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12287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0003421.X
申请日:2021-0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液体催化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所述方法为碳酸二酯和二羟基化合物在酰胺类离子液体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熔融聚合反应生成聚碳酸酯;本发明所述方法通过以含酰胺基的化合物为阴离子,四烷基磷为阳离子获得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和热稳定性佳的酰胺类离子液体催化剂,并且催化得到了分子量大、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聚碳酸酯。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反应条件温和,催化剂结构可设计,反应速率较快;反应过程不需要溶剂,不使用剧毒光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反应得到的产物无催化剂残留,不含有毒物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低成本聚碳酸酯制备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11393628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010377822.7
申请日:2020-05-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用途和聚碳酸酯预聚体的制备方法。所述有机金属络合物为金属阳离子和有机配体的络合物,用作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催化剂。所述制备方法为:以碳酸酯和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在上述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反应,得到聚碳酸酯预聚体。本发明研究发现有机金属络合物可以同时活化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采用其作为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减少烷基化副反应的发生,缩短反应时间,提高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280160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710600601.X
申请日:2017-07-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液体催化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杂环含氮类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二羟基化合物物质量的5×10‑3‑5%,以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投料摩尔比为1:0.8‑1:10,熔融聚合得到相应的聚碳酸酯。聚碳酸酯的合成过程分为酯交换和缩聚两个阶段:酯交换阶段在反应温度为90‑180℃,常压,反应时间0.05‑6h的条件下,得到预聚物;缩聚阶段为所述预聚物在200‑270℃,真空度为4.0×10‑3MPa‑1.0×10‑5MPa,反应时间0.05‑7h的条件下,合成得到聚碳酸酯。该合成方法催化剂组分简单,分子结构可设计;且催化剂碱性强,活性高;副产物可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合成方法不使用剧毒光气,且不需要溶剂,三废产生极少,符合清洁生产的概念。
-
公开(公告)号:CN111138650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2010049454.3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分子量高柔韧性生物基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在氮气氛围下,以碳酸二酯、1,4:3,6-二脱水己六醇和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加入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和缩聚两个阶段得到高分子量高柔韧性聚碳酸酯共聚物。所得聚碳酸酯共聚物数均分子量为2.5×104~12.1×104g/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200℃,5%热失重温度在330℃以上,同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可以有效地用于多种用途。本发明的聚碳酸酯共聚物与均聚碳酸酯相比,分子量、聚合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均有明显改善,同时合成过程绿色环保,不含光气等剧毒原料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11138650B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010049454.3
申请日:2020-01-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分子量高柔韧性生物基聚碳酸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在氮气氛围下,以碳酸二酯、1,4:3,6‑二脱水己六醇和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加入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和缩聚两个阶段得到高分子量高柔韧性聚碳酸酯共聚物。所得聚碳酸酯共聚物数均分子量为2.5×104~12.1×104g/mol,玻璃化转变温度为50~200℃,5%热失重温度在330℃以上,同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可以有效地用于多种用途。本发明的聚碳酸酯共聚物与均聚碳酸酯相比,分子量、聚合度、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均有明显改善,同时合成过程绿色环保,不含光气等剧毒原料产品。
-
公开(公告)号:CN111393628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377822.7
申请日:2020-05-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用途和聚碳酸酯预聚体的制备方法。所述有机金属络合物为金属阳离子和有机配体的络合物,用作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催化剂。所述制备方法为:以碳酸酯和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在上述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反应,得到聚碳酸酯预聚体。本发明研究发现有机金属络合物可以同时活化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采用其作为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减少烷基化副反应的发生,缩短反应时间,提高酯交换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280160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710600601.X
申请日:2017-07-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液体催化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杂环含氮类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二羟基化合物物质量的5×10-3-5%,以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投料摩尔比为1:0.8-1:10,熔融聚合得到相应的聚碳酸酯。聚碳酸酯的合成过程分为酯交换和缩聚两个阶段:酯交换阶段在反应温度为90-180℃,常压,反应时间0.05-6h的条件下,得到预聚物;缩聚阶段为所述预聚物在200-270℃,真空度为4.0×10-3MPa-1.0×10-5MPa,反应时间0.05-7h的条件下,合成得到聚碳酸酯。该合成方法催化剂组分简单,分子结构可设计;且催化剂碱性强,活性高;副产物可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合成方法不使用剧毒光气,且不需要溶剂,三废产生极少,符合清洁生产的概念。
-
公开(公告)号:CN105949451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610555312.8
申请日:2016-07-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季铵、季磷类碱性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二羟基化合物物质的量的5×10‑3‑5%,以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投料摩尔比为1:0.8‑1:10,熔融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聚碳酸酯的合成过程分为酯交换和缩聚两个阶段:酯交换阶段在反应温度为98‑150℃,常压,反应时间3‑6h的条件下,得到预聚物;缩聚阶段为所述预聚物在210‑260℃,真空度为4.0×10‑3MPa‑1.0×10‑5MPa,反应时间1‑7h的条件下,合成得到聚碳酸酯。该合成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催化剂组分简单,活性高;副产物苯酚可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摆脱了有毒的光气,环境友好;几乎实现了“零排放”,完全符合清洁生产的概念。
-
公开(公告)号:CN111205448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2010037088.X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中科廊坊过程工程研究院
IPC: C08G6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所述方法以碳酸二酯和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在含氮有机化合物或含氮有机化合物和纤维素的复合物的催化作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缩聚生成聚碳酸酯;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上述催化剂,其具有催化活性高、选择性好,不影响聚碳酸酯的品质的优势,且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聚碳酸酯的分子量大,玻璃化转变温度高。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原料选择范围广,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条件温和,且反应过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产物不含有毒物质,是一种高效、绿色环保的低成本聚碳酸酯制备工艺。
-
公开(公告)号:CN105949451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555312.8
申请日:2016-07-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G64/305 , C08G6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制备聚碳酸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季铵、季磷类碱性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二羟基化合物物质的量的5×10‑3‑5%,以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为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二酯投料摩尔比为1:0.8‑1:10,熔融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聚碳酸酯的合成过程分为酯交换和缩聚两个阶段:酯交换阶段在反应温度为98‑150℃,常压,反应时间3‑6h的条件下,得到预聚物;缩聚阶段为所述预聚物在210‑260℃,真空度为4.0×10‑3MPa‑1.0×10‑5MPa,反应时间1‑7h的条件下,合成得到聚碳酸酯。该合成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催化剂组分简单,活性高;副产物苯酚可回收利用,降低了成本;摆脱了有毒的光气,环境友好;几乎实现了“零排放”,完全符合清洁生产的概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