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14856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310069259.7
申请日:2013-03-05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E21D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既有连拱隧道原位拓宽改造的施工方法,其保留既有隧道中隔墙结构不拆除,先后分步拆除左右侧既有衬砌结构、分步开挖围岩,并及时施工隧道衬砌支护结构。其采用“先支撑后拆除”的施工方法,在既有隧道内先设置临时支护结构,对既有隧道结构形成预防护,以代替后期需拆除的既有隧道拱部结构来承担水平荷载,竖向荷载则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和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来承担,从而实现隧道结构受力的有效转换,防止中隔墙发生过大的侧向位移或倾斜,确保工程安全。其对既有连拱隧道实行原位拓宽改造,既有隧道中隔墙是新建隧道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了新旧隧道结构之间零间距拓宽改造,减小了隧道总宽度,解决用地困难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018857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115656.8
申请日:2014-03-26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E21D11/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防水工程,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防水板的拼接铺设方法及其结构,其特征是一种适用于防水和排水相结合的隧道防水板的拼接铺设方法。利用传统的屋顶瓦片搭接防水的机理,通过改善防水板的拼接铺设方法,采用了顺水流方向的搭接接缝,在现有防水板双缝焊接两道防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与防水板焊缝质量无直接关联的顺水流方向的接缝防水措施,较好地实现了隧道防水的多道设防原则,可有效消除防水隐患,确保接缝的防水效果。采用防水卷材的沿隧道纵向的铺设技术,通过利用防水板铺设专用台车的作业平台和轨道行走技术,可实现在同一高程平台的水平作业和整卷防水卷材的连续铺设作业,可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防水板铺设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952337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710148442.4
申请日:2017-03-14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街景三维输入输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三维点云数据,并对所述三维点云数据进行降噪配准处理,得到标准的点云文件;步骤S2:所述三维激光扫描仪与一PC机相连,将点云文件中的三维点云数据导入Autodesk Revit软件中进行设计,建立BIM模型;步骤S3:所述PC机与一3D打印机和一VR仿真设备相连,将BIM模型中的三维测量数据与场景数据进行输出,打印实物模型并进行VR仿真。本发明提高了城市街景的测量质量,省时省力。
-
公开(公告)号:CN104278993B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310290868.5
申请日:2013-07-11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E21D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压隧道斜交进洞的施工方法。其采用以梯形套拱大管棚作为预支护的斜交进洞的施工方法,有效降低了隧道洞口内侧的边仰坡高度,并满足隧道外侧拱肩围岩覆盖层厚度的暗挖施工要求,实现了隧道洞口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保护了隧道洞口周边环境。其采用超前大管棚的预支护和隧道外侧的反压回填来改善隧道围岩和衬砌结构的偏压状态,为洞内的安全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采用了梯形套拱较好地解决了进洞成洞面斜交与钢支撑和洞门正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降低了洞内暗挖施工的难度,保证了偏压隧道斜交进洞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其通过洞口绿化防护缓解了因隧道外侧反压回填造成隧道洞口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问题,实现了“绿色洞门”的工程理念。
-
公开(公告)号:CN104278993A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310290868.5
申请日:2013-07-11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IPC: E21D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压隧道斜交进洞的施工方法。其采用以梯形套拱大管棚作为预支护的斜交进洞的施工方法,有效降低了隧道洞口内侧的边仰坡高度,并满足隧道外侧拱肩围岩覆盖层厚度的暗挖施工要求,实现了隧道洞口与周边环境协调融合,保护了隧道洞口周边环境。其采用超前大管棚的预支护和隧道外侧的反压回填来改善隧道围岩和衬砌结构的偏压状态,为洞内的安全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其采用了梯形套拱较好地解决了进洞成洞面斜交与钢支撑和洞门正交之间的不协调问题,降低了洞内暗挖施工的难度,保证了偏压隧道斜交进洞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其通过洞口绿化防护缓解了因隧道外侧反压回填造成隧道洞口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问题,实现了“绿色洞门”的工程理念。
-
公开(公告)号:CN104018864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92625.X
申请日:2014-06-27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前支护径向锚杆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超前工作空间的临时基面提前施工径向锚杆,实现了径向锚杆的超前支护功能。根据临时基面和永久开挖基面的相对关系,确定锚杆孔临时孔口位置、倾斜角度和成孔深度,在径向锚杆位于永久开挖基面靠围岩一侧设有连接套管,连接套管前端连接锚杆体A,锚杆体A前端外围套设有锚头,锚头外围套设有可固定径向锚杆的定位件,连接套管后端连接锚杆体B,连接套管后端外围套设有锚尾A,锚尾A后端设有封闭端,在永久开挖基面形成后,机械拆除所述封闭端以形成后端开口的锚尾B,从锚尾B后端可通过连接套管安装锚杆体B,锚杆体B后端可加设垫板和螺母,在临时锚杆孔口处设有注浆管、止浆塞和排气管。
-
公开(公告)号:CN106709476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710059699.2
申请日:2017-01-24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K9/0063 , G06K9/00718 , G06K9/00765 , G06K9/6201 , G06K2209/2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叉路口OD调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采用定焦摄像机从高空采集一张覆盖每个路口的,没有车流和人流的交叉路口图像,作为背景图像,并量化为矩阵进行表示;步骤S2:从高空的监控视频流中提取每帧图像,并与背景图像进行对比相减,得到变化的像素;步骤S3:对于产生变化的像素进行划分,把变化且相邻连通的像素形成最大化矩形的像素组,每个矩形化的像素组代表一种交通设备;步骤S4:根据摄像机的参数计算出符合要求的像素组;步骤S5:将获取的像素组和视频帧图像运用CAMShift算法,输出每个像素组的OD为一条记录;步骤S6:对一个时间段产生的记录进行汇总及分类梳理后形成交叉路口的OD报表。本发明能够减少工作量,提升调查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862919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221080.2
申请日:2016-04-12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14 , E01C11/00 , E01C2201/06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查井隐形盖板结构及其装卸工艺,包括位于路面基层内的井盖及位于井盖下方用于支撑井盖的基座,所述井盖顶面和所述基座顶面与路面基层顶面齐平,所述井盖顶面上铺设有井盖路面面层,所述基座顶面和所述路面基层顶面上铺设有路面面层,所述井盖路面面层顶面和所述路面面层顶面齐平,所述基座下方设有检查井,所述检查井外周边设有支撑在基座下面的路面基层上插环和路面基层下插环上,所述路面基层下插环内径大于检查井井壁外径,所述路面基层下插环底部插入路基地层内,其将隐形盖板设置在路面面层以下,并采用上下套插结构基础,可改善盖板与周边路面面层之间的差异性沉降,以满足路面的平整性要求,隐形井盖在维修时采用开启专用装置来开启和关闭。
-
公开(公告)号:CN104018864B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410292625.X
申请日:2014-06-27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前支护径向锚杆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超前工作空间的临时基面提前施工径向锚杆,实现了径向锚杆的超前支护功能。根据临时基面和永久开挖基面的相对关系,确定锚杆孔临时孔口位置、倾斜角度和成孔深度,在径向锚杆位于永久开挖基面靠围岩一侧设有连接套管,连接套管前端连接锚杆体A,锚杆体A前端外围套设有锚头,锚头外围套设有可固定径向锚杆的定位件,连接套管后端连接锚杆体B,连接套管后端外围套设有锚尾A,锚尾A后端设有封闭端,在永久开挖基面形成后,机械拆除所述封闭端以形成后端开口的锚尾B,从锚尾B后端可通过连接套管安装锚杆体B,锚杆体B后端可加设垫板和螺母,在临时锚杆孔口处设有注浆管、止浆塞和排气管。
-
公开(公告)号:CN104018511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410115694.3
申请日:2014-03-26
Applicant: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工程排水抗浮装置的施工工艺,能较好地确保排水减压措施所必备的保土性、透水性和防堵性。采用排水井排水方式,排水井中的过滤层采用垂直布置,利用过滤层的重力作用,将“脱空”的位置准确定位在排水井井口范围以内,使“脱空”的回填处理成为可行。采用定期检查沉淀池中的泥砂沉积量,掌握排水井井口范围内的“脱空”情况,并可随时开启PVC灌砂管对“脱空”范围进行灌砂回填处理。采用定期检查PVC排水滤管的排水流量,判断排水井过滤层发生堵塞的可能性,可利用PVC排水滤管向排水井内注入压力水,对过滤层进行反流向的冲洗,将堵塞在过滤层滤水通道中的泥砂冲洗出来,可确保排水井过滤层长期有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