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秸秆以及植物加固消落带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10129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97299.5

    申请日:2024-0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秸秆以及植物加固消落带的施工方法,先准备秸秆;然后在消落带坡面标记出由若干定位线横纵相交组成的网格线;之后将秸秆横向放置铺设在定位线上;之后用滚轮式机械沿定位线将秸秆中部压入土壤,使秸秆两端竖立;在压过的轮缝里面添加胶凝材料,使得竖立后秸秆牢固固定在土壤内,在消落带坡面上得到由秸秆标记形成的秸秆网格;在秸秆网格内种植植物;完成消落带施工;本发明通过铺设植物秸秆组成的方格对浪涌冲刷起缓冲作用,避免框格区域的土体冲蚀,为方格中植物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方格中种植的植物也对水流冲刷起到削减作用,降低了水流冲刷对岸坡土壤的侵蚀,减少了消落带边坡坡面的水土流失。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桩体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690668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194684.3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桩体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属于岩土材料数据模拟技术领域。包括:确定对基桩承载沉降影响显著的敏感性参数;采集敏感性参数及相应敏感性参数下的桩基极限承载力,构建训练样本;构建并利用样本数据集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采集待计算的桩基的敏感性参数,输入到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中,得到桩体极限承载力。本发明通过采集敏感性参数及相应敏感性参数下的桩基极限承载力,构建训练样本,形成的样本数据集更加准确。构建并利用样本数据集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使BP神经网络模型与极限承载力更适配后得到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使用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预测待计算的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对实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基础。

    一种复合土工布及基于复合土工布的护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854544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92230.7

    申请日:2024-0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土工布及基于复合土工布的护坡方法,包括:将黄麻纤维依次经生物酶法和水热法处理得到改性黄麻纤维;以改性黄麻纤维作为基底层,在基底层上铺设甘蔗纤维作为中间层,再将改性黄麻纤维铺设在甘蔗纤维上作为面层,纺织得到复合土工布;将复合土工布铺设在边坡上,使基底层朝向边坡土壤,并在面层上播种马蹄金种子。所述护坡方法,前期利用复合土工布进行边坡加固;随着时间的延长,甘蔗纤维逐步降解,降解过程中能在增强土体强度的同时还起到促进马蹄金生长的效果,待生长完成后,后期主要利用马蹄金和改性黄麻纤维进行边坡加固,从而使得所述护坡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护坡效果。

    一种基于ECIP技术提高集料与沥青界面黏附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7178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771302.2

    申请日:2024-06-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ECIP技术提高集料与沥青界面黏附性的方法,包括配制EICP处理液:将脲酶溶液和胶结液混合得到EICP处理液;脲酶溶液由脲酶和脱脂奶粉组成,胶结液由尿素和乙酸钙组成;采用EICP处理液对集料进行浸泡或喷洒处理,得到改性集料;将改性集料与热沥青混合,使改性集料表面完全包裹沥青。本发明通过EICP技术处理集料,诱导集料表面生成碳酸钙沉淀。当沥青包裹集料时,集料表面的碳酸钙沉淀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且具有钙质特性,从而增强了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本发明还根据集料酸碱性,对EICP处理液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控,从而在缩短处理时间的同时,显著提高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

    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反演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9067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1200470.2

    申请日:2024-08-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反演分析方法,属于岩土材料数据模拟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对基桩承载沉降影响显著的敏感性参数;构建训练样本,形成样本数据集;得到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记录相应桩基极限承载力下的敏感性参数,作为反演标准样本;将反演标准样本中敏感性参数输入到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中得到预测桩基承载力;将预测桩基承载力与反演标准样本中的桩基极限承载力进行对比。本发明通过实际工程桩承载力数据与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桩基承载力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敏感性参数的选取是否正确,对实际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基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