伸单元、焊接单元和控制单元,拉伸单元包括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平整度监测件用于获取平整度信息;拉伸件用于接收拉伸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施加拉伸作用力;焊接单元包括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焊接监测件用于获取焊接信息;升降件用于接收焊接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施加压紧作用力;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第一控制件分别与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电连接,用于接收平整度信息并发射拉伸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件分别与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电连接,用于接收焊接信息并发射焊接控制信号。本发明能保证柔性电子皮肤高焊接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809016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183970.X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B23K3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焊接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焊接一体化平台及焊接方法,包括拉伸单元、焊接单元和控制单元,拉伸单元包括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平整度检测件用于获取平整度信息;拉伸件用于接收拉伸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施加拉伸作用力;焊接单元包括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焊接监测件用于获取焊接信息;升降件用于接收焊接控制信号并为柔性电子皮肤柔性电子皮肤施加压紧作用力;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件和第二控制件;第一控制件分别与平整度监测件和拉伸件电连接,用于接收平整度信息并发射拉伸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件分别与焊接监测件和升降件电连接,用于接收焊接信息并发射焊接控制信号。本发明能保证柔性电子皮肤高焊接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78014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1274167.7
申请日:2024-09-12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维式摆线轮齿轮修形方法及系统,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保角映射与全局缩放因子,实现单位圆与摆线轮齿廓多边形之间的几何与应力信息转换,以优化齿端面应力分布;构建高压工况下的弹流动力润滑模型,分析齿面疲劳特征,评估齿面疲劳强度;构建包含误差项的齿廓模型,以接触力与偏移量之和最小化为优化目标,进行齿端面与齿面的同步优化,实现齿形与误差的一体化表征。本发明实现了齿形与误差的一体化精准优化,进一步提升了齿轮的啮合平滑度、耐用性和运行稳定性。本发明为工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率、更优的质量与更低的能耗,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市场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680296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489775.5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苏州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针切削分离装置,其包括:分离管道;第一旋分器,第一旋分器设置于分离管道一端,其包括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第一入口及第一出口分别连通分离管道;第二旋分器,第二旋分器设置于分离管道另一端,其包括第二入口、第二出口、分流翼板以及至少一个导流板,第二入口及第二出口分别连通分离通道,分流翼板连接于第二出口外围,且以第二出口为中心向外且沿物料流出方向倾斜延伸,导流板围绕分流翼板设置,其为非闭合环状元件。本发明无需过多人工参与,使其相比于常规切削分离方式来说兼具效率高,分离效果好等显著优势,同时,其避免了元件表面出现损伤甚的问题,是一种具有广阔使用前景的新型铜针切削分离装置及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941051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414171.7
申请日:2025-04-03
Applicant: 苏州大学
IPC: G06Q10/0639 , G06Q10/04 , G06Q50/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交通韧性评估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地铁网络多阶段多维度的韧性评估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步骤S1:基于有向地铁网络系统在发生干扰前后的动态性能表现,构建一个多阶段韧性评估框架,所述多阶段韧性评估框架包括准备阶段的评估模型、吸收阶段的评估模型、恢复阶段的评估模型和提升阶段的评估模型,任一评估模型至少包括一个评价指标;步骤S2:根据所述至少一个评价指标计算有向地铁网络系统在不同阶段的韧性评估值;步骤S3:根据所述韧性评估值,指导运营方优化地铁交通资源分配和制定应急响应策略。本发明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地铁网络系统在整个干扰周期内的动态表现,指导运营方优化资源分配和应急响应策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