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42394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942743.0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8/04014 , H01M8/04007 , H01M8/04089 , H01M8/04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冷型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电堆、空气路系统和用热端组件,空气路系统包括风扇、六通阀、三通阀一、三通阀二和热交换器。电堆的阴极入口处连接进气主路,进气主路上并联进气支路。电堆的阴极出口处连接出气主路,出气主路上并联出气支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空冷型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通过对六通阀采用相应的控制,以达到在不改变燃料电池系统原有结构的基础上,改变空气路气流的流通路径,实现低负载、启动工况控制高电位,能够提升燃料电池的耐久性以及回收余热,提高能量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7594837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629794.3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8/04291 , H01M8/04746 , H01M8/047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液态水光学可视化平台,包括:氢气侧、空气侧、阴极透明燃料电池、数据采集器、操作端、电子负载、高速CCD相机、LED补光灯、恒温箱。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燃料电池内部液态水的含量与燃料电池压降联系起来,对于探究燃料电池工作状态以及燃料电池流道液态水实时传输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高速CCD摄像机获取阴极透明燃料电池流场中液态水的分布特性,并结合燃料电池的压降,进而来改进水管理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5763862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602954.0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8/0202 , H01M8/0263 , H01M8/047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型双极板流场结构及燃料电池及控制方法,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优化燃料电池双极板的流道结构,提出了一种叉指流道和蛇形流道的复合流道结构,本发明可以缩短叉指的长度,而且具有可复制性,面对大流道面积的双极板,可对其进行复制扩展;对称分布式的流道,使得气体分布更加均匀,叉指流道可以使反应气体强制对流来提高反应气体的利用率和实现均匀分配,并且与蛇形流道结合起来,兼具蛇形流道排水能力强的优势的同时,可以解决叉指流道由于进出口堵塞导致的瞬态响应慢和蛇形流道过长导致的压降过大的缺点。本发明将叉指流道和蛇形流道创新性地结合到一起,来实现两者的优缺互补,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堆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830008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887041.7
申请日:2024-12-2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6F18/214 , G06F18/2433 , G06N3/04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潜在水淹行为预警方法和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包括:获得氢燃料电池反应水在导流式流道运行数据,包括阳极以及单片电池阴极流道进出口压降、燃料电池电堆输出电压、燃料电池电堆输出电流,对实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设定的比例进行训练集以及测试集的划分,基于输入的实时监测数据,构建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LSTM模型进行训练,之后基于燃料电池实际运行数据对可能发生的水淹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预警。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助于判断水含量及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水淹,同时,对预警阈值进行定义,在预防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淹的前提下,保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576386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211602954.0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H01M8/0202 , H01M8/0263 , H01M8/047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型双极板流场结构及燃料电池及控制方法,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为了优化燃料电池双极板的流道结构,提出了一种叉指流道和蛇形流道的复合流道结构,本发明可以缩短叉指的长度,而且具有可复制性,面对大流道面积的双极板,可对其进行复制扩展;对称分布式的流道,使得气体分布更加均匀,叉指流道可以使反应气体强制对流来提高反应气体的利用率和实现均匀分配,并且与蛇形流道结合起来,兼具蛇形流道排水能力强的优势的同时,可以解决叉指流道由于进出口堵塞导致的瞬态响应慢和蛇形流道过长导致的压降过大的缺点。本发明将叉指流道和蛇形流道创新性地结合到一起,来实现两者的优缺互补,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堆的性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