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535416B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210023132.7
申请日:2012-02-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E02B1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水域中用于拦藻截污、改善水质的拦藻软围隔与硬质护堤间可浮动式连接装置及制作方法和应用。本装置主要包括混凝土基座、D500钢管、C型钢镶嵌橡胶以及L型铁件四部分,见摘要附图。本装置结构稳定,实现水域中的拦藻软围隔与硬质护堤的可浮动式连接,有效密闭水体,并适应风浪、水流、水位涨落等自然条件,强化拦藻软围隔挡藻效果,隔离富营养化污染水域,保护水源,改善水质。
-
-
公开(公告)号:CN102587317B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210023133.1
申请日:2012-02-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浪控藻、拦藻引藻复合生态构件的设计,可应用于大型水体的生态恢复工程。该系统由双层消浪控藻带和单层拦藻引藻带两部分组成,双层消浪控藻带由圆木桩、聚乙烯绞丝渔网、石笼及消藻生物膜组成,在消浪的同时实现有效控藻;在双层消浪控藻带的内侧建设以圆木桩、钢管、腈纶布、浮球体、石笼构建的单层拦藻引藻带,利用风力与湖流驱动,进一步拦藻引藻。该发明具有抗浪强度高、消浪效果显著、随波性稳定、可调节性强,能够在风浪较大的富营养湖泊中运用,在抗风消浪的基础上,实现控藻消藻及拦藻引藻的有机结合,对湖泊水环境防护与修复有重要意义。
-
-
公开(公告)号:CN102587317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23133.1
申请日:2012-02-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浪控藻、拦藻引藻复合生态构件的设计,可应用于大型水体的生态恢复工程。该系统由双层消浪控藻带和单层拦藻引藻带两部分组成,双层消浪控藻带由圆木桩、聚乙烯绞丝渔网、石笼及消藻生物膜组成,在消浪的同时实现有效控藻;在双层消浪控藻带的内侧建设以圆木桩、钢管、腈纶布、浮球体、石笼构建的单层拦藻引藻带,利用风力与湖流驱动,进一步拦藻引藻。该发明具有抗浪强度高、消浪效果显著、随波性稳定、可调节性强,能够在风浪较大的富营养湖泊中运用,在抗风消浪的基础上,实现控藻消藻及拦藻引藻的有机结合,对湖泊水环境防护与修复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2535416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210023132.7
申请日:2012-02-02
Applicant: 南京大学
IPC: E02B15/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水域中用于拦藻截污、改善水质的软质围隔与硬质护堤间可浮动式连接装置及制作方法和应用。该发明主要包括混凝土基座、D500钢管、C型钢镶嵌橡胶以及L型铁件四部分,见摘要附图。本装置结构稳定,实现水域中的软质围隔与硬质护堤的可浮动式连接,有效密闭水体,并适应风浪、水流、水位涨落等自然条件,强化软质围隔挡藻效果,隔离富营养化污染水域,保护水源,改善水质。
-
公开(公告)号:CN100434373C
公开(公告)日:2008-11-19
申请号:CN200610039342.X
申请日:2006-04-0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湖滨带构造湿地由湿地系统及其配套的导水渠和配水池组成。尽管构造湿地的建设与运行成本较高,但它比自然湿地有更高的处理效率和较小的用地需要;在人多地少和面临巨大废污水排放压力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我国三角洲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860854A
公开(公告)日:2006-11-15
申请号:CN200610039343.4
申请日:2006-04-0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地定植和建群沉水植物的简易方法,采用该方法种植由4种土著的湖泊沉水植物组成的6个植被组合,形成稳定的湖泊沉水植物群落;解决了目前湖泊沉水植物重建中成活率低及放水期间植株随意飘动的问题。
-
-
公开(公告)号:CN1865170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39342.X
申请日:2006-04-06
Applicant: 南京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湖滨带构造湿地由湿地系统及其配套的导水渠和配水池组成。尽管构造湿地的建设与运行成本较高,但它比自然湿地有更高的处理效率和较小的用地需要;在人多地少和面临巨大废污水排放压力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极为迅速的我国三角洲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