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0224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210711287.3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W50/02 , B60W50/0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整车控制器与变速箱控制器互相将自身的运行状态发送至对方,并且判断对方的状态是否异常,当变速箱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的运行状态均正常时,则按照预设逻辑进行车辆控制,通过整车控制器与变速箱控制器的互相安全验证,提高了车辆控制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017039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811178399.7
申请日:2018-10-10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地板架构,其中,地板架构包括依次固定设置的上框架、地板面板和下框架;上框架包括中央通道端头、左通道梁和右通道梁;下框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左连接梁连接于左纵梁和第一横梁之间,右连接梁连接于右纵梁和第一横梁之间,且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均位于第一横梁的前侧;左通道梁和右通道梁分别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该地板架构可在保证车身刚度和模态的情况下,提升车内空间,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017039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1811178399.7
申请日:2018-10-10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地板架构,其中,地板架构包括依次固定设置的上框架、地板面板和下框架;上框架包括中央通道端头、左通道梁和右通道梁;下框架包括左纵梁、右纵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左连接梁连接于左纵梁和第一横梁之间,右连接梁连接于右纵梁和第一横梁之间,且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均位于第一横梁的前侧;左通道梁和右通道梁分别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该地板架构可在保证车身刚度和模态的情况下,提升车内空间,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218505805U
公开(公告)日:2023-02-21
申请号:CN202222601786.5
申请日:2022-09-29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B60R21/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防滚架结构及汽车,防滚架结构包括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至少一个弯管以及至少一个支撑立柱。至少一个弯管中任意一个弯管顶部两侧的两个弯管段分别通过一加强板固定于横梁。加强板包括加强板主体,加强板主体采用槽状结构,槽状结构的开口的两侧边缘分别形成有向外弯折的第一安装凸台,位于开口的两侧边缘的第一安装凸台在横梁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分别固定于横梁,以将加强板固定于横梁。通过加强板连接弯管和横梁,能够在增强连接强度的同时为弯管提供保护作用,防止弯管受力时在连接处断裂。
-
公开(公告)号:CN208701138U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21138389.6
申请日:2018-07-18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实现汽车纵梁强度非线性分布的热处理装置,凹模和凸模闭合形成模腔,模腔用于放置待热处理的汽车纵梁,凹凸模的外侧包覆保温层,汽车纵梁在纵向上被划分为三个待处理局部区域和两个非处理局部区域,三个待处理局部区域分别位于汽车纵梁的前部、中部和根部,两个非处理局部区域设置于相邻的待处理局部区域之间;三个待处理局部区域放置位置对应的保温层外层均匀布置有感应加热线圈,三个待处理局部区域放置位置对应的模腔内均匀布置有冷却管道,两个非处理局部区域放置位置对应的模腔内分别布置有冷却管道,模腔内接近模腔截面中心位置埋设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感应加热线圈和温度传感器连接电脑控温电源。
-
公开(公告)号:CN208453088U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20845099.9
申请日:2018-06-01
Applicant: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度非线性分布的汽车纵梁,所述汽车纵梁纵向分成五个强度非线性分布的区域,在空间上从前端到后端依次为溃缩区、折弯I区、保持区、折弯II区、支撑区,所述溃缩区的强度大于弯折I区或弯折II区的强度,所述弯折I区和弯折II区的强度相等,所述保持区的强度大于溃缩区的强度,所述支撑区的强度大于保持区的强度。本实用新型提出纵梁与传统汽车纵梁相比,摆脱了对于内部加强板的依赖,依靠纵梁材料本身实现了纵向上的强度非线性分布,并且实现了特定的前方碰撞溃缩折弯吸能模式,对于减小整车重量、降低整车成本具有明显贡献。
-
-
-
-
-