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137209B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710424888.5
申请日:2017-06-07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A61H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盲车,属于导盲工具领域。导盲车包括车体、检测装置、感应装置和传动机构。检测装置包括多个检测件,检测件与车体滑动连接,检测件能够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感应装置包括多个感应件,感应件与车体滑动连接,检测件能够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感应件与检测件一一对应。感应装置与检测装置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当检测件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时,与检测件相对应的感应件能够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检测件具有检测端,感应件具有感应端,当所有检测件的检测端位于同一平面内时,所有感应件的感应端位于同一平面内。这种导盲车采用多点识别结构,可使用者可方便感知感应装置并判断是否处于盲道上,具有导盲准确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512712B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10796006.8
申请日:2017-09-06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多级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作大孔模板,同时作为碳源,以二氧化硅颗粒作为介孔模板,在水中进行分散,通过蒸发自组装为混合模板,然后通过氮气氛围下程序升温碳化,经去除模板干燥后得到多级孔炭材料,大孔直径约1~2μm,介孔约为10~30nm,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原料粒径来有效调控炭材料内部结构,可用作水污染吸附领域。本发明原材料价格便宜,合成工艺流程简单,对工艺要求不高,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9303650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1349504.9
申请日:2017-06-07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盲车,属于导盲工具领域。导盲车包括车体、检测装置、感应装置和传动机构。检测装置包括多个检测件,检测件与车体滑动连接,检测件能够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感应装置包括多个感应件,感应件与车体滑动连接,检测件能够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感应件与检测件一一对应。感应装置与检测装置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当检测件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时,与检测件相对应的感应件能够相对车体竖向滑动。检测件具有检测端,感应件具有感应端,当所有检测件的检测端位于同一平面内时,所有感应件的感应端位于同一平面内。这种导盲车采用多点识别结构,可使用者可方便感知感应装置并判断是否处于盲道上,具有导盲准确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512712A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710796006.8
申请日:2017-09-06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C01B32/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多级孔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所述的制备方法包括: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作大孔模板,同时作为碳源,以二氧化硅颗粒作为介孔模板,在水中进行分散,通过蒸发自组装为混合模板,然后通过氮气氛围下程序升温碳化,经去除模板干燥后得到多级孔炭材料,大孔直径约1~2μm,介孔约为10~30nm,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原料粒径来有效调控炭材料内部结构,可用作水污染吸附领域。本发明原材料价格便宜,合成工艺流程简单,对工艺要求不高,操作简单,易于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9170116A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411414580.9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G16C1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建多级孔炭分子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使用VMD软件构建不同孔径的介孔、微孔碳管,并在介孔壁上挖出符合微孔碳管孔径的微孔孔洞,紧接着利用packmal工具将微孔碳管和介孔壁上的微孔孔洞拼接得到多级孔炭分子模型,优化后再设置参数,并使用Sobtop脚本生成拓扑文件,进行几何优化后,最终得到不同拓扑结构的多级孔炭分子体系模型盒子。实现了对不同拓扑结构多级孔炭分子模型体系的构建,在纳米尺度上准确构建这些复杂的多级孔结构,可以应用于吸附多种物质的模拟体系,可以快速判断出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减少了实验研发时间,显著降低了实验成本,并为多级孔炭材料的设计和结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19841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023747.4
申请日:2023-08-15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G16C10/00 , G06F30/10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孔炭构建方法,涉及纳米炭材料技术领域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构建不同几结构多孔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该方法利用Materials Studio构建多孔炭模型,使用VMD软件中Graphics Representations模块,选择SelectedAtoms删除孔内原子得到不同几结构多孔炭,例如圆柱形、球形、锥形等,紧接着利用GROMACS软件包编写合理的拓扑文件,利用Sobtop脚本对其结构进行几何优化,最终得到不同几何结构的炭吸附剂材料体系模型盒子,应用于捕捉或吸附多种物质,并研究其吸附特性。本发明方法便于实现多种物质与具有不同几何结构的多孔炭材料吸附过程的模拟,应用灵活,适用范围广。本发明还涉及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具有不同几何结构多孔炭模型的方法,可以快速、大致判断出吸附剂的吸附效果,缩短了实验研发周期,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也为多孔炭材料的设计研发和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3926425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313285.0
申请日:2021-11-08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30 , B01D15/08 , C02F1/28 , C02F10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预处理技术制备葵花盘生物炭,通过提高生物炭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以达到提升其对多环芳烃吸附的方法。葵花盘的预处理方法如下步骤进行:将葵花盘粉碎后先用稀盐酸水浴加热浸泡后,再用95%的乙醇浸泡,最后用清水洗涤至中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将葵花盘粉末和预处理后的葵花盘粉末分别放入马弗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于600、800℃下碳化处理,自然冷却后研磨过筛得到最终的生物炭材料。本发明制备的葵花盘生物炭具有环境友好,以废制废,吸附性能优异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8304677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1810180086.9
申请日:2018-03-05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污染物在多孔碳材料孔隙中扩散性能的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构建碳材料模型并进行几何优化,以无定形碳为初始结构,并建立孔道;②计算碳材料模型的自由体积;③构建碳材料-吸附质液相体系并进行几何优化;④对碳材料-吸附质液相体进行系模拟退火处理,得到全局最优构象;⑤对全局最优构象进行动力学弛豫模拟;⑥分析扩散系数。本发明可更精准的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得到吸附剂内部孔道几何结构与污染物扩散速率的关系,从而可以为高效吸附剂内部孔隙几何结构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08304677A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810180086.9
申请日:2018-03-05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污染物在多孔碳材料孔隙中扩散性能的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构建碳材料模型并进行几何优化,以无定形碳为初始结构,并建立孔道;②计算碳材料模型的自由体积;③构建碳材料-吸附质液相体系并进行几何优化;④对碳材料-吸附质液相体进行系模拟退火处理,得到全局最优构象;⑤对全局最优构象进行动力学弛豫模拟;⑥分析扩散系数。本发明可更精准的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得到吸附剂内部孔道几何结构与污染物扩散速率的关系,从而可以为高效吸附剂内部孔隙几何结构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8615945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751535.6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中国计量大学
IPC: B01F35/71 , B01F33/83 , B01F27/90 , B01F27/85 , B01F27/706 , B01F21/10 , B02C4/02 , C02F1/00 , B01F23/70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铁生物炭在工业废水处理池中的抛洒投入装置,包括:废水处理池、支架和抛洒装置,抛洒装置固定在支架上且位于废水处理池中心上方,抛洒装置包括储罐、泵送单元和抛洒单元,所述抛洒单元包括腔体、安装在腔体内的叶轮、开设于腔体顶面且与泵送单元的出料口连通的进料口、位于腔体底面的叶轮驱动部,所述腔体的周向开设多个抛洒口;所述泵送单元将催化剂由储罐泵送至叶轮处,叶轮旋转击打催化剂,将催化剂从抛洒口拍出;优势在于,将催化剂的投入装置设置在处理池中心,同时采用叶片拍打的方式进行催化剂的抛洒,实现催化剂向整个池面进行均匀投入,同时抛洒的面积可根据叶轮转速进行调整,大大的保证催化的效果和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