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918695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180025993.2
申请日:2011-05-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723 , H01M8/006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4029 , H01M8/04768 , H01M8/242 , H01M8/2457
Abstract: 燃料电池组(10)具备各一对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34a)及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34b)。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34a、34a)接近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30a)及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32a),且分别向各边分开。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34b、34b)分别接近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30b)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且分别向各边分开。其运转方法包括如下工序:检测燃料气体流路的至少一部分是否被水闭塞的工序;在判断为所述燃料气体流路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水闭塞时,限制所述冷却介质向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相邻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34b)流通。
-
公开(公告)号:CN102270767A
公开(公告)日:2011-12-07
申请号:CN201110147786.6
申请日:2011-05-3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67 , H01M8/0206 , H01M8/0254 , H01M8/026 , H01M8/0263 , H01M8/24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堆,其能够良好地削减波状板隔板的种类,能够以简单且经济的结构进行拉长间隔冷却。燃料电池堆(10)通过沿水平方向层叠多个发电单元(12)而构成。配置在发电单元(12)的层叠方向一端的第一金属隔板(14)在形成冷却介质流路(44)的波形流路槽部(44a)间具有向离开第一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6a)的方向突出的第一平坦部(36b),配置在所述发电单元(12)的层叠方向另一端的第三金属隔板(20)在形成所述冷却介质流路(44)的波形流路槽部(44b)间具有向离开第二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6b)的方向突出的第二平坦部(66b)。第一平坦部(36b)和第二平坦部(66b)配置在沿层叠方向重合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453029A
公开(公告)日:2009-06-10
申请号:CN200810178873.6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156 , H01M8/0202 , H01M8/0258 ,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4089 , H01M8/241 , H01M8/242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在间隔冷却结构中,可实现流路结构的简单化,并且提高排水性与气体分配性,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燃料电池整体的发电性能。在第一隔板(14)设有连通第一燃料气体流路(36)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的出口侧第一连接流路(80b),并且在第二隔板(18)设有连通第二燃料气体流路(58)与所述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的出口侧第二连接流路(92b)。出口侧第一连接流路(80b)与出口侧第二连接流路(92b)具有被配置于同一隔板面内的外侧通路(88a)与外侧通路(100a),并且,所述外侧通路(88a)与所述外侧通路(100a)交替独立地形成于同一隔板面内。
-
公开(公告)号:CN102282708B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080004409.0
申请日:2010-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83 , H01M8/0206 , H01M8/0232 , H01M8/0234 , H01M8/0254 , H01M8/026 ,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4029 , H01M8/1006 , H01M8/1007 , H01M8/1018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 H01M2300/0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堆(10),其将多个发电单元(12)沿水平方向层叠而构成。在第一金属隔板(14)的面(14b)上形成有作为第一燃料气体流路(36)的波状流路槽部(36a)的背面形状的波状流路槽部(44a)。在第三金属隔板(20)的面(20b)上形成有作为第二氧化剂气体流路(66)的波状流路槽部(66a)的背面形状的波状流路槽部(44b)。波状流路槽部(44a、44b)相互重合而形成冷却介质流路(44)。在发电单元(12)的上下两边设有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30a)及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32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30b)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在发电单元(12)的左右两侧分别分开形成有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34a)及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34b)。
-
公开(公告)号:CN102282708A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080004409.0
申请日:2010-01-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83 , H01M8/0206 , H01M8/0232 , H01M8/0234 , H01M8/0254 , H01M8/026 ,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4029 , H01M8/1006 , H01M8/1007 , H01M8/1018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2008/1095 , H01M2300/00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堆(10),其将多个发电单元(12)沿水平方向层叠而构成。在第一金属隔板(14)的面(14b)上形成有作为第一燃料气体流路(36)的波状流路槽部(36a)的背面形状的波状流路槽部(44a)。在第三金属隔板(20)的面(20b)上形成有作为第二氧化剂气体流路(66)的波状流路槽部(66a)的背面形状的波状流路槽部(44b)。波状流路槽部(44a、44b)相互重合而形成冷却介质流路(44)。在发电单元(12)的上下两边设有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30a)及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32a)和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30b)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在发电单元(12)的左右两侧分别分开形成有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34a)及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34b)。
-
公开(公告)号:CN101453029B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0810178873.6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156 , H01M8/0202 , H01M8/0258 , H01M8/0263 , H01M8/0267 , H01M8/04089 , H01M8/241 , H01M8/242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其在间隔冷却结构中,可实现流路结构的简单化,并且提高排水性与气体分配性,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燃料电池整体的发电性能。在第一隔板(14)设有连通第一燃料气体流路(36)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的出口侧第一连接流路(80b),并且在第二隔板(18)设有连通第二燃料气体流路(58)与所述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32b)的出口侧第二连接流路(92b)。出口侧第一连接流路(80b)与出口侧第二连接流路(92b)具有被配置于同一隔板面内的外侧通路(88a)与外侧通路(100a),并且,所述外侧通路(88a)与所述外侧通路(100a)交替独立地形成于同一隔板面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