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7867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168964.7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位梁模板系统的体外预应力加载装置,其包括:预应力连接装置和预应力调节装置。其利用预应力连接装置连接梁模板两端(梁模板支撑钢梁)的底部,所述预应力调节装置调节预应力连接装置与梁模板底部之间的距离,通过体外预应力加载装置的设计,实现承载式梁模板装置的体外预应力加载。本发明能够在同截面水平下,提高承载式梁模板装置的承载能力,增加其跨度,减少承载式梁模板系统的支撑,进而简化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2878669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169201.4
申请日:2021-02-0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专利公开一种承载式金属模块化柱模板系统及其装配方法,其包括有用于支撑柱模板系统的柱脚模板,设置在柱模板系统的四个角并安装在柱脚模板之上的柱角部标准模板,设置在所述柱角部标准模板之间的柱填充标准模板,以及设置在柱填充标准模板的顶端、位于柱角部标准模板之间的节点标准模板。本发明通过可拆卸的方式,按照不同装配要求,将上述各结构组成不同的装配单元,通过吊装或手工的方式由不同单元实现固定和连接。由于采用标准模板,本发明无需根据现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尺寸进行加工;将标准模板设置为不同大小进行组装能够适用于多种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本发明的单元之间可周转使用,转运效率高且易于调节,方便与模板之间配套。
-
公开(公告)号:CN116517002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289626.8
申请日:2023-03-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软土基坑的增渗降水装置及施工方法,属于土木工程领域。该装置在位于软土基坑的钻孔内预埋井管;井管的外壁与钻孔的内壁之间的缝隙采用滤料填充,位于井管外壁上部的缝隙采用粘土填充并压实;注液系统用于向井管外壁侧输送混合溶液;通气系统用于向井管外壁侧输送空气;排水系统用于排出井管内的地下水。本发明在现有管井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注液系统、通气系统和排水系统,注液系统中的混合溶液,无机盐溶液增大了软土地层本身渗透性,细砂的注入能够形成砂脉,打通了土体内部的渗流通道;通气系统的扰动紊流功能确保了地层中混合浆液注入的一致性,且能够使软土地层形成劈裂裂缝;排水系统提高了软土基坑降水的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224935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310153462.6
申请日:2023-02-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5B19/4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拓扑关系的能源站自动控制方法,涉及能源站自动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自控系统控制流程线性单一、没有全局意识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利用能源站拓扑关系对能源站设备运行数量进行监测,可以较为快速准确地实现识别能源站运行过程中设备因故障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实际运行数量与预设数量发生偏离的状态,并且通过拓扑关系在设备数量发生偏离时,自动规划修正偏离所需操作的设备,实现对偏离进行自动修正,避免了传统PLC或DDC控制中因流程覆盖不全面或算法考虑不全所导致的当能源站设备出现故障或意外情况时失去控制能力的弊端。
-
公开(公告)号:CN111324953B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010099527.X
申请日:2020-02-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30/13 , G06F111/1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统建筑复合型垂直围护结构物理性能评价模型的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导入建筑立面图形数据,通过图像识别标示出立面各部分采用的材料并进行归类标注;(2)进行立面简化,依据步骤(1)的分类标准,对建筑立面进行边线简化以及去细节简化处理;(3)计算单一立面各分类面积和面积总和,并获得窗墙比、有效采光面积比、有效通风面积比立面节能量化数据;(4)利用边线及细节简化后的立面,分别在PHOENICS软件中建立通风模拟计算模型,在Ecotect软件中建立采光模拟计算模型。本发明能够科学量化传统建筑围护结构各项物理性能,对传统建筑围护结构进行数字化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04573384B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510037070.9
申请日:2015-01-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配电网在线分析的改进直流潮流算法,属于电力系统潮流分析领域,该方法能够应用于配电网在线分析,实时优化控制等领域。首先,通过从配电网末端至根节点的节点注入功率前推,求解配电网各个支路有功、无功潮流;其次,通过配电网根节点至配电末端的回代,求解配电网各个节点的电压相角;最后,忽略配电网节点电压幅值偏差二阶项,获得节点电压幅值与节点注入功率线性方程组,并求解该线性方程组,获得节点电压幅值。本发明在保留标准直流潮流法优点的同时,对线路参数不作任何假设,适用于任意参数的辐射状电网,不仅可以计算节点电压幅值,也可计算节点电压相角,且求解精度与数值稳定性较标准直流潮流算法有大幅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556348A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2311362356.5
申请日:2023-10-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18/2431 , G06F18/2132 , G06F18/23213 , G06F16/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城市微气候环境性能分析方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城市水体冷却效果分类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遥感数据分别对城市区域水体样本的冷却效果以及水体的物理特性进行提取;以冷却效果为依据,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水体样本进行分类;利用线性判别算法学习各类水体冷却效果与物理特性的相关关系,建立由水体物理特性到水体冷却效果分类的预测模型。基于本发明方法,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型水体冷却效果的差异,为在城市滨水区建设中最大限度利用水体的冷却效果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滨水空间热舒适度,改善滨水区人居环境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6341733B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0286119.9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9 , G06Q50/26 , G06F18/23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冷岛价值评估的适建范围分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研究范围内的自然生态要素相关资料,明确刚性保护范围;步骤二:汇总刚性保护范围图库,基于GIS平台叠合所有刚性保护范围图,得到基础适建范围图;步骤三:基于ENVI和AutoCAD平台获取不在刚性保护范围内的植被、水体斑块;步骤四:基于ENVI平台对不在刚性保护范围内的植被、水体斑块进行冷岛价值评估,得到冷岛价值分级图;步骤五:根据冷岛价值分级图对步骤二得到的所述基础适建范围图进一步分级,得到适建范围分级图;步骤六:在规划设计中应用适建范围分级图;从而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有效保护高级别冷岛,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12184915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011080334.6
申请日:2020-10-1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T17/30
Abstract: 本公开属于建筑物理性能分析方法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建筑冷热需求时空不同步特性的定量描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冷热需求数据进行时间维度同步性变换,再进行空间维度同步性变换,得出时空冷热需求的无因次需求Qts,ij;将无因次需求Qts,ij绘制在三维坐标系中,形成三维坐标下的洛伦兹曲面;根据无因次需求Qts,ij形成的三维洛伦兹曲面,计算时空基尼系数;本公开通过将冷热需求数据进行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同步性变换得到的无因次需求绘制在三维坐标系中,形成洛伦兹曲面,并根据洛伦兹曲面计算时空基尼系数,将时空基尼系数作为评价建筑冷热需求时空不同步特性的定量指标,区别于传统的冷热需求曲线,可以更清晰地呈现和统计建筑冷热需求的变化规律。
-
公开(公告)号:CN114065355A
公开(公告)日:2022-02-18
申请号:CN202111388913.1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校既有校园建筑性能提升与空间长效优化方法,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调研和实测框架,展开对高校既有校园建筑典型案例的建筑性能状况和空间使用状况的调研和实测,对高校既有校园建筑典型案例的性能状况和空间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等步骤;本发明建立从建筑性能与空间调研、评价、提升与长效优化在内的完整机制与方法,切实提升高校既有校园建筑的使用舒适度及其空间对于不同需求和功能的适应能力,实现高校既有校园建筑资源的长效利用,为高校既有校园建筑的保护更新提供科学量化、既有现实可操作性又有一定预见性的技术方法,对于我国面广量大的既有建筑改造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