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139185B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1811481273.7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及其应用。其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60476。本发明的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可以制备得到苯甲醛叶立德杂合二聚体类化合物,为稀有天然产物提供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来源,为其进一步生物活性研究和生物学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1139185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811481273.7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及其应用。其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60476。本发明的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EGF15-0-3)可以制备得到苯甲醛叶立德杂合二聚体类化合物,为稀有天然产物提供一种可再生的生物来源,为其进一步生物活性研究和生物学应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9439705B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1811479937.6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用生物菌(Aspergillus sp.)的保藏号为GDMCC No.60476,通过本发明生物菌制备柳珊瑚酸的方法首次提供了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首次证实柳珊瑚酸的真正来源是由共附生微生物所产生,真正解决其来源问题;首次从培养基入手,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调控,观察富营养、生物转化对目标产物柳珊瑚酸产生的影响;首次从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分离得到柳珊瑚酸,证明了宿主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其共附生、内生或其环境微生物产生的假说。
-
公开(公告)号:CN109439705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479937.6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所用生物菌(Aspergillus sp.)的保藏号为GDMCC No.60476,通过本发明生物菌制备柳珊瑚酸的方法首次提供了柳珊瑚酸的微生物制备方法,首次证实柳珊瑚酸的真正来源是由共附生微生物所产生,真正解决其来源问题;首次从培养基入手,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调控,观察富营养、生物转化对目标产物柳珊瑚酸产生的影响;首次从软珊瑚共附生真菌中分离得到柳珊瑚酸,证明了宿主所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往往是其共附生、内生或其环境微生物产生的假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